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理论根基、现实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2-02-21安帅

北方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产业链

安帅

摘  要: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内在需求。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完整国内需求体系,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制造强国  先进制造业  产业链  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就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仍然存在,尤其是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战场的制造业。我国虽然是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一、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理论根基

(一)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是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深刻指出,“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那么明天这些渠道就会因商品流通的波动而发生泛滥”。从马克思的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关系,进而可分析虚拟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虚拟经济的本质是根植于实体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交换方式,如果缺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虚拟经济便会失去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上,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实力。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创新的理论内容是当时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践的产物。从理论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创新是特定领域内具有开创性和变革型的实践活动,从多方面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从实践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新不仅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还是推动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都会推动生产力实现革命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领域,并以制造业所覆盖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和步伐具有重要影响,更直接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理论十分丰富,比如:人是生产要素中的首要因素,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离开“律师、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核心在于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只有把与制造强国战略相匹配的人才不断向制造业集聚,才能够解决我国当前制造业人才总量规模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我们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对于攻克制造业关键领域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1.7亿高素质人才队伍,但关键在于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把高素质人才汇聚到建设制造强国的道路上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产业后备军”,培育建设制造强国的“最强大脑”。

二、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现实逻辑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确立的以低成本和简单技术加工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无法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促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部分制造業行业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建设制造强国能够以制造业为支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其次,建设制造强国是促进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突破口。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必须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四大板块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促进要素实现跨区域自由流动,提高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我国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从国际大循环到双循环的转变,尤其应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这要求我国必须提高制造业整体实力,把我国建成制造强国。首先,国内大循环的逻辑起点在于生产,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只有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提高,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流通、分配和消费提供高质量的载体,从而使国内大循环实现完整闭合。其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调培育内需体系,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这里所说的供给主要是制造业层面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加大制造业工程和项目投资,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提高制造业整体实力,才能提高供给质量,生产出多样化、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满足国内大市场需求,从而打通各个环节的堵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内在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明显暴露出不稳定性,但我国是全球经济大国中GDP增长最早由负转正的国家,其根源在于我国拥有完整的的产业链,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从这个角度分析,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必须提高制造业整体实力。从全球来看,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不断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阻,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对全球产业链具有较高依赖度的制造业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一些制造业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加工环节和中低端制造领域,在上游的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风险,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十四五”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端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生产制造,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尤为重要。

三、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推进路径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首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关键领域的保障能力,促进制造业领域产业链和创新链顺畅衔接,形成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走智能制造道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行业。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模式,例如智能化生产和柔性化定制等,促进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研发设计、高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政策优势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实现快速成长。

(二)构建完整国内需求体系,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经济循环,重点在于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主要瞄准国内大市场这个机遇。“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民众购买力不断增强,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质量提升,倒逼制造业整体实力提升。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立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优化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未来一段时间内,要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促进金融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首先,完善优化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服务制造业企业的力度。充分利用直接融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业务优势,降低制造业企业资金周转成本,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打破制造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隐形壁垒,为制造业企业跨国化、高端化提供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其次,加快产融结合,拓宽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以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推出特定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健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企业金融服务机制,降低制造业产业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逐步降低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制造业企业经营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肖亚庆.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N].学习时报,2020-12-18(第1版).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定要把我国实体经济搞上去[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920/c40531-31363167.html,2019-09-20.

[4]谢世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J].人民论坛,2020,(5).

[5]郑永安.制造强国战略的理论根基[J].红旗文稿,2020,(9).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罗哲.制造强国建设为什么亟需高技能青年[J].人民论坛,2020,(2).

[8]肖亚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N].人民日报,2020-10-09(第9版).

[9]高柏,朱兰.从“世界工厂”到工業互联网强国:打造智能制造时代的竞争优势[J].改革,2020,(6).

[10]秦海林,封殿胜.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N].经济日报,2020-12-25(第11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产业链春之奏鸣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