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句容市茅山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

2022-02-21桑乐凡冯建喜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茅山葡萄农户

桑乐凡,冯建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该战略提出后,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发布各类文件和规划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4月28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一系列文件和举措都表明了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的起始年,产业兴旺的任务相当艰巨。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乡村问题被广泛讨论。代表们认为,虽然三农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但仍是国民经济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农业现代化程度仍较低,务农人口收入较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要靠产业,而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1]。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

关于农业发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资本下乡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当前农村产业支撑不足,在资本下乡的浪潮中出现低质同构化趋势,学者们认为资本下乡构造了新的村庄治理结构,对资本下乡,既要引导又要约束,既要激励又要规范,促进现代产业资本与乡村内生资源的有机结合[3-8]。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乡村耕地减少,劳动力流失,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需要加快。2000年至今,学者们没有停止过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关联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向智力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发展[9-14]。已有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时代进程中的农业发展,而对于具体村庄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比研究略有不足。基于农业现代化、资本下乡等理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同市同镇、同一制度条件、相似自然条件下的不同村庄农业发展方式,对乡村振兴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建议,以期为这方面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选取句容市茅山镇李塔村和丁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访谈、村委会资料收集对2个村庄进行分析。茅山镇位于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交界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茅山北麓,地理位置优越,可吸引来自南京、常州、镇江等地市民1 h车程抵达;有茅山、南镇古街、华阳洞、新四军纪念馆等景点,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李塔村和丁庄分别位于茅山北麓和南麓(图1),距茅山风景区分别为10、12 km。

图1 研究对象区位

1.1 李塔村发展现状

1.1.1 区位与资源 李塔村是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部九龙山下茅山风景区内的省级生态村,东邻常州金坛市,南接溧阳天目湖,西邻禄口机场,北连沿江高速。S38公路旁,占地22 km2,沿李塔水库坐落,西边有大量自然村,向北可达茅山风景区,向西可达溧水区,向南可达大王山等地。目前,周边城市进入李塔村主要以驾车为主,公共交通缺乏,少部分骑行爱好者会骑行经过。211县道沿村庄中心穿过,向北延伸约10 km到达茅山风景区入口,是村庄现有对外的主要道路。

李塔村周边自然条件优越,拥有耕地面积315.3 hm2,山林面积0.1万hm2。拥有方山、李塔水库等自然资源。李塔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新四军的驻地,现存有新四军坝遗址、新四军枪械所遗址、新四军后方医院遗址等红色资源。

1.1.2 社会文化与产业 李塔行政村共有16个自然村,总户数1217户,总人口4073人,劳动力2460人。其中,务农600人,务工1560人,其他就业渠道300人。人口外流高达68%。李塔自然村有183户,户籍人口605人,常住人口544人,劳动力330人。

李塔村人口结构中,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大于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5.43%,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教育水平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只占11.29%,可见李塔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劳动力流失,空心化严重,结构失衡。

个体以户为单位从事第一产业种植粮食及茶叶,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个体以户为单位种植苗木,人均年收入为30000元,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为50000元,李塔村民平均年收入19000元。总体来说,村民从事农产品生产获得收入较低。

主要农产品有茶叶、苗木、农副产品。种植茶叶、苗木、水稻,农副产品种类丰富,以板栗和桃枣为主。各类农产品人均种植面积0.07~0.13 hm2。有老人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阿满果木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特色食品产出占比较低,未成规模;苗木、茶叶散户种植,竞争力不足。李塔村茶叶加工渊源已久,是传统的成熟产业。村内有一建设于20世纪的老茶厂,现已废弃。新茶厂位于张庙自然村后,占地0.19 hm2,建筑面积724.2 m2,由外来人员经营。

该村依托茅山景区、水库风景和红色历史,主要旅游产业形式为休闲农庄,有吴兆军、张超宏、盛志满3个家庭农场,农家乐经营状况惨淡。主要客源为周边城市的自驾游散客和前往茅山接受红色教育的机关、学校团体。

1.2 丁庄发展现状

1.2.1 区位与资源 丁庄地处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交叠处。与此同时,丁庄属于宝华山-茅山-九龙山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节点,紧挨句茅路、句春路,北有沪宁高速公路,西有宁杭公路,西北为南京禄口机场,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周边城市进入丁庄可乘坐句容-茅山快线或自驾前往。

丁庄行政村地处苏南丘陵地区,自然环境较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现以种植葡萄为主,有巨峰、夏黑、美人指等。水果还有桑葚、香梨、西瓜等;农作物以水稻、棉花、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为主。2016年丁庄被评为“中国特色产业村”及“中国葡萄之乡”。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一些旅游资源。

1.2.2 社会文化与产业 丁庄村地域总面积11.18 km2,全村辖25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居民住户1132户,在册人口3394人;村办集体企业2个,民营企业9个,农家乐12家。

第一产业以葡萄种植业为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葡萄种植面积从0.13 hm2发展到目前的0.13万hm2,年产量2万t,销售额达5亿元;从个体农户种植逐渐带动周边农户的规模种植。葡萄种植大户先后成立了葡萄合作社;2015年由政府牵头的茅山葡萄合作联社正式成立,合作联社由7家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927户农户开展产业联合和区域合作,下设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4个部门,构成“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技术也紧跟时代发展,联社成员不断前往日本先进葡萄种植地学习。

第二产业围绕第一产业展开,葡萄加工产品除了原有的葡萄酒、葡萄子油以外,还逐步推出了葡萄萃、葡萄干、葡萄果冻、葡萄曲奇、葡萄奶昔等24种衍生品,其中明星单品“葡萄萃”已经实现批量投产,深受市场欢迎。

丁庄葡萄做成了知名品牌后,茅山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全产业融合的力度,强化“旅游+”的联动机制,以葡萄为媒,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2 2个乡村的比较研究

2.1 农业发展历程

李塔村经历了3个典型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前,村庄自主发展阶段,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家庭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内生动力较差。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仅有1个商人因喜欢李塔山水,在这里经营农家乐。村民整体收入较低。

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4年,村精英带领的村庄自主发展阶段,企业、农场、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家庭经营+企业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内生动力有增大的趋势。一部分村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耕种,一部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2008年,村民王支光注册成立了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并带动村民由传统林业种植向高效益商品林种植转型。村民们自发成立农家乐,杨光幸福农庄等8家农庄陆续开始经营。农民们以种植苗木、茶叶、粮食为生,规模小、产出低、竞争力不足,导致收入低。

第三阶段为2015—2020年,上级政府和村委强势介入,外来资本进入,为内生力耗尽下的外力推动阶段。以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内生动力消耗殆尽,以外生动力为主的驱动方式。村集体尝试电商带动农产品流出,但经营不善以失败告终。因生态保护和客流量不足等问题,在调研时农家乐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仅有集种植、养殖、住宿、采摘为一体的阿满农庄还在营业。该农庄占地13.3 hm2,其中鱼塘约6.7 hm2,果树林约4.0 hm2,其余用作种植蔬菜、粮食、养殖用地,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延长了产业链,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2017年新型茶叶加工厂投入使用,由外来企业管理,农户们将采摘的茶叶交给企业换取少量的资金,主要盈利归加工企业。种植大户承包土地进行水稻规模化种植,散户种植水稻自给自足。除农庄经营者,种植大户和农户在非农忙季均会选择进城务工。

丁庄农业经历了2个典型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9到2014年,以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带领的抱团发展阶段,“合作社+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家庭经营+合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内生动力驱动农业发展。专家、政府扶持老方种植葡萄后,老方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葡萄。1999年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面积约66.7 hm2,从事葡萄种植销售、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2005年开始发展农业现代化,建成全国无公害早川葡萄标准化示范区,葡萄种植面积约200 hm2,其他合作社也纷纷成立;2012年在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句容七彩玉葡萄科技公司。老方葡萄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由农业合作社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发展,进展迅速,普通农户除了接受老方家的技术支持、购买相关生产资料外,种植生产依旧是小而散,售价与收益与老方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大队承包转租实现零散土地规模化承包,但散户现有土地仍很零散;政府支持葡萄产业发展,但针对普通农户基本只有小额贷款。

第二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以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为主导的资源整合阶段,“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内生动力为基础,外部动力为辅推动产业发展。专业合作联社下辖7个合作社和5个家庭农场。合作联社承担研发、检测、农民培训、农产品展示,提供葡萄从分拣、包装、冷藏、运输的一条龙服务,以及“惠农贷”金融服务、本地技术人才培养等。“手机、淘宝、微信、网站”四位一体电子销售平台,“丁庄葡萄”自主品牌和“春城有礼”区域品牌享誉全国。园区努力打造成集采摘、观光、游乐、运动、养生、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休闲特色小镇,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园区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葡萄节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产量2万t,2017年葡萄销售额达5亿元。

从2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历程看,丁庄从一开始内生动力充足,并抓住每一次时代变革的机遇及时进行农业现代化,积极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种植质量和产量。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吸引到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发展前景广阔;而李塔村则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带动农业发展,但内生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低质同质化、规模小而散等问题限制了其自身内生动力的驱动,只能靠外来资本和政府帮扶进行农业加工业和生态的改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2个村庄都有一定的机会,以下进一步对他们的产业发展可能性进行分析。

2.2 产业发展前景

李塔村在前3个阶段进行了各种尝试,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粮食种植大户可以跟种植散户联合,进行粮食的交易和买卖,成立合作社,将用不完的粮食进行流转。苗木种植合作社可以扩大影响效力,吸引更多散户参与其中,将苗木种植做成李塔村的特色。茶叶种植可以由政府支撑向规模化发展,并可以成立村集体的茶叶加工厂,将收益更多地惠及村民。在一系列种植作物成规模的基础上,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也可以更好,改变原有农业散而小的现状。在政府支持和外来资本的作用下挖掘内在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旅游的尝试,并在此在基础上进行农家乐的规范建设。虽然之前的电商尝试失败,但做出李塔村特色后可再次进行电商尝试。在第四阶段,内生动力不足的李塔村急需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以新企业、新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外生动力为主力活化内生资源,推动李塔村的农业发展。

丁庄在前2个阶段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品牌效益好,在第三阶段则可以加强各部门、各组织的联系。比如种植大户与合作社、合作联社协作集体开办企业,并设立分红机制,让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户都可以获益。政府则可以配合、指引合作联社进行种植技术的教学,并打通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当地资本对散户进行帮扶,实现共同富裕。在农业以及农业加工业上丁庄已有很好的基础,下一阶段可以基于这些内生资源有序地进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推广,吸取第二阶段观光农业失败的教训,在保证葡萄种植和葡萄加工的基础上进行葡萄采摘等休闲活动。这一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规划合理的旅游观光模式和线路,让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内生动力与外来动力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丁庄的农业发展。

3 小结

李塔村和丁庄虽然都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切实给农户带来了收益,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延长了种养业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村庄的特色也尤为重要,中国现有乡村众多,有的地方发展起来了,有的地方没落了,虽然成因很多,比如说政府参与、外来资本下乡、劳动力被大城市吸引,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起来的村庄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其种植类型可能跟其他乡村一样,但是规模大、有品牌、有技术、会宣传等是其突出的原因。要看到每个乡村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4 讨论

同一行政区域、制度条件下,不同村庄的农业发展从根本上存在差异,无论是模式、主体、农户参与度、政府参与度、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大不相同。要根据乡村的资源基础、人口基础、产业基础,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不能套用模式。农业是乡村产业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在逐渐向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散户家庭经营的比例在逐渐减小,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多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重要。要突出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运用前端技术,并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振兴农业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茅山葡萄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葡萄熟了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当葡萄成熟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