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的保护与修复

2022-02-23房晓明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故宫病害

房晓明

关键词: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病害;修复方法;修复工艺

一、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的基本概况

1.石子路面铺墁年代考证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最北部,明景泰六年(1455年)增建,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通过查阅历史照片资料,发现1901年小川一真拍摄的照片中显示御花园地面为砖地面,未见拼花石子路面(图1、2)。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此后溥仪、婉容、文绣等人在御花园的照片中清晰可见石子路面,由此推断御花园石子路面的出现年代在1901年之后,为清晚期铺设(图3、4)。

2.石子路面铺墁区域

用砖、石所做的地面,在清官式做法中都称作“墁地”,在江南古建筑中则称“铺地”。石活地面在古代主要见于南方地区和园林的道路,北方地区只见于少数作法讲究的宅院前。故宫院内石子路面的主要铺墁区域有四处,即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和建福宫花园,其中御花园石子路面的铺墁面积最大也最具特点。

御花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约12000平方米,其中,卵石道路总面积约1322平方米,共有1700余幅石子路面(圖5)。据档案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御花园,中为钦安殿天一门,东为御景亭、浮碧亭、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西为延晖阁、位育斋、澄瑞亭、玉翠亭(尚未改名)、千秋亭、养性斋,尚无摛藻堂,其余与今日御花园的构建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清晚期御花园基本构造亦大致如此,只是增加了石子路面的铺墁。园内纵横交错的石子路,由五色匀称的石子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现出争奇斗艳的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形成足下的千幅画卷。绿化和铺地相互衬托,把园林的特色呈现出来。御花园石子路面有别于江南地区的鹅卵石铺地,每趟石子路以方砖甬路为中,对称分布于甬路两侧,也有围绕假山、露台四周铺设,其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工艺做法特殊,体现出皇家建筑园林的别致和等级(图6、7)。御花园内石子路面多为长方形,也有三角形、折带等形状,每幅石子路面长35~150厘米,宽30~70厘米,是用精雕的砖、细磨的瓦和成百上千粒的彩色石子,在地面上拼凑而成。

御花园内建筑井亭周边道路大多都铺墁拼花石子,唯钦安殿区和澄瑞亭区路面为传统的砖地面,未铺设石子拼花路面。从平面图可见澄瑞亭和浮碧亭对称建造在御花园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但仅有浮碧亭前以及东西两侧铺墁连续的瓜果和纯石子拼花图案石子路面。(钦安殿)殿顶镶渗金宝瓶,恭祀元天上帝于殿中;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二十七,雍正皇帝在御花园谕曰:“朕看后花园千秋亭若设斗坛不甚相宜用后方亭设”,千秋亭后方亭即为澄瑞亭。可知钦安殿内恭祀元天上帝(玄武帝),澄瑞亭虽建于明万历时期,但作为斗坛使用则是从清雍正朝开始,并一直保存至民国时期。推测这两处区域为道教圣地,是敬神拜佛的场所,为体现道教的神圣肃穆,不宜使用拼花石子路面,传统的砖地面用在这里更为适宜。

二、御花园石子路面形制与题材

1.石子路面形制

御花园石子路面主要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就砖雕成花纹;一种是以瓦条组成花纹,都是就花纹空间填镶五色石子铺成各种花样,多至十数种,形成砖雕石子路面和瓦条石子路面;另有一种为全部使用石子拼花铺地的石子路面。铺墁石子路面的主要材料为尺七方砖、瓦条、天然卵石(主要为白、红、黑、黄、绿五色)、生石灰、沙子、桐油等。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砖雕石子路面:砖雕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十分广泛,原属砖作之内的工艺。御花园砖雕石子路面采用浅浮雕及平雕的手法雕刻出主体纹饰图案,用彩色卵石填充其余部位组成整幅石子路面。砖雕石子路面是故宫御花园的特有形式(图8、9)。

瓦条石子路面:按照图案纹饰将打磨好的瓦条用油灰摆砌在图案线条的位置上,用瓦条集成图案。瓦条间的空档再添满挑选好的卵石,最后用生灰面揉擦干净,在甬路两侧形成带状的装饰(图10)。

全部石子拼花铺地路面:按照谱子用天然卵石直接铺设出图案,图案以外的部分全部码放其他颜色的卵石。

2.石子路面题材

石子路面按照纹饰图案分为动物、植物、昆虫、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吉祥器物、人物、博古、交通工具、连续图案等题材,展示出“喜上眉梢”“多子多福”“龙凤呈祥”等吉祥寓意以及八仙过海、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每幅图案都有它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皇帝后妃们追求吉祥快乐生活的思想意境。石子路面的图案异趣纷呈,集镶嵌与雕刻工艺于一体。匠人才思飞扬,其智慧借石子路面图案得以充分地显现与发挥(见表1)。

三、御花园石子路面的病害及成因

御花园石子路面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期间经历过多次修补更换。近年故宫的参观人数日益增多,御花园又是观众出口的必经之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人次都要踏过石子路面。石子路面的耐磨性不强、抗压性不高,经过长时间、高频次的踩踏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就会磨损砖雕瓦条,破坏石子之间相互挤压的稳定状态,进而产生大面积残损(见表2)。凹凸不平的路面极易绊倒参观观众,雨天又会造成积水影响参观感受。不及时修补残损的石子路面,就会进一步扩大石子路面破损面,最终丢失石子路面的纹饰图案、材料等有关历史信息,造成对石子路面本体的严重破坏。

四、石子路面修复难点与科学保护

1.修复难点

清晚期御花园石子路面采用灰嵌石子的传统做法,强度可以满足当时的皇家观赏需求。目前御花园是观众参观游览的热点区域,人流量极大,使用环境的改变对石子路面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伤害。每年需根据石子路面的残损情况及时进行保护修复。传统油灰材料的强度与养护时间成正比,如何在保留传统灰嵌石子做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灰嵌石子的强度,提升修补石子路面效率,保持石子路面健康稳定状态,是修复的难点所在。

2.修复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修复,确保石子路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最小干预”原则:修复残损石子路面的同时不扰动周围石子路面,最大程度减小对石子路面的损害。

石子路面的残损是不可逆的,如果造成大面积破坏势必要重新制作更换石子路面。如何最大程度保护现存的石子路面,以及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修复已破损的石子路面是修复的关键。

通过定期巡查记录,将石子路面残损情况分级:破损严重无主体纹饰图案的石子路面应及时制作砖雕或瓦条嵌石子进行整幅更换;破损面较大的石子路面优先考虑进行原位置修补,如无法进行原位置修补再进行局部更换砖雕或瓦条嵌石子修复;破损面较小的部位多为所嵌石子缺失,应及时使用相同颜色的石子进行修补。当石子路面经过整体修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应将石子路面修复纳入日常保养项目,通过定期勘察及时修补局部破损的石子路面,形成“最初修补”,避免发生进一步大面积残损,减少更换整幅砖雕或瓦条石子路面,避免“最终修复”,保持石子路面健康稳定状态,从而最大程度保留石子路面原始图案和历史信息(见表3)。

3.石子路面的科学保护

石子路面经过2-3年便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残损,局部破损更时常发生,所以御花园石子路面需常年进行日常保养修补。清晚期石子路面没有建造档案,过往进行的修复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修复资料,仅仅为坏哪补哪。因此需建立御花园石子路面的定位编号档案系统,以东区和西区每趟甬路为单位定位一级编号,按照分布于甬路两侧的方向定位二级编号,按照甬路单侧方向的分布顺序定位三级编号,例如E/W(东西区)-001(双向方向编号)-R/L(單侧方向编号),形成石子路面信息资料库,统计每幅石子路面的尺寸、纹饰图案、形制、历史照片、修复资料等信息,从而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使石子路面的修复更科学规范。

五、石子路面修复方法——以砖雕石子路面为例

1.石子路面历史修复情况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紫禁城没有完全对公众开放,对石子路面未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御花园石子路面处于相对完好的保存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故宫博物院的逐步开放,御花园石子路面受到古建部门和当时人民群众的关注。通过查阅档案,1952年因清末战乱年久失修,相关部门制定通过了包含石子甬路修复在内的御花园修缮方案;1953年勘察石子路面膨鼓裂缝需修整三十丈;1954年人民群众来信:“小石子铺花路面已渐损毁,图案很美丽,应多加保护。”1952、1953、1960、1965、1972、1992、1996以及2000年之后都进行过石子路面的修复。既往的石子路面修复仅仅为坏哪补哪,随坏随补,通过古建部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零活修补,既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系统的修复档案资料。2010年之后使用暂估价合同模式签订石子路面修复合同,每年以一定的预估经费实现对石子路面的零修保护。如今进行石子路面修复,首先针对石子路面的残损情况,邀请具有资质的设计方进行修复方案设计,形成设计图纸,再制定修复项目的清单控制价,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中施工单位进行石子路面的修复施工,最后形成施工项目档案资料,按照自然年为节点,科学规范的进行日常保养修复工作。

2.石子路面修复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石子路面传统灰嵌石子的做法,所嵌石子的强度与嵌石子用灰的干燥程度有直接关系。在嵌石子用灰未完全干燥、未完全达到强度时,应避免所嵌石子受外力破坏。以往对石子路面的保护修复是根据图案谱子制作分块砖雕,在现场单块铺墁拼接砖雕图案后再使用油灰镶嵌卵石,因开放需求无法在现场进行长时间封护养护,短期养护后嵌石子用灰还未达到理想强度就要撤走围挡,此时经过观众踩踏受力,极易造成石子脱落和石子路面再次破损。

此次保护修复针对整幅石子路面残损采用“预制”替代以往“现场操作”的方法,即在原有预制砖雕的基础上,拼接好整幅石子路面砖雕图案,将现场灰嵌石子改为预制工艺,制作完成砖雕和嵌石子的整幅石子路面,在库房经过充分养护干燥,让油灰达到理想强度后再进行现场整体石子路面更换铺墁。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灰嵌石子的做法,又进一步提高了嵌石子的强度,达到观众参观游览需要的强度要求。

3.石子路面修复工艺

石子路面因其精美的拼花图案和自然流畅的方砖雕刻,制作修复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能够根据破损石子路面图案绘制出纹饰内容一致的谱子,同时要求制作砖雕、嵌石子工艺都是手工操作(图11)。历史档案记载“墁石子见方丈,三处例每丈石子二千二百四十斤,白灰三百二十五斤,黄土五分,每八丈每丈六厘二毫五丝,瓦匠一工,壮夫一名,拣石子夫两名。”即铺墁一方丈(10.24平方米)石子路需要石子1120千克,白灰162.5千克,黄土半方,并配有瓦匠、壮夫、拣石子夫。石子路面修复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起谱子:根据石子路面纹饰图案,使用宣纸或者高丽纸现场拓活并起谱子,局部残损缺失部位应根据纹饰题材、造型特点和历史资料进行补绘,确保谱子纹饰图案准确,谱子线条流畅自然,并在谱子上注明各区域嵌石子颜色(图12)。

选砖砍砖:选择不缺棱、不缺角、不带暗裂、表面平整的尺七方砖进行砍制备用。

拓活:将谱子上的石子路面纹饰图案拓在砍制好的方砖上并描绘清楚,通常一副石子路面需要2-3块尺七方砖(510毫米×510毫米)拼接而成。

制作砖雕:用錾子和敲手沿着拓好谱子的线条浅细地轻凿出纹饰走向,再用小錾子粗雕图案轮廓,后用刻刀细雕图案纹饰,要求雕刻线条自然流畅,图案栩栩如生。为满足嵌石子的深度要求,整体雕刻深度需达到3厘米以上。方砖雕刻后用砂纸打磨光滑,局部砂眼处用砖药打点。

浸泡桐油:将雕刻好的砖雕整体浸泡在桐油里封护48小时再自然晾干,以提高其强度和密实度。

拼接砖雕:将分块雕刻的尺七方砖砖雕拼接并调平砖雕上表面,组成整幅石子画砖雕。要求拼接对缝,对接缝部位砖雕进行细部修饰,保证纹饰图案流畅自然。

挑选石子:按照谱子要求挑选颜色和尺寸适宜的石子,用清水冲刷浮尘后晾干,确保嵌石子牢固结实。

拌制油灰:油灰按重量比以生石灰:沙子:桐油=10:1.5:2的比例并加入适量的清水混合拌制而成。

铺底层灰:在砖雕需嵌石子的部位铺拌制好的底层油灰,要求油灰铺垫平整密实,用于固定码放石子。

嵌石子:将石子纵向按照砖雕刻线条方向逐个嵌入底层油灰,拼出纹饰图案,要求石子码放工整自然,嵌好的石子上皮高度应高于砖雕上表面1.5~2毫米。

拍平石子:用铁拍子轻拍嵌好的石子表面,将石子拍平拍实相互挤压,要求石子表面高低一致。

清理养护:及时清理石子外露部位的浮灰等杂质,保证表面整洁干净。将预制的砖雕石子路面自然干燥60天,以达到理想强度。

拆除残损石子路面:现场剔凿残损的石子路面,要求轻凿不扰动周边完好的石子路面,露出下部灰土垫层并找平夯实,拆下的石子洗净备用。

铺墁预制石子路面:用4:6掺灰泥(白灰:黄土=4:6)铺墁预制好的石子路面,要求铺墁平整牢固,与方砖和牙子砖接茬处平顺高低一致。

现场养护:石子路面铺墁完成后及时围挡养护,避免上部受力,保证结合层强度达到要求,养护期5-7天。

六、结语

御花园石子路面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石子画不仅以色彩的绚丽和造形的生动给人们以极大的美感享受,而且寓教于乐内涵丰富,给御花园增添一道特别的风景,观众每每游览御花园都会驻足观赏脚下的石子路面。因石子路面处于露天环境,无可避免的要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需科学、及时的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才能保证健康稳定状态,最大程度延长它的寿命,保存原始石子路面。随着日常保养和定期勘察,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石子路面资料库,将石子路面标号、尺寸、纹饰图案、材料、形制、各时期照片、历年修复记录等整合形成修复信息档案,留存档历史记录可以指导后续施工,做到有据可查,确保石子路面修复更科学规范。除此之外,应积极探寻适合的材料与形式,结合御花园环境因素和观众参观需求,尝试针对石子路面进行有效的覆盖保护,确保空气流通散水顺畅的前提下,实现观众的观赏,减少破坏的诱因,延续石子路面寿命,延长修复频次。

(责任编辑:张双敏)

猜你喜欢

故宫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你好呀故宫!
雪中故宫
西瓜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梦回故宫
“杀”出来的病害,“杀”出来的风险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