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竭智尽力发出“好声音”
——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2022-02-19

乡音 2022年2期
关键词:好声音冰雪工匠

■ 本刊记者

两会是政协委员发出“好声音”的重要舞台。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省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说切合实际的话,说情真意切的话,说真知灼见的话,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

门兰新:“真冰真雪”迎冬奥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带来的冰雪热情,不仅让大众对即将到来的“冰雪之约”充满期待,也助力了我省群众冰雪运动更加深入推广。2021 年,以全省第三届冰雪运动会为引领,我省坚持群众冰雪运动进一步下沉基层,实现了30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冰雪运动发展之路。

当前,我们要聚焦群众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抓好“有真冰真雪,上真冰真雪,会真冰真雪”,广泛开展全省“群众真冰真雪运动普及”系列活动。要在用好已有300 多个冰雪场馆的基础上,在乡镇街道加快建设季节性浇冰场、嬉雪场,满足群众高涨的冰雪运动需求。推出河北省青少年“手拉手”冰雪运动护照,以“冰雪寒假作业”形式,组织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真冰真雪体验活动,并带动更多家长和群众广泛参与。开展“喜迎冬奥,欢度春节”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农村群众开展至少一次真冰、真雪体验活动。开展河北省青少年“喜迎冬奥”艺术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精选冬奥主题摄影、书画、剪纸、手工等优秀作品,赠送给国家冰雪运动科普示范基地,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献礼。

王国发:稳住农业基本盘

“确保粮食安全,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现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确保耕地不减少,做好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住这“三条底线”是2022 年河北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夯实河北省“三农”这块压舱石,必须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项目带动上实现新突破。抓产业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产业,各地要抓住一些重大的农业、农村项目,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在农业园区上实现突破。实施重点园区崛起行动,通过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土地、资本、科技、人才向园区集聚,建成一批特色突出、成方连片、效益明显、融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三是在农业节水上实现新突破。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2022 年全省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各地务必高度重视,省市县三级共同发力,确保完成压采任务。四是在农村改革上实现突破。继续搞好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农村金融改革上,与各个金融单位加强合作,设计特色金融产品,把金融资源和服务送到百姓身边,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冉华:协同发展,不能少了图书馆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连,在地方文献建设与开发方面有共同需求,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与生俱来的优势。要强化政府主导,全面深化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京津冀文化高地。

目前,京津冀三地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衡,各自存在短板需要补强。应积极推进《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完善机制,将京津冀图书馆协同发展覆盖面扩大到三地各级图书馆,整合三地现有各类型图书馆协作平台,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同时,在京津冀图书馆联盟工作会议机制下设立工作协调组,形成不同业务领域常态化整体协作机制,从分散的项目合作层面提升到全方位共建共享,实现全领域整合融合。

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化转型,是深化京津冀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京津冀三地图书馆应共同搭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三地图书馆数字资源,统筹谋划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加强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开发。利用国图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契机,逐步推进京津冀三地图书馆智慧化转型。

韩立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十四五”时期,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技能人才,也离不开工匠精神。要强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政策保障,推动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通过积极选树先进典型,进一步叫响做实“河北大工匠”品牌,让工匠精神成为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我省坚持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比赛、技能技艺传承“三管齐下”,加快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但在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片面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忽视工匠精神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向高层次全面提升的任务迫在眉睫。

要加强教育、人社、工信、工会等部门协调联动,从教育培训、薪资待遇、考核激励、福利保障等多角度,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公共政策保障。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在职业院校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把“河北大工匠”纳入省委、省政府正式表彰项目,加大工匠培养选树工作力度,形成工匠人才梯队,为工匠人才脱颖而出提供长效制度保障。

张广军: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

河北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在职业教育方面,我省拥有较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以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实现应用型人才高质量培养。

虽然我省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先后升本,但师资队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欠缺等问题。我们必须调整职业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格局,在政策支持下,引进部分普通高校应用型教授、专业硕士导师。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选好用好行业教师。聘用资深技术技能人才、大师工匠担任专业教师,将产业实践经验、技术带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教学水平。

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是教育互补和闭环,高职教育面向应用性技术技能和实践研究,把普高的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和产业紧密结合。要建设依托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的职业本科专业。将高职教育建设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范畴,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强省工作。在高职教育园区规划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成功范例,建设校园与产业园区一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高端产业发展一体,研发和应用一体的现代高职园区模式。重点打造职业教育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钱金平:乡村振兴需要发挥生态优势

我省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大部分具有生态资源优势,比如张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北部地区。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文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以及特色旅游等,积极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保护修复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绿水青山”。加大政府对重点农村的投入,完善重点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同时,通过多种就业创业机会、技术传承与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等方式吸引人才聚集。

肖建宏:推进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电子政务是智慧城市建造的重要一环,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很多中小城市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务服务“一门、一次、一网、一窗”的目标。但疫情发生以来,政府资金压力倍增,由于缺乏政府持续稳定投入,不少电子政务平台运营困难。

中小城市发展电子政务平台不能照搬大城市、大企业的运营模式,应探索多元化运营机制,有效控制成本投入,创新推出特色应用,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要在加强监管、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科技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电子政务平台,减少政府投入,提升运营效率,发挥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深耕细分市场,将政务服务跟便民缴费、团购外卖等便民生活服务连接起来,与智慧街道、智慧社区连接起来,将服务终端延伸到基层“末梢”,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库进行梳理汇总,组建水、电、煤、气等领域数据监测模型,对各环节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白杏田:提升农村教师现代化教育能力

如今,教育信息化将高水平教学资源直接送达乡镇学校,但面对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农村教师的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对此,我有深切体会,在送培送教入乡村时,我发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完善,但教师的现代化教育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的年长教师还不能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只有广大农村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真正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化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乡村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乡村教师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训需求,进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要提升教师现代化教育能力,必须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片面强调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让现代化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使课堂更精彩。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类培训,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让名师能够频繁地走进乡村,对乡村教育各环节加以指导,并让乡村教师积极走出去,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

寇学臣:屏幕上的字体亟需规范

汉字和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书法艺术,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得以赓续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屏显时代,各种终端设备使用的美术类字体不断更新。由于这些字体书写者、设计者、制作者,以及检验标准、产出导向不同,导致字体的规范性、审美性以及整体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建议:

成立监管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加强对于屏显字体的监督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及时勒令下架或予以处罚;严格字库审查制度,真正把好字体设计产品的“第一关”,从源头上切断各类劣质字体产品流入到市场之中;鼓励书法专家、设计专家组成专业一流的团队进行字体的制作与研发,研发高质量字库产品;加强汉字文化公益宣传,制作研制公益宣传片,利用公共媒体资源,适度传播汉字文化与书法常识,提高大众审美和鉴别能力;完善学校书法课程体系,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要求,开齐开足书法课,其他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汉字书法和规范书写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本身,懂得汉字的结构关系,理解字形符号意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好声音冰雪工匠
90后大工匠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冰雪幽默来袭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