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

2022-02-23程伟宗董娅琳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江西

程伟宗 董娅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愈加便利。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逐渐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化的创新路径。作为民族根本、国家历史文化成就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民间艺术作品逐渐被网络、电视所取代。数字化技术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将其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能够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新鲜力量,以推动其创新发展与创新传承。基于此,本文以江西地区为例,对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江西

非遗数字化保护机制是指通过数字资源对非遗内容进行采集整合、存储处理、展示播放等操作,将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相关工艺品、文化场所等资源进行转化与传播后,使人们在网络、计算机等途径获得的数字形态。民间艺术是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其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打破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以现代化技术增强文化感知力。为强化江西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本文尝试借鉴前沿发展理念整合江西地区本土文化,并针对非遗数字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一、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江西地区为例)

江西地区是保护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省份,非遗资源异常丰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等文化内容,赣州客家文化、上饶弋阳腔等非遗项目,这些在全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這些民间艺术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非遗文化是指以文化、技能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其传播形式主要为口传、言传身教等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思想追求的转变,单纯借助口传方式传承的非遗受到了较大冲击,导致其保护与传承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文化逐渐边缘化

例如江西地区的传统戏曲采茶戏,采茶戏原本是江西地区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文化,是红白喜事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对村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在线上观看表演,对采茶戏这一表演形式的热情降低,使得采茶戏表演次数迅速减少,很多地区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能表演,逐渐出现边缘化现象。采茶戏是很多传统文化的缩影,越来越多的活动载体逐渐消失,对传统风俗曲艺等非遗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利影响。

(二)非遗文化传承人缺失

以江西吉安溪陂烟花傀儡为例,此非遗文化包含了剪纸、雕刻、戏剧等艺术,但由于其制作流程复杂、制作成本高,再加之新媒体的冲击,使得烟花傀儡市场逐渐缩小。传承人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甚至存在唯一传承人的现象,即便是传承了技艺,也由于制作工具的损坏导致手艺荒废,或者因技艺过于复杂只掌握浅层技艺。

二、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一)有助于创新宣传手段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能够对改变传统展示手段与宣传手段,传统保护手段主要以拍照、收藏物品等形式为主,此方式仅停留在工作层面上,保护效果有效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文化保护提供新路径与新思路,使其文化空间得以有效再现,比如通过虚拟技术展示传统技艺生产过程、传承过程等,人们只需要通过网络途径便可实现对民间艺术的全面了解,运用先进技术以沉浸或交互体验形式了解非遗项目的信息内容、文物实景等,运用专业设备在数字化虚拟场景中切实感受非物质文化创作现场,了解非遗文化知识,传承非遗文化精髓。因此可以说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创新非遗项目宣传手段,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推动力。

(二)有利于拓宽传播途径

数字化保护手段有利于拓宽非遗项目的传播途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云端技术实现了全面普及,使得非遗项目的便捷共享成为现实。借助数字化技术,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了解非遗项目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非遗文化资源,促使非遗项目的传播更加全球化。相较于非遗博物馆建设等传统手段,数字化的投入成本、运营维护成本更低,后期只需要对云端服务器、虚拟体验设备等进行维护即可。

(三)有益于提升经济价值

数字化保护有助于激发非遗项目的附加经济价值,民间艺术类非遗项目可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数字资源库可以为文创产品提供丰富元素,为旅游产业提供大量的路线资源,以带有富有非遗文化特色的产业反哺民间艺术产业,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一)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非遗文化信息

数字化保护并非对非遗项目内容的简单图文扫描、拍摄录像等工作层面,而是借助三维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非遗项目的全方位信息记录下来的过程,具体应用如下:一是三维图形技术。此技术是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可以对民间艺术创作过程、非遗实体作品、非遗活动场景等进行数字化模拟与还原,以此强化非遗项目的保护。二是运动捕捉技术,此技术是对上一技术的补充,其可以有效捕捉物体运动动作、运动轨迹与空间定位,能够对民间艺术活动动态情况进行模拟与复制,可以像人类眼睛一样捕捉动作。三是全息投影技术,此技术和运动捕捉技术相结合,便可以实现对动作全过程的捕捉与再现,其可以对收集或制作的非遗相关图像信息以投影形式再现出来,让人们在立体虚拟场景中感知非遗文化,甚至可以和虚拟场景产生有效互动,进而打造震撼的展示效果。可以说捕捉技术是动作模型信息的输入,投影技术则是对此信息的输出。四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此技术是数字化技术中的前端技术,其可以为体验者构建虚拟仿真环境,不仅可以为体验者带来沉浸式体验,还可以以互动体验形式全方面展示非遗项目,让体验者在参与中与虚拟场景产生交互互动。全息投影与增强现实技术不同,前者主要借助光学原理构建投影场景,后者对特定物体与画面进行叠加,借助计算机建造模型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在运用数字化技术过程中,要结合非遗项目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运用方案,以实现对非遗项目相关信息的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传播发布等,以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执行。为推动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推进,江西省要注重VR技术、AR技术的发展,以虚拟现实产业带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比如建设虚拟非遗展馆等,在虚拟世界里为非遗内容与非遗传承人搭建良好渠道,让体验者跟着虚拟传承人深入感受非遗技艺,让非遗项目活跃起来。

(二)开展非遗教育教学,培养非遗传承人

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不能单纯依靠传承人,以传统宣传方式与师承相传方式完成,而是要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扬光大,将其引进教育教学体系中,让非遗项目传承走进校园。首先要发挥教育在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作用。各大高校要结合数字化保护技术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构建出完善的非遗数据库与使用标准,强化数字化渠道的构建,为非遗项目传播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将非遗项目与教学、科研紧密联系起来,让高校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建设提供服务。其次要非遗项目融入教学课程中。民间艺术类非遗存在大量的美育资源,将其民歌鼓乐、瓷艺等内容融入各大院校的通识美育课程中,有以此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拓展民间艺术的宣传路径。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存在大量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院校思政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让当代大学生更加了解非遗项目。最后要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将非遗项目引进到职教技术类、艺术类院校专业体系中,有助于扩展传承人途径。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在保护核心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非遗传播路径的现代化。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文化保护渠道

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不能过于“守旧”,要注重与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结合,经过创新后融入新的社会需求体系中,通过市场运作强化与当代人们生活的联系,拓宽文化保护渠道。拓展非遗文化相关产业的市场,提高人们对非遗产业的认可,对非遗保护有积极作用。对此,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非遗保护机构的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出与当地非遗项目相符合的建设策略,在避免重商业开发、轻文化内容基础上,吸引相关企业的资金投入,以推动项目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非遗传播资金缺失问题,还可以以产业融合发展反哺非遗项目,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另外,非遗文化可以为文创、旅游产业提供大量资源,数字化技术的技术支撑、文创产业的独特展示形式、旅游产业的市场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非遗项目与社会法中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进而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是我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项目活跃起来,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创新传播。江西作为非遗大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思想,结合现代化技术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整合,通过多元化产业的构建与融合,拓宽非遗文化的发展思路;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推动非遗专业人才的教育与研究,践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推动非遗产业的融合开发,实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绵延。

参考文献:

[1]张敏婧.AR技术在江西非遗技艺和美术保护中的应用初探[J].轻工科技,2020,36(08):132-133.

[2]徐芮.“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江西上饶石人乡板凳龙舞研究[D].南昌大学,2020.

[3]朱媛媛.江西省體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9.

此论文用于支撑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S21218。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江西
江西银行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江西是个好地方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