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研究

2022-02-23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诺德莱斯米尔

信 心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翻译理论界多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翻译,以奈达“对等理论”为代表,侧重于两种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信息交换,忽略了翻译的本质并不单纯是语言层面的转化,而是跨文化的沟通,导致功能对等理论难以解决语言中的文化要素。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源语“忠诚”的概念,不再关注翻译是否一一对应,而注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并把注意力从翻译对象转移到译者自身。

二、功能学派主要理论

19世纪70年代,卡特琳娜·莱斯首先在她的著作中提出文本的功能,诺德对其产生的各种理论和术语进行了归纳,从而形成了“功能+效用”学说。文章将详细地整理不同功能学派的代表和学说并加以评论,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作用。

(一)莱斯的文本类型和翻译批评理论

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翻译机能主义最早的奠基人,她在《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性》中首次提出了“功能”理论,将文本分为多种语篇,并根据语篇类型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莱斯认为,“我们可以先从最小的篇章单元开始,到整篇文章,或者从整篇文章开始,到篇章的最小单元结束。出于实际运用情况及语篇理论的考虑,我选择由最大到最小单位的过程”。莱斯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确立了文本的分类,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主要表现的是既定事实、文本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本身比起形式而言更侧重内容,莱斯称之为“信息交流”。其中,工具书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此类作品时,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与原文同样的观念与讯息,以重现原文的内容为主要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译文中将其隐含的成分直接或清晰地译出来,反之亦然。表达型文本是传达讯息者对人、物的感情与态度的一种表现,其语言具有美学特征,强调信息的发送者及表现形式。诗歌、戏剧等是典型的表达型文本。在翻译时应采取仿效法,以忠实原作者和原文。操作型文本的目的在于影响或说服读者,以读者和效果为导向,其语言通常具有对话的性质。在对操作型文本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编译或者适应性的方式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在重述阶段,莱斯指出,文本类型决定整体的翻译方法,而文本体裁要求翻译考虑语言和语篇结构的惯例。莱斯提出翻译的文本体裁与文本类型学之根本原因,在于其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即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针对不同文本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文是否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一致。这一理论系统完善、条理清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译者及译入语读者判断译文的质量。

莱斯的语篇功能说突破了以往语言学所局限于词汇、句子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将话语整体视为一个整体,并着眼于翻译交际的目标,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后来弗米尔和诺德等功能派的代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莱斯的理论也有缺陷,比如她认为语言的作用仅仅是信息性的、表达性的、操作性的。不同的文字类型有没有像她说的那么明显?单从文本的类型来判断翻译策略是否可行?人们在运用莱斯的语篇函数理论指导翻译时,往往会对上述问题提出质疑。这些问题都与莱斯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其思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弗米尔的目的论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也是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其主要理论——目的论的发展和确立,是基于现代语言学的启发,受接受美学的影响发展而来。弗米尔一生著作等身,同时,积极针对各方质疑回应、阐释其主要学说——目的论,使其理论在质疑中不断成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弗米尔与其老师卡特琳娜·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二人在该著作中对目的论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阐述。

弗米尔首先提出,任何翻译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而所有的行为都有一个目的,因此,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因此,翻译不再是两种文本间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且可以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

以此为前提,弗米尔对其理论进一步深化。他指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文本功能该如何转移,这便是其理论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有三种层面的理解:其一是译者的目的(如为了挣钱);其二是译文在所译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激发感情、教育教学等);其三是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再现原文的特殊结构而尽可能地采取直译,特殊结构如语法结构等)。而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目的”指的是译文在所处语境中所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弗米尔积极回应各方对目的论的质疑,曾在专著《翻译行为的目的与委任》中对目的论中的部分质疑做出详细阐释。首先,他对“并非所有行为都有目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弗米尔将目的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并对其一一阐释:(1) 在探讨翻译的过程中,他指翻译过程中的目标;(2) 在探讨翻译结果时,他指译本的功能;(3) 在探讨翻译的形式时,他指形式的意图。根据该分类,弗米尔指出:“若一个行为在其过程、结果或方式中没有目标、功能,也没有意图,那么从该词的理论意义上来说不能被称之为行为。”随后,他还向读者阐释了目的论在文学文本中的适用性。他表示,即便再抽象的文学文本也有目的,作者不一定在写作时就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但一定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可以确定某一目标。

目的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内涵,从宏观角度界定翻译,打破了翻译领域一直以来对“等值”概念的吹捧。同时,目的论更加强调了原文文本的问题功能及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提升了译者地位,为指导实用文体(如广告、旅游介绍、操作手册)的翻译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目的论三原则在指导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过于宽泛的概念界定,目的论导致翻译与改写的边界变得模糊,片面夸大目的的意义,从而会丧失对微观层面准确性的把握。

(三)霍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

曼塔里在其1984年发表的著作《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建立于交际和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关注翻译过程的行为。她把翻译看作为了表达特定目的而实施的复杂活动,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曼塔里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她还特别关注的另一点是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的地位。

曼塔里翻译行为理论的提出是译论史上的创新,同时完善了功能学派理论,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曼塔里将社会层面因素与翻译相结合,在社会大环境下讨论翻译,符合现阶段翻译活动的特点。其次,曼塔里立足于两种语言文化间的交际,将翻译从文本层面的符际转换中解放出来。最后,曼塔里对翻译过程中行为及参与者角色的划分明确了原文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作用。翻译行为理论至今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因其所处时代与环境背景产生了一定局限性。如在研究中大多采取宏观研究,因而导致论述中笼而统之的内容居多,因此阐释内容不够清晰、易懂;论理过多导致缺少实例佐证、方法介绍较少,可操作性不强。诺德(Christiane Nord)也曾对这种不受原文限制的翻译理论表示质疑。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观点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是一次突破性的大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她不仅拓宽人们在翻译领域的视野,同时也将对译者的要求重新定义。她提醒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单要在文本内容翻译时字斟句酌,也需要将翻译放在时代背景、历史环境中考量。只有这样,译者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翻译任务,实现翻译行为的目的。

(四)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

德国功能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马格德堡理工大学的一位应用语言学与翻译专家。诺德曾用英语写了《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这使得她成为首个以英文概括功能学派思想、简明扼要而又细致入微地介绍功能学派的理论及功能学派相关术语的学者。诺德的理论思想与其老师莱斯所主张的文本类型学紧密相关;同时,她也赞同弗米尔的目的论、霍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等学说,对功能学派内部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功能学派成立后所遇到的种种质疑做出了回应。

诺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中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曼塔里认为,翻译是一种完全与文本无关的行为,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莱斯认为,这样的“自由重写”行为与翻译无关。诺德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也表现在其翻译教学和对译者的训练上。诺德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与许多译者打交道,从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工作经验总结、凝练,最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她觉得与其让学生按照模糊不清的标准去做,还不如把译文的目标和作用说得更清楚,使他们的译著与原文的功能保持一致。在译员训练中(此处的译者实际上是诺德的学生),她相信译者必须细致地掌握源语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翻译习惯(规范与创新)。当译者熟悉了自己的文化中的翻译准则和习惯之后,他们可能会转向“技巧”的另外一面并尝试着打破它们。

诺德在前三位学者的基础上完善并丰富了功能学派理论,将功能学派的学术成果及术语进行梳理。她赞同弗米尔的目的论,但同时也提出自己与之相异的部分;她推崇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样也针对其过于激进的部分加以驳斥。然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模式看似完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原文和译文的目的未必相同,要做到同时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同时,受其老师莱斯的影响,诺德对翻译的分析仍停留于语篇分析的模式,难以走出对等的局限性。诺德的理论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但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帮助,使他们对功能翻译理论有大概的了解,并为翻译学生的课堂讨论提供很好的理论模式。

三、结语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的“目标语”的转变,颠覆了原文本的权威,从而使译者从“对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在翻译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的成绩卓著,在商务、政治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通过批判结构主义语言流派晚期产生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理论,使得译者不再是语言学的“附庸”。功能派主要从交际、行动、信息论、话语语言学、接受美学等方面吸取了大量的经验,使其从源语语篇转移到目的语和语篇,从而使其在当代德国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诺德莱斯米尔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诺德(中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
Nothing,你能在海上漂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