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对策

2022-02-22刘丽萍

经济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营商环境黑龙江省

摘 要:因历史和环境的原因,黑龙江省人具有诚实厚重、质朴豪爽、大气勇敢、重义轻利、大方好客的优秀品质,但由于缺乏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又存在简单粗疏、不善经营地缺点,存在缺少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成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形成的深刻思想根源。优化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应首先从思想根源入手,掀起头脑风暴,解放思想,从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实现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黑龙江省 营商环境 历史渊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148-03

本文拟从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形成的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以及形成的历史渊源入手,探寻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形成的思想根源,从意识形态领域提出改善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对策。

一、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

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大量外流、资金“外逃”及引入困难、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淡薄、思想观念保守等成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现状。

二、黑龙江省人口的构成与来源

东北史大家金毓黻指出,东北民族由汉族和土著民族构成。汉族主要由中原内地移居而来,土著民族则包括“肃慎、扶余、东胡”三大族系,[1]后来的史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把土著民族修改细化为“肃慎、秽貊、东胡”[2]。

(一)土著民族

黑龙江地区历史悠久。据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4.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先人就在这里居住、活动,[3]这就是古代的黑龙江原始土著民族人群。距今一万年时,黑龙江省人口不足万人。[3]此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唐朝时黑龙江人口至少达到170万[3],是历史上人口最多时期。

黑龙江史学界在研讨黑龙江区域古代土著民族时沿用了金毓黻的三大族系说,认为黑龙江古代土著民族是“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4]而在这三大族系中,肃慎族是黑龙江土著民族的主体,[5]肃慎族是女真族的祖先,女真族后改名为满族。至清代,黑龙江形成以女真为主,包括蒙古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鄂温克族、库业族、柯尔克孜族等在内的土著民族,当时土著人口不足90万。[3]

(二)汉族

黑龙江省的汉族主要来源于流人和移民。流人分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另一类是战争中的俘虏。在《燕人尘》中估计,金代被流徙到黑龙江的流人有20万,李兴盛在《东北流人史》中推算清代被流徙到黑龙江的流人也有20万人[6]。关于移民,黑龙江历经300年的闯关东,到东北解放时,人口达到1100多万。[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北大荒,国家从内地调入大批人口,有复转官兵、现役军人、青年志愿垦荒队、支边青年、城市知青。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引来的新一轮的移民大潮。1942—1982年间,黑龙江移民人数总计774万。[7]

综上,黑龙江是一个移民大省。张正指出,黑龙江省移民的数量大约占到总人口的90%,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难民,其中山东移民占到移民总数的90%。[8]

三、复杂的人口构成是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形成的历史根源

复杂的人口构成塑造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营造了黑龙江独特的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相扶持、抱团取暖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群体、重伦理,这一特点在黑龙江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黑龙江人口的构成来源看,无论对游牧渔猎的土著民族还是流人或移民,早期的黑龙江是蛮荒之地,天寒地冻、冬季漫长、野兽出没、生存环境恶劣,在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格外渺小。尤其是流人或移民背井离乡,经历长途跋涉,面对严酷的生存挑战,只有同甘共苦、不拘小节、互相扶持,抱团取暖,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生存下去。由此,逐渐形成了黑龙江人重血缘、亲情、乡情、友情的传统,形成了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帮助、融洽和谐的生活局面。互相扶持、抱团取暖由此成为黑龙江人的一种自然选择、生存法则、性格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也是黑龙江重关系、笃信人治、蔑视法纪、讲义气不讲原则、讲圈子不讲利益、山头意识浓厚、略显粗犷蛮横、不重视法理规矩的人情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二)包容开放、粗犷豪放

黑龙江土著民族以游牧渔猎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乡土观念淡薄,并不保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移民因普遍受的教育少,来自五湖四海,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拥有较少狭隘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保守思想,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来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为了早日融入新的生存环境,不得不改变一些固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接受当地的土著文化与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与心胸开阔、粗犷豪放、豁达大度、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这种包容开放、粗犷豪放的精神逐渐成为黑龙江人的传统被流传、继承下来,成为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移民的后代再次选择流动也就有了可以追溯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这也是黑龙江省与其他省份人口外流相比的显著不同。

(三)安于現状、进取不足

黑龙江被逐渐开发后,因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人们稍事劳作,就可衣食无忧。移民大都是贫苦的农民,到了黑龙江后仍以从事农业为主,尤其是来自山东的移民,本身具有安土重迁的保守性,离开故土,另闯天地,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大多为求生存,来到地理位置封闭、交通又不便利的黑龙江后,生存的压力变小,一旦稳定下来,便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竞争、创业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又是全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以至于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其他省份较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痕迹过重,造成黑龙江一部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进取意识不强、寻求稳定、不愿创新创业的心理问题。所以,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都自然孕育了黑龙江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简单粗疏、经营粗放

历史上黑龙江地区就是土著民族的活动区域,因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所迫,土著民族彪悍尚武。而黑龙江移民在闯关东和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面对严酷的生存挑战,同甘共苦,不拘小节,互相扶持,这种侠义精神与黑龙江土著民族的彪悍尚武精神高度契合,成就了黑龙江人兼具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诚实厚重、质朴豪爽、大气勇敢、重义轻利的优秀品质。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相对宽松,在待人接物上既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又逐渐养成了简单粗疏,不善经营的缺点。另外,黑龙江地处偏远,山水环绕,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黑龙江本身并不具备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使得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缺乏商业精神,陷入了开放与保守的双重矛盾。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人口来源更趋于多元,形成多元思想观念。发展到现在,黑龙江已经形成为一个包容开放的省份,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地域特征。

总之,由于民俗传统及早期生存环境的恶劣,黑龙江形成重伦理人情,重血缘关系的人情文化,形成缺少契约精神、规则意识的思想观念。建国后随着黑龙江的开发,因资源富饶又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制约黑龙江发展的深刻思想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无可改变,由此,打造良性的黑龙江营商环境,可以从意识形态入手,革旧图新,才能进一步解放生產力。

四、从意识形态领域谈优化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对策

优化黑龙江营商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联动。这不仅需要达成全民共识,还需要把目标渗透到每个人的行为中。由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先由政府实现自上而下思维的转变。

(一)利用好宣传教育机制,掀起头脑风暴,解放思想,营造优化营商环境氛围

政府应该发挥好领路人作用,利用好宣传教育机制,掀起头脑风暴,号召全省人民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将营商环境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绩考量。宣传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公众平台、新媒体与各类活动和自媒体等,抓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有利时机及时进行宣传推介。宣传要把握舆论导向,以典型事例和真实数据,展示黑龙江新风貌。宣传要深入企业,开展涉企政策宣讲,解读国家、地区出台的惠企利民的新政策、新举措。要在重点区域,利用多种形式,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宣传标语,播放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优化营商环境公益广告或短片,实现宣传全覆盖,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职能部门应在各自门户网站上开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栏,及时准确地发布本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有关活动、征集企业和群众意见、在线填报调查问卷等。建立奖励机制,对探索出有利于宣传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取得明显效果的个人或单位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努力营造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全民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因子的法治意识

营商环境的营造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个群体、整个社会参与的行为,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以黑龙江现有的营商环境状况,要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需要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但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从灵魂深处掀起的自我革命。要长期持之以恒地对黑龙江党政机关干部及全省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根本源头抓起,党政机关身体力行,进行自我革新,培养深刻的立人立天地发展龙江的坚定信念和践行精神,做到知行合一;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抓起,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或者其它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甚至使用严格的法制去规范行政作为;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精神,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教育者抓起,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上述几类人群,同时推进,辐射全省,从根本上培养全民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因子的法治意识,提高黑龙江人素质,营造良性黑龙江营商环境人人有责的法治思维、规矩意识,打造法治环境。

(三)做好各级领导干部选拔的顶层设计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各级领导干部是各行各业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事关政府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对黑龙江营商环境的营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应先从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开始,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的自我变革,且必须是自上而下。这就凸显出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尤为重要,如何选拔出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更为重要。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花大力气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度研究如何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各行各业的主干线,以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将具有担当精神、敢于开拓创新、有情怀、有才华、能干事、执行力强、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选拔上来,自上而下,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努力进取。

优化黑龙江营商环境,除了上述对策外,还应健全各项政策法规,规范工作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黑龙江独特的营商环境的形成是有历史渊源的,它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时代的产物已无可改变。虽然当前已不合时宜,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有责任扬长避短去改变它,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缓慢,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兴利除弊,扎扎实实做稳做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观念到实践行动完成根本转变,从而带动营商环境其他要素的改变,最终打造理想的营商环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优化黑龙江营商环境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B1320111)]

参考文献:

[1] 金毓黻.东北通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2]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3] 杜春杰.黑龙江省移民史研究(1644-1945)[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干志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 刘晓东.黑龙江先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写在张培忠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J].北方文物,2018(03):88-93.

[6] 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7] 刘君.移民文化与黑龙江人形象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03):126-128.

[8] 张正.清代黑龙江关内移民特点及其历史作用[J].东北史地,2010(06):73-76.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1—),女,汉族,山东省乳山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硕士,现任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营商环境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