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背景下用户信息传递模式及路径研究

2022-02-21卢蝶LUDie郝世绵HAOShimian钟德仁ZHONGDeren王闽WANGMin

价值工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鸿沟城乡村民

卢蝶 LU Die;郝世绵 HAO Shi-mian;钟德仁 ZHONG De-ren;王闽 WANG Min

(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蚌埠233000)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并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实施“互联网+农业”,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1]。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数字乡村战略和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2]。随着政府重视和相关政策推行,乡村网络覆盖和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而城乡用户在信息传递模式上的差异影响用户的信息能力,这成为当下新的数字鸿沟,为乡村建设带来巨大障碍。改善用户信息传递模式,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相关研究成果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很严重,已经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因素[3]。郭红东指出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信息化水平,是建设数字乡村重要途径[4];进而,苗圩提出要重点分析影响城乡“数字鸿沟”因素,解决影响城乡“数字鸿沟”的主要矛盾,从源头上助力乡村经济发展[5];在此基础上,兰晓霞、戴紫娟运用SWOT 分析方法,从内部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四个角度探讨影响因素,并指出经济因素是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6,7];也有学者从制度因素的角度探讨,如杨蓓蕾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落后于城市,这导致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严重[8];而影响城乡“数字鸿沟”的因素并不局限于此,宋丽芳从地理条件因素来探讨,并指出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地理位置闭塞,地质条件复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影响运营商建设积极性[9];方尾慰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认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才能缩小城乡差距[10];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诸多学者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数字鸿沟问题,而杨金山指出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途径[11];Townsend L 指出宽带覆盖率影响乡村居民参与数字化经济程度,并会加剧城乡“数字鸿沟”问题[12]。此外,Alam K 对“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强调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乡均衡发展,更会限制乡村持续发展[13]。随着学者对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深入,更多学者开始研究构建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的方法,刘骏在解析城乡数字鸿沟内涵的基础上,从“意识”、“接入”、“利用”、“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14];而李健,邬晓鸥从信息获取与利用环境、信息主体与信息素养、信息利用差距三方面构建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并对2003-2014年重庆市城乡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15-17]。同年,杜传忠,宁朝山在分析信息化技术与农业均衡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智慧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18]。

总而言之,对于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探讨取得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理论方法的探讨,很少进行实证分析;而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二者都未从数字乡村建设角度进行探讨。因而,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从数字乡村建设背景出发,分析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用户信息传递模式,并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

2 数字乡村建设状况

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AI 等技术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数字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我国在多方位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但是仍然无法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已经成为阻碍乡村建设的关键性因素,这将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农业的角度看,振兴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目前并未将“互联网+农业”模式运用到乡村经济,在农业整个生产、加工、销售、售后过程中也未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从农业金融的角度看,金融服务机构并未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在为乡村提高金融服务时并没有融入绿色金融理念;从乡村管理的角度看,乡村政务并未将“互联网+管理”结合,没有形成网络化;综上所述,可知,虽然乡村基础网络设施已经建设并普及,但是农民生活并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传递模式依旧单一、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

3 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乡村信息传递模式

“互联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举措,也是建设数字乡村的核心要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下,逐步将互联网技术和农业、教育、文化、医疗、旅游、金融诸多领域融合,潜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状态。

3.1 “互联网+农业”模式

农业是乡村最重要的产业。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实现农业信息化,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农业生产中普及可以充分的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农业销售中,不仅可以充分的提高农业种植和生产效率,还可以拓宽农业销售渠道,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同时可以助力于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互联网+农业”模式

3.1.1 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互联网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技术不断普及,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地域的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空间范围。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助力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3.1.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互联网+”模式,将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把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升级为特色旅游产品,使农业更加多样性和特色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扭转农产品价值低的困境[8]。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充分的将互联网平台和游客紧密相连,引导更多的游客了解乡村农产品信息和当地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将当地农业与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相结合,同时提供相应的农家乐体验,让更多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凤阳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与此同时,民宿、旅店等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接游客,拓展农业旅游服务范围。安徽黟县是安徽文化特色乡村,将当地特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3.1.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加快“互联网+农业”试点工作,致力于研发增效农业互联网产品技术,充分的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线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鉴定等方面[19]。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方式,将传统农业生产、农业销售升级为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产业结构模式优化升级。

3.2 “互联网+金融”模式

金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和金融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便利性、敏捷性特征,快速的将农村闲置资金聚集,投入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模式升级中,从源头上解决乡村建设资金匮乏问题。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有效发挥网络交易便利性,可以拓展服务渠道,降低村民金融服务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3.2.1 发展惠普金融模式

发展农村惠普金融体系是建设农村金融的关键性措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环节,惠普金融模式可以根据村民服务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乡村金融服务难问题[20]。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构建惠普金融模式:一方面,加强乡村金融机构和网点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配置合格的金融服务人员和拓宽乡村金融服务渠道,便于向村民普及金融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乡村村民切身利益出发,制定性价比、服务型强的金融产品,最大降低村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保证大部分村民都可以享受到金融产品的服务,以此提高村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2.2 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模式

农村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的发展却加速了农村环境污染,这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绊脚石。绿色金融主要是借助金融技术治理环境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乡村时应充分融合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发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促使环保企业提升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贷款额度,把绿色发展意识贯穿金融服务和乡村振兴过程中,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3.3 “互联网+文化”模式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然而将互联网与乡村文化融合很少,这将抑制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1]。将“互联网+”与乡村文化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实现。

3.3.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模式

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网络几乎全覆盖,这为乡村文化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支撑。农民可以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实时了解所需知识,如种植、价格、销售、病虫害防治、食品质量安全和法律法规等农业知识均可以借助互联网查询获得。

3.3.2 乡村特色文化旅游模式

各个乡村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将乡村特有的农产品和特色文化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开辟乡村建设发展新渠道,即“农业+旅游业”;将农业和特色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乡村文化建设,还增加乡村村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3.3.3 乡村短视频传播模式

传统乡村文化传播模式局限于书面传播,传播速度较慢、传播的范围较窄,而充分运用短视频,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自媒体进行乡村文化传播,不仅解决信息传递模式单一问题,还可以扩大乡村文化传播范围。

3.4 “互联网+医疗”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秀的医护人员和优势的医疗技术多数集中在大城市,而乡村医疗资源相对落后,村民看病难问题很突出。而互联网技术和乡村医疗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看病的渠道,还拓宽乡村医生培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3.4.1 网络远程会诊模式

网络远程会诊模式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诊断。乡镇医院可以向全国三甲医院寻求合作,解决村民在乡村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具体实施方案主要是在村民问诊时遇到了医疗技术上的困难,乡村医生可以和合作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沟通,由两边医生对病人共同会诊,为当地村民提供健康保障。通过网络远程会诊模式可以帮助病人在乡村就能享受到优秀的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均衡城乡医院资源,缩小城乡公共医疗水平的差距。

3.4.2 乡村医生培训模式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医疗设备的不均衡,更体现在顶尖医护人员的不均衡。乡村医生培训模式主要通过对乡村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致力于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的医疗专业能力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而解决乡村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将互联网充分运用到医护人员培训中,突破传统医护人员培训模式,拓宽乡村医护人员继续教育途径。将互联网技术和乡村医护人员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方便更多的乡村医护人员向优秀的专家学习更加丰富的诊断经营和专业技能,有助于缩小城乡医疗资源的鸿沟。

3.5 “互联网+教育”

将互联网技术和乡村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最重要途径,是提升现代农民技能最有效方法。对农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的现代农民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响应国家“人才强农”战略的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3.5.1 政府组织培训

乡村政府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培训。首先,乡村政府应该寻求外援,获得理论和技术上指导。乡村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寻求企业技术支持;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农民进行理论培训,帮助农民构建互联网思维;政府还应根据用户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组织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能力。其次,乡村政府要深度挖掘内在优势,大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倡导优秀人才为农户传授互联网和农业技术知识,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先进农技的新农人。

3.5.2 引流+转换模式

将返乡创业大学生转换为互联网技术人才,成为乡村互联网技术的示范者,在其带领下,推动乡村农户成长为新农人[21]。此外,互联网技术人才要重点帮助农民搭建系统性的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生产、销售环节中,充分提升新农人的信息化能力。

3.5.3 建立农村图书馆模式

各个乡村以镇为单位,建立一个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主要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满足乡村用户需求,引导农户到图书馆进行互联网学习、感受互联网便利性、快捷性,激发农户主动接受互联网技术[21]。该图书馆可以定期对互联网技术培训,加深农户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认知,提升农民致力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该图书馆对全村农户开放,并根据农户所面临的问题给与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

3.6 “互联网+乡村管理”模式

“互联网+乡村管理”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乡村治理中,借助于互联网更加科学、高效率解决传统模式乡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用户信息传递滞后、群众意见不集中、办事效率低下。而“互联网+乡村管理”模式可以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乡村管理中,开发乡村管理服务APP,如乡村服务、乡村在线,升级乡村管理模式。在乡村管理服务软件中具备“乡村党建”、“乡村服务”等多功能,可以有效玩转乡村管理,提高农村服务功能。农民用户可以通过一系列乡村管理服务APP 直接在线参与党政生活,如线上观看党课视频、了解党建资讯、参加村委会投票、反馈村民意见等乡村政务;也可以在线提升农技知识、咨询法律、快递查询、医院挂号等便利服务。

4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路径研究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科技兴农和网络强国的有利保障。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具体实施路径如以下。

4.1 乡村产业数字化

4.1.1 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新型农业

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管控农业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多维度运用防控、安防等数字化技术加强对农业监测和信息发布;充分发挥智慧水利、智慧气象、病虫害远程诊治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21,22]。将农业种植、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数字化,形成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

4.1.2 升级乡村新产业

我国乡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但农业面临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束缚乡村经济收入的增长。因而,乡村可以拓展农业衍生产业,如特色农家乐、红色文化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和乡村有关联的产业。丰富和升级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

4.1.3 培养数字乡村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人才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急需加快对数字乡村人才的培养。毛薇认为数字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需要乡村政府全方位争取和科研院校合作,对乡村村民进行信息化课程培训,提高村民信息化素养[23];此外,要充分挖掘乡村内在优势,将返乡创业大学生转换为技术人才,成为乡村互联网技术的示范者,共同培养数字乡村人才。

4.2 乡村服务管数字化

4.2.1 乡村基础公共服务实现数字化

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融入到乡村服务管理中,可以实时监测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运行情况,从总体上把握乡村公共服务处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乡村政府处理乡村政务及公共服务效率。如安徽省推荐使用“乡村在线”APP,利用网络技术处理乡村公共服务,避免信息传递滞后问题,在线随时进行政务处理、数据分享,精准瞄准村民的需求,提升乡村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4.2.2 乡村治安实现数字化

传统的乡村治安主要集中在于乡村政府的管理,而其防控体系不健全、防控方法比较单一,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搭建可以聚焦各种信息化防控措施,拓宽收集信息的渠道,并借助于大数据、移动通讯等信息化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识别,强强联合保障乡村治安体系的搭建。

4.3 乡村生活数字化

4.3.1 完善乡村网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网络设施的覆盖范围和网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乡村信息化建设水平。要充分搭建网络设施的基础性设施,在此基础上对乡村信息化设施逐渐完善,进一步扩大乡村网络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提升信息化管理技术。

4.3.2 引导乡村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激发乡村信息平台活力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网络信息在方便乡村村民生活的同时,也对村民思想和价值观的取向带来巨大冲击。因而,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搭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如,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强国、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营造学习新环境,提升村民的自律素养,凝聚村民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实时加强乡村网络领域的管控。

4.3.3 建立乡村信息化部门

强化农村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性途径。因此,乡村政府要加强对信息站、网络设备等信息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构建乡村信息化部门体系。在数字乡背景下,建立乡村信息化部门的宗旨在于支撑农村产业链条、惠及乡村村民生活、助力于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信息化部门重点在于支撑农村产业链条,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农业生产、通过电子商务功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农业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此外,乡村信息化部门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为乡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政策法规、乡村政务公开以及日常缴费,提高乡村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让更多的村民不出门便可办理相关生活业务。

猜你喜欢

鸿沟城乡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