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022-02-24陈英梅李方圆

关键词:企业动态突发事件动态

陈英梅,李方圆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辽宁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陈英梅,李方圆

(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由于近些年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这一概念,是生产企业的紧急管理任务全面实施的形态,在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中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企业动态能力这两个方面出发,依次展开文献综述来界定概念,从而对“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且详细阐述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内涵,为生产企业的安全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应急管理

一、引言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生产企业接连出现了多起生产安全问题,给企业的财产和人员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可见,生产企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生产企业能够保障每一个环节的安全,企业的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十分复杂,而这些原料的储存、检查工作如果不能做好,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产生差错,就会引发生产事故,严重时将会给企业财产、员工安全、社会环境都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有些危险原料的使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生产企业应急动态体系,从而在企业出现危险时能够有效地对突发状况进行控制,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应急动态管理已然成为生产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而且,在生产企业尤其是化工等高风险企业中建立应急管理部门显得尤为重要。生产企业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排查问题,从已发生的事故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才能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简单来说,“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可以看成企业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应对的能力。企业应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各种生产企业的突发事件,主体是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以下简要列举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定义。

史波认为,煤矿企业会受到生产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基于煤矿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应急能力是指煤矿生产企业为了避免或者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煤矿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要根据目标对象、指挥方式、组织框架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使组织指挥的目的、流程、结构更加完善,以便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在动态过程中的企业管理能力[1]。吴俊将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定义为:当事故突然发生时,为了保护企业的人员和财产安全,生产经营者和相关人员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应对、恢复等主要职能。狭义地说,生产安全应急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及运营活动中应对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2]。姚书志认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各种高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管理的主体要分析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依此做出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各种校园突发事件的决策[3]。姬荣斌等认为,企业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会受到许多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既包括公司部门的结构、人员、物质资源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因此,在构建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体制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因素也同为重要,三者要共同考虑。而且要注重“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要把这一理念贯彻在企业应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4]。

结合对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总结,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生产企业应急管理的客体是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包括自然因素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突发事件、技术因素的突发事件、车间生产因素事故以及其他因素所构成的事故。第二,从狭义上来讲,企业应急管理只是涵盖临机处置已经发生的企业生产事故的某一个流程或者某一个单元。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应急管理包括了对企业生产事故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这些环节包括并不仅限于预估、响应、恢复、总结、改善等几个环节的内容。狭义的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是广义的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在应对生产企业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急管理的主体要及时分析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做出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各种生产企业安全事故的决策。第四,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是贯穿于生产企业可能会发生生产事故每一个环节的控制能力。这个控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会根据外部环境或者市场不断调整,从而保证生产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使得生产企业可以更好地经营和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界定本文所讨论的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指的是上文中所讨论的广义上来说的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它贯穿于生产企业突发事件的每一个环节。生产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既包括有效地对未发生的突发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改善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也包括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临机处置和分析总结,从而保障生产企业在事件发生后尽快地恢复生产。生产企业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综合管理过程,是应对生产企业突发事件全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

三、生产企业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直以来,每个研究者都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界定有自己的见解,本文在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几个比较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TEECE认为,过程、途径和位置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在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行动态统筹协调,从而使得生产企业能够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匹配[5]。其中,在生产企业的动态能力中,“动态”强调的是生产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地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改善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生产企业的统筹管理能力,即为了使生产企业能够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匹配,在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管理的能力[6]。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这就要求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从而保证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7]。ZOLLO和WINTER在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时,将企业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结合,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企业获得的可以协调和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的一种流程[8]390。

HELFAT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环境的要求下,在确定的企业目标下,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9]45。WANG和AHMED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根据市场要求进行重新整合、统筹调配、延伸和再创造的能力[10]。

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虽然每个研究者对动态能力概念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对动态能力这一概念表示了认同,所以可以从三个共同之处来对生产企业动态能力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首先,动态能力是不断重新整合企业各部门资源的能力。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动和需求,不断对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质、人力等资源进行整合,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次,动态能力是一个企业日常可用的流程。动态能力不仅仅是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后的某些临机处置行为,而是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学习中不断融入这种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它变成企业生产的常规惯例或流程[11]。最后,生产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知识属性。生产企业的各个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惯例或流程来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和日常的工作目标。动态能力是具有知识属性的,这一点体现在生产企业的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知识集合的过程[12]。企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不断学习、整合、创造新的知识,以此使企业能够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13]。

四、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在理论上是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与企业的动态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是管理生产安全事故所展现出来的生产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应急管理能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当生产企业出现突发事件时,它贯穿于事件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应急动态能力强调,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和运营的动态环境下,企业要将应急能力和动态能力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新的能力,即能够与企业的生产更好结合的能力,使得企业能够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匹配,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是在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动态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低层次能力”进行理论整合之后产生的“高层次能力”。

本文从大量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中总结了观点,可以界定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为:在生产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企业要根据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行统筹的协调安排,保证在完成企业工作目标的同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从而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广义上讲,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是在生产突发事件前期、中期、后期的每一个环节的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它贯穿于企业从生产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关于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相关理论基础的内涵有:

1. 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资源、财产以及人员的安全,在突发事件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损失,使生产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让企业能够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匹配。许多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企业无论是要适应新的市场动向的变化,还是要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匹配,都要保证企业应急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相协调。

2. 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会体现在企业的各部门日常工作协调之中,而且这一能力是会随着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种惯例。COHEN等认为,惯例是在某个专属的环境中可以重复执行的一种企业的动态能力[14]。HELFAT等也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可反复使用的、可靠的一套流程,而不是在某个突发事件下的某一次特殊的一次性行为[9]32。这些结论都符合ZOLLO和WINTER的结论:动态能力是一种可以辨别的、有自己固有路径流程的、受外界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一系列流程[8]391。

3. 在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这一概念中,动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对企业资源的协调,还是对企业各部门能力的挖掘、分解和运作等,这一系列企业管理工作都依赖于生产企业内外部特定的环境,使生产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处于动态调整中,以此来达到与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够正常运营。然而,生产企业外部的市场和政治等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动态环境这一概念对于生产企业每一个环节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动态能力在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中和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相适应的过程中,便产生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这一理论,而这一理论恰好是在生产企业安全应急管理中的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

五、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背景是辽宁省的生产企业,研究主题是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首先,在阅读大量研究者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总结,陈列了几个代表性的观点。然后,在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界定了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并且对辽宁省生产企业应急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一研究为生产企业的应急动态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在生产企业产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将企业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让生产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1] 史波.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2] 吴俊. 基于免疫遗传进化理论的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跃迁机理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3] 姚书志.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3.

[4] 姬荣斌, 何沙, 余晓钟. 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下的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J]. 系统科学学报, 2018, 26(4): 112-117.

[5]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6] 罗彪, 张哲宇, 王琼. 绩效产出过程的机理综述与建模——基于动态能力和领导力视角[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16(2): 43-49.

[7]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11): 1105-1121.

[8] ZOLLO M, 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3): 339-351.

[9] HELFAT C E, FINKELSTEIN S, MITCHELL W, 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10] WANG C L,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 31-51.

[11] ZOTT 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2): 97-125.

[12] 王莉, 徐松屹. 企业动态能力本质属性与影响因素研究[J]. 企业经济, 2009(8): 13-15.

[13] 冯海龙, 焦豪.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8): 12-14.

[14]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1): 128-152.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10

F272

A

1674-327X (2022)06-0038-04

2022-03-0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AGL007)

陈英梅(1970-),女,辽宁锦州人,教授。

(责任编辑:许伟丽)

猜你喜欢

企业动态突发事件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国内动态
企业动态
动态
企业动态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