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伯祥:“中国蔬菜之乡”背后的功臣

2022-02-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寿光盐碱地老百姓

1986年6月,43岁的王伯祥担任了中共寿光县县委书记。那时,寿光是有名的贫困县,比起周围的县市区,寿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甚至有些人以外出乞讨为生。

为此,王伯祥打了一场推进蔬菜产业化的“战役”。当时,人们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王伯祥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做。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乌纱帽算什么?老百姓最重要!”

“大冬天种出新鲜的蔬菜,这条路子可以尝试。”王伯祥又提出发展大棚菜,村民听说要搞冬天不生炉子的大棚,说啥也不信。当时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一个大棚却要投入六七千元,没人愿意尝试。

1989年,王伯祥和三元朱村村支書王乐义一起动员村里的17名党员带头建大棚。不到半年时间,他们搞的大棚全部试验成功。“但是一人富不是富,我得让老百姓都富起来。”王伯祥和王乐义4年跑遍了寿光22个乡镇,640个村,建了20万个大棚,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此后,短短几年,寿光就成了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点,如今的寿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这场“绿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个中国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种,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寿南致富容易,而背靠渤海,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一半的寿北,却是盐碱地上写满贫瘠。1987年10月8日,治理寿北“北大洼”的战役正式展开。

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四间破房子,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上一部摇把子电话,就是王伯祥的全部办公设施。

经过5年努力,寿北开发让12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40万亩的盐池、20万亩的虾塘和60万亩的棉田,年收入超过20亿元,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看到杨树排成了行,想起了当年的王伯祥。”这是在寿北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寿光人常说,日子会流走,但那个坐在炕头、蹲在地头,一头钻进大棚里、一脚踩进“北大洼”泥泞里,把父老乡亲捧在手心子里、暖在心窝子里的“伯祥书记”,他们会记一辈子。如今,走在寿北村子的大街小巷,不时会出现一家“伯祥餐馆”“伯祥商店”。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伯祥获得了“改革先锋”奖。

人民公仆王伯祥是《中国榜样》丛书(3册)中习近平点赞的70位榜样人物中的一位。2021年,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小康梦,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2022年,让我们一起阅读榜样的故事,汲取榜样的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寿光盐碱地老百姓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微笑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