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路径

2022-02-24方鸿志葛鑫磊

关键词:思政课美育诚信

刘 丛,方鸿志,葛鑫磊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路径

刘 丛1,方鸿志1,葛鑫磊2

(1.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 渤海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的铸魂育人使命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为研究起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实践进路。采用文本分类法、语义分析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真善美”文化基因,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注入文化基因,又能以文化人厚植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研究结果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理论思考,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

“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是2022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主题。推动青年人发展不仅要保障青年人的发展权利,同时也要关注青年人的心理和品德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青年大学生育心、育德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重要育人要素之一。为此,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育心铸魂育人主阵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铸魂育人作用指明了实践方向。

因此,思政课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源泉,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深厚力量;又要让思政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铸辉煌的渠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真、善、美”精神财富来铸魂育人。思政课在广大青年心中播种“真、善、美”文化基因,使其生根发芽,助力青年学生成长为具有诚信品质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精神世界丰富的时代新人。

一、以“真”文化滋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求真源于现实,表现为追求本真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持续推进诚信建设。诚信是青年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也是衡量学生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思政课中要用诚信文化涵养学生诚信意识,在涵养学生诚信意识过程中增强“二度”,即增强思政课的深度和效度。

(一)增强思政课的深度

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将诚信思想精髓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授课过程中将诚信文化的魅力与教师的人格魅力相融合,浇灌学生心灵,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从字源意义上解读诚信:“诚,信也,从言,成声”(《说文解字》),诚,说实话,“言”作偏旁,“成”作声旁。“诚”是指导古代君子正德修业的“八条目之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即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养自身的品性。可见“诚”对于大学生修身意义非凡。王夫之提出“诚”是人的基本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公民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脉相承。“信”与“诚”的含义大致相同,“信,诚也,从人从言”(《说文解字》)。“信”有誓言之意,最经典的描述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意为当时的誓言诚挚恳切,不承想他违背誓言。“信”字在论语中出现了38次,仅次于仁和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为遵守诺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指人与人之间要守信不欺,成为“信”的主要含义。教师要以诚信文化真理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做到以理服人。

(二)增强思政课的效度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思政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强调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为依据,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因时而进”强调对时代和时机的把握,将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传达给青年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和时代感。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理解诚信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诚信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立木为信”“曾子杀猪”“一言九鼎”这些诚信故事的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展现的核心观念和新时代无异—— 诚实守信。但是古代诚信表现形式与新时代大相径庭,新时代不需要“立木”来印证一个人是否一诺千金,而是依托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的新媒体技术作为传播诚信文化的载体,如果脱离时代背景谈论诚信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要结合网络诚信、考试诚信等新时代诚信问题去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使之成为契合时代旋律、诚实守信的青年学生,促使青年学生将学到的诚信文化真信、真懂、真用。教师在讲授诚信文化的过程中还要将其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2],从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诚信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以“善”文化培养学生融洽的人际关系

向善的本质是仁爱,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人际关系充满友情和信任的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学会共处”作为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青年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但是由于缺少社会磨练和传统文化修养,使得青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古代“仁爱”思想厚植沃土,萃就融洽人际关系精华,为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注入了文化基因。郭沫若在《青年哟,人类的春天》中指出,“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航者”。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不仅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还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责任,而衡量青年学生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政课教师要借鉴孔子“仁爱思想”,通过“三借”来引导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即善借于事、善借于情、善借于境。

“仁”字最早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二”(《说文解字》),从字源解释中可以看出“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上百次,虽然没有给“仁”以明确的定义,但却赋予了“仁”以丰富的内涵。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一)爱人体现为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

“爱亲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关系,但是当代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身边缺少沟通的同辈群体,导致孩子不擅长与家长沟通,矛盾重重;家长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缘故,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要善借于事,选取生活中典型的事例讲明道理,帮助学生解决与父母相处时的困惑。在解决困惑时,运用儒家经典中“亲亲人”的内容教育学生:一方面表现为人子女要对父母长辈听之、敬之、顺之。正如《弟子规》所言“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另一方面父母要对子女养之、教之。正如《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等这些儒家经典中的指导亲子关系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父慈子孝”的融洽亲子关系。

(二)从爱亲人推及到爱朋友、爱周围的人,即“泛爱众”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年学生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为意义非凡。思政课教师要善借于情,将适当的情感引入思政课,实现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蕴含深邃哲理、闪耀理性光辉的名人名言,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理论教学。”[3]从中揭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知宽容、懂礼节、有担当。孔子能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归根结底是坚持“恕”字。当子贡向孔子请教“为人之道”时,孔子给的指导就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推己及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他人,多体谅别人的感受。正如名垂青史的“管鲍之交”中管仲对鲍叔牙的评价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朋友之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强迫,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教育其子“不学礼,无以立”,《诗经》中也记载“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如果一个人不懂礼节,那么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论语》记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心中有大义,敢于担当”,这样就不会因为一己私利出卖朋友,也不会抛弃处于患难之中的朋友,在他们处于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些名言透彻清晰地讲解对于形成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朋友关系助益良多。

(三)从“泛爱众”上升到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善借于境,例如,借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借助纪念日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此情此景下可以讲授古代爱国的名人故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厚植爱国情怀,如,《苏武》——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体现了苏武对家国矢志不渝的热爱;《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体现了戚继光保卫国家抗御外辱的勇猛;《康熙、乾隆》——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体现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重要性。这些名人故事为学生学习接受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写下了生动注脚。思政课承载着培养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而孔子的仁爱思想是集多种美德于一体的理想人格,有助于更好地培育青年学生形成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的融洽人际关系。

三、以“美”文化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要认清审美规律,加强美育路径的研究[4]。马斯洛提出审美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美育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弥补精神空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5]阐明中华美育精神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自古以来就是育人的重要活动,远古时期,先王以古乐教化人的思想;周朝时期,更多的统治者通过“制礼作乐”等形式来教化臣民;春秋时期,孔子正式提出审美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为后世美育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教师应积极挖掘中华优秀美育文化,建构更加理想的美育思政育人课程体系。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真正做到感悟、领悟、追悟、体悟、醒悟。

(一)教师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实现“兴于诗”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并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兴。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关雎》想要描写男女恋情,先说关雎鸟的缱绻,更容易让人理解想要描写的主题。在教学内容上先引入古典诗歌,引起学生的共情,进而讲授思政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讲解了诗歌本身,又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诗歌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比如《秦风无衣》中士卒“与子同袍”表达了深沉的爱国精神,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诗歌的讲解中引入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思政课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提供条件,如通过VR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等为学生创造出能感悟的机会,受诗歌的感召,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而影响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知得失”。诗歌中蕴含多种风俗人情、物类治变等知识,诗歌短小精悍却饱含哲理机巧,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以水为喻,揭示了要终身学习的理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新事物蕴藏在旧事物解体中,打破旧的事物,迎接新的事物等等。教师收集整理富含哲理的诗歌,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契合,有助于青年学生在学习中以古证今,提高观察现实、明辨是非的领悟能力。

诗可以群。群指团结,也就是说诗歌有增强青年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作用。古诗中不少是号召团结的诗句,如“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在教学方法中可以实行参与式教学来追悟,比如利用历史影像资料等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追悟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往,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振奋学生爱国情、报国志,培养青年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诗可以怨。怨指不满,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和不满,要想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就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写作诗歌是其中一种正取的宣泄方式,如《硕鼠》《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诗歌中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积郁,还能诞生一篇具有情真意切的诗歌作品。

(二)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实现“立于礼”

礼即是法律、制度、礼法等。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古人从八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伦理、政治、哲学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法治、正义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教师要借鉴古人教授学生礼法的方式,依据新时代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不同的规则、法律意识。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去体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注重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三)教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成于乐”

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道德品质不高,那么弹奏不出优美的乐曲。这与马克思美学思想中人的需要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审美不仅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更要回答现实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是我国美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5]。

新时代社会中出现的“审美庸俗化”“网络审丑”倾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青年学生思想认识要由错误转向正确,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使命,因而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艺术作品、音乐作品融入思政课之中,找准学生痛点、精准施教,将正确的审美观点讲透、讲活,让学生能有醍醐灌顶的醒悟之感。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之上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示名家书法作品,学生可以临摹书法作品感受作者的精神气质和品德修养,例如,鉴赏魏晋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感受作品挺秀飘逸的风格和遒劲爽健的线条;鉴赏唐代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颜勤礼碑》《玄秘塔碑》,感受书法家意志的神采飞扬。教师带领学生赏析音乐作品,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旋律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饱满情感,例如,欣赏《十面埋伏》感受古战场战斗的激烈之况,增强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世界的情感认同;欣赏《阳春白雪》感受大自然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增强学生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定信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也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38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3] 许静波,王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8(3):108.

[4] 沈江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14.

[5] 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01).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20

G410

A

1674-327X (2022)06-0078-04

2022-07-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KS079);兴辽英才项目(XLYC2004002)

刘丛(1993-),女,山东滨州人,研究生。

方鸿志(1965-),女,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美育诚信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