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力之我见

2022-02-23朱萍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全班语文课堂交流

朱萍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进入了同一种模式——精心设计的导语,精美的PPT,精致的问题,还有部分孩子精彩的发言,如此而已。一堂课出彩的关键是一个班级中是否有那么几个口才一流,具有强烈表现欲的学生。如果有,那就轰轰烈烈,高潮迭起;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是冷冷清清,沉闷干涩了。

听了许多课,我一直在关注那些不发言的。关注的结果是让人心惊的:好多学生都是陪衬,他们想听则听,不想听就神游。有的课堂上,有少部分学生几乎整一节课都游离在教学之外。

反思自己的课堂,难道不是这样吗?况且,没有听课老师这样的氛围,神游学生的面更广,时间更长久。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将成为永久的陪衬者,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为了每一个孩子”这样的精神的。

让语文课堂静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起来,这是自己观察和反思的结果。

自从确立了这样一个思想以后,我在自己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注意引导和实践。

一、布置思考型作业,引发思考,引出真问题

在教学新课前,一般都要进行课前预习。我在课前预习中布置了“自学收获和疑问”的题目,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质疑。自从设置了此作业后,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茫然,没有任何问题,到现在的问题百出,有字词方面的,更多的是有关课文内容,还有一些开始涉及作者表达意图的。

以下是一些作业案例:《窃读记》的自学收获和疑问:

蒲芳一欣:自学收获:文中,“我“贪婪地读着书,还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有时,还要走好几家书店,真是让我太惊叹了。我想不到,竟有那么热爱读书的人。文中的我是那么热爱读书,竟然忘了时间,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我的疑问:为什么要写到饭店呢?这和读书有关系吗?

周芷涵的疑问:为什么书店里只能看书,不能读书?

赵乐妍的疑问:为什么作者脚站得有些麻木,作者却浑身轻松?

……

思考的结果是,一个个问题,充满了价值。而这些问题都成为老师教学的起点,让老师的教学真正为学生“解惑”也。

二、精心设计,打造“静”课堂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但不是唯一的。语文课堂,还需要的是一种安宁的,潜心品悟的氛围。只有静心品读,潛心会文,才能出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能有精彩纷呈的琅琅书声,才会有口吐莲花的出彩瞬间。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留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如,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要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思考,并用笔写下来。在全班学生都写下来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的交流比不写下来,直接请思维活跃的同学口头交流更深入,更有质量,其他学生也更愿意听。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主要意思。这样的环节操作下来,虽然在时间上比直接口头交流长了好多,但是,每个学生显然都参与了。而且,在口头交流阶段,学生的发言更精彩,更深入。静处蕴含风光无限。

事实上,在听课过程中,一直观察所有学生的表现。当老师一个问题丢进池水中时,班级中总会率先出现点点圆心。这时,老师总会高兴地看到这些“圆心”,然后开始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当然,这所谓的“全班性”只是老师的认定,事实上,班级里还有一大部分的孩子这时还没有什么头绪。这样的情况几乎在每一节的语文课上出现,或多或少。久而久之,那些来不及思考的孩子养成了不愿思考的现状,成了一群标准的“陪读者”。这显然与当前的教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文字是思维的载体。让每个学生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不仅促使每一个学生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把思维的结果条理化,逻辑化,让思考趋于深入。如上新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这一环节,要求每个学生把文本的主要意思用简洁的语言写在书上;遇到文本语言丰富处,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等等。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的思考比不写下来丰富多了,主要原因是,当学生的思考还在脑海中时,往往只是个大概,当听到其他学生差不多的意思后,他自然自动把自己的表达给同化了。而白纸黑字的文字是不容易受旁人影响的。这样坚持的好处还在于,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围绕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

学问,学问,就是让学生有学有问。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或者提出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这些虽然细微的做法,长久以往,学生逐渐领悟到了一些提问的方法,就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如果能围绕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无疑会激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做老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老师,你会根据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研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一个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一个统领全文的好问题。

马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当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要这样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2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呢”,“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父母的表现呢?”这两个问题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讨论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学生更是兴致盎然。

而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领者,合奏者的作用。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问题,也让教师对于课堂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文献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课堂教学艺术集萃》 陈国雄、崔峦  山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全班语文课堂交流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如此交流,太暖!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原因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