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连壁《诗经》英译的玉礼器翻译与文化阐释

2022-02-19张庆唐海艳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比诗经跨文化

张庆 唐海艳

内容摘要:《诗经》中记载了圭、璋、璧三种玉礼器,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阿连壁1891年出版了英译本《诗经》,其对玉礼器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玉礼器文化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失误。本文以玉礼器词汇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异同,分析阿连壁对玉礼器文化的理解,进而探讨阿连壁对玉礼器文化的跨文化诠释之得失。

关键词:《诗经》 阿连壁 玉礼器 对比 跨文化

玉礼器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使用于祭祀、朝聘、赏赐等仪式活动。《诗经》中记载了三种玉礼器,即圭、璋、璧,它们多作为品德象征品、祭祀品、赏赐品和装饰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诗经》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玉礼器的文化内涵。19世纪末,阿连壁出版了英译本《诗经》——The Book of Chinese Poetry,其对玉礼器的翻译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但也还存在一些跨文化诠释的失误。

一.《诗经》中的玉礼器

《诗经》记载了许多玉器,用途甚广,包括用具(含武器)、彰显等级名位、代表馈赠、用以饰物、象征道德以及用于礼器等。玉作为礼器,通常分为六类,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1]280《诗经》提到了六器中的三器,即圭、璧和璋。

据统计,《诗经》有7篇诗中出现了7次圭、1次璋、3次璧,具体篇章为《卫风·淇奥》《大雅·卷阿》《大雅·板》《大雅·抑》《大雅·云汉》《大雅·崧高》《大雅·韩奕》。梳理相应的篇章诗句可知,《诗经》中记载了玉礼器的四个作用。

第一,象征高尚品德。玉礼器因其精心雕琢之艺和温润纯洁之质而被用于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如《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毛诗正义》云:“金、锡练而精,圭、璧性有质。”郑笺曰:“圭、璧亦琢磨,四者亦道其学而成也。”[2]219诗文开篇“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篇末“如圭如璧”用以比喻指君子的高尚品德需要同圭、璧一般进行长期的雕琢与打磨。再如《大雅·卷阿》中“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笺云:“令,善也。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瑳,体貌则颙颙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人闻之则有善声誉,人望之则有善威仪,德行相副。”[2]1132因此我们可称这些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们具有“圭璋之质”。

第二,用于祭祀。《大雅·云汉》云:“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瓚,以祀先王,以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1]313-314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圭璧,礼神之玉也。”[3]可见圭、璧均为祭神所用之品,其中狭义的“璋”则为山川祭祀之物。

第三,用于赏赐或者享王。《大雅·嵩高》中“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指的是周宣王送自己的母舅申伯前往封地并赐给他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介圭,介圭为大圭。郑笺云:“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故以为宝。诸侯之瑞圭自九寸而下。”[2]1213这是周宣王以介圭来赏赐申伯,勉励他效忠周王,以保障南土的安全。另外,《大雅·韩奕》中“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诸侯执圭以享天子,表示对天子的礼敬。

第四,用于装饰。《大雅·板》中“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郭璞曰:“玉瑞也。”礼以玉为瑞,信其官谓之典瑞。此瑞正谓所佩之玉,故笺云:“佩璲者,以瑞玉为佩。”[2]787这里的“璋”和“圭”就是指代周代贵族着正装时的装饰物,周代上层社会往往根据佩玉的不同材质、颜色等区分佩戴者的身份地位。

二.阿连壁对玉礼器词汇的翻译

阿连壁1891年翻译了《诗经》,译文中注重对玉礼器的翻译。具体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阿连壁对玉礼器的翻译。其中《卫风·淇奥》中“如圭如璧”,意为君子如玉礼器般温润庄严,品德高贵,阿连壁将“圭”“璧”翻译为“gem”,词意为“宝石,珍宝”,他的意思是说君子如同宝石一般。《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强调的是品德纯洁如圭璋,阿连壁将“圭”“璋”翻译为“jade”,译为“翡翠,碧玉”,他认为皇室就如同最有光泽的碧玉般纯洁。《大雅·板》中“如璋如圭”,原意是璋圭相配相称,阿连壁将“璋”“圭”共同翻译为“mace”,词意为“狼牙棒,权杖”,他在此抓住了“璋”“圭”的成对性,意思是让权杖或者狼羊棒的两端成对出现。《大雅·抑》中“白圭之玷”,字面意思是说白色玉版上的瑕疵,阿连壁再一次用“mace”即“权杖,用狼牙棒”来翻译“白圭”,他所指的是权杖上或者狼牙棒上的瑕疵。《大雅·云汉》中“圭璧既卒”,本意是说所有的礼神圭璧器物,阿連壁的译文“gift”译为“礼物”对应了汉文本里的“圭璧”,表明这些都是祭祀的礼物。《大雅·崧高》中“锡尔介圭”,意为规制较大的圭璧,阿连壁将“介圭”翻译为“sceptre”,意思是“(象征王权的)权杖,节杖”,阿连壁认为这根权杖代表了天子之令,是下臣行使皇权的代表之物。《大雅·韩奕》中的“以其介圭”,这是说韩侯手拿介圭入朝觐见天子。阿连壁依旧是借用“sceptre”,意为“(象征王权的)权杖,节杖”,用它来指代“介圭”,并用“a mark of loving trust”加以修饰,他的意思是说执圭之人都是天子真心信任或者器重之人。

整体而言,阿连壁对圭、璋、璧三种礼器的翻译,所运用的英语词汇为:“gem”、“jewels”、“sceptre”、“jade”、“mace”、“gift”。这些词汇主要涉及三个文化内涵,即珍贵、祭祀、政教,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阿连壁对《诗经》中玉礼器文化的把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玉礼器是珍贵之物。阿连壁在翻译玉礼器时,所运用的词汇都抓住了玉礼器的“珍贵性”。如《卫风·淇奥》中用“gem”、《大雅·卷阿》中用“jade”、《大雅·板》和《大雅·抑》中都用“mace”来翻译相应的玉礼器,这些词汇背后的含义都有珍贵之意,它们共同表明玉礼器是一种宝贵之物。

第二,玉礼器为祭祀品,代表深厚的祭祀文化。《大雅·云汉》在译文中描述了玉礼器作为祭器需要祭拜自然神,作为祭祀品的玉礼器还需入土安葬,阿连壁对此在注解中也有阐述,“It appears that the maces and other sacred articles used at the royal sacrifices were afterwards buried in the earth”[4]426,通过描绘祭拜的礼仪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

第三,玉礼器与政教相关,蕴含政教之理。君王自身要做到严谨从政,臣民也需效力君王,与其一同维护好周朝统治。《大雅·抑》中阐述了君王要严谨从政,阿连壁在其注解中以孔子为例进行解说,“Confucius so much admired the moral lesson conveyed by the simile of the flaw in the crystal mace in this stanza,that he gave his niece in marriage to a man named Nan Yung,because this was his favourite quotation”[4]417,阿連壁认为孔子非常重视这一句话中所传达的道德教训,以此为例证说明“白圭之玷”蕴含政教之理。再如《大雅·崧高》中阐述了大臣需要辅佐君王善政,译文为“Take this sceptre,let it be to all nations as the symbol of the power and dignity.Where with you are invested by the King”[4]430,阿连壁直接点明“圭”象征天子之令,大臣拿上“圭”去辅佐天子,维护天子统治。

三.阿连壁对玉礼器的跨文化诠释得失

《诗经》中的玉礼器含义丰富,阿连壁在翻译玉礼器的过程中,对玉礼器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但是也存在一些跨文化诠释上的失误。下文将做具体论述。

1.对玉礼器文化的正确理解

阿连壁对玉礼器文化的正确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玉礼器用于祭祀礼神、象征纯洁高尚和礼乐教化。

第一,玉礼器为祭祀礼神用品。玉礼器是祭器的一种重要类别,《大雅·云汉》中“圭璧既卒”,周王在户外进行禳灾求雨,以圭璧祭拜自然神,使用完的祭拜贡品最终都入土埋葬,这是上贡天地之意。阿连壁英译本《诗经》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理解。

第二,玉礼器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4],以美玉类比君子之德。《卫风·淇奥》中“如圭如璧”这里的“圭璧”,阿连壁用“gem”来翻译,意为“宝石,珍宝”,指的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玉石磨制的过程也就是品德学识的修养过程,将美丽的玉石比喻君子的高洁品德。再如《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阿连壁将“圭”“璋”翻译为“jade”,词意为“翡翠,碧玉”,译文中再用“Pure as jade of whitest sheen”加以修饰,直接点明君子的“高洁”之质,译文能让读者明白玉喻指品行极高的人,用玉圭和玉璋来形容美名和声望。

第三,玉礼器为礼乐教化品。《诗大序》云:“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强调《诗经》的政治教化功能。玉礼器为重要的礼乐教化物,这种教化包括道德教训和服务政治,例如《大雅·抑》中“白圭之玷”,是说玉石上有污点可以细细打磨掉,但是说话一旦造成口误就不可弥补,以此告诫说话要严谨,阿连壁在注解中以孔子重视其道德教训来强调“白圭之玷”所蕴含的说理性。《大雅·崧高》中大臣手执介圭,辅佐天子统治,阿连壁也在译文中表示“the symbol of the power and dignity”,指明这里的“圭”是一种政权代表物,为统治政权而服务。

2.对玉礼器文化的阐释之误

阿连壁对玉礼器的翻译,存在一些失误,主要体现在未阐明圭的尊卑等级之别和圭璋佩戴的礼仪文化两个方面。

第一,未阐明圭的尊卑等级之别。《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1]279这也就是说玉圭和玉璧可区别贵族的等级和职务,朝见天子或者贵族之间相见时,都要依照不同的等级手执不同的玉礼器,代表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王的大圭赏赐于臣下,暗含恩宠之意,是为了让受圭者效力于天子,全力保障国土平安。《大雅·崧高》中“锡尔介圭”是君王对下臣的“赏赐之圭”,《大雅·韩奕》中“以其介圭”,是下臣对君王的享王之圭。圭的佩执一般严格按照身份等级各执其物,不可跨越等级。阿连壁译本中更多侧重于描绘觐见的场景,并未在注释中强调介圭所代表的等级文化,忽略了周朝时期的等级制度。

第二,未说明圭璋佩戴的礼仪文化。恩斯特·格罗塞认为“原始装饰的起源和它的根本性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标志或象征,即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5]小型圭璋作为一种随身携带品,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之物,古代贵族人士才会将其佩戴在身,在《大雅·板》中的“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提及的就是贵族佩戴在身上的圭璋。在阿连壁英译本《诗经》中“mace”,译为“权杖,狼牙棒”以及后文的“Some toy,on which your hand is laid”中的“toy”,虽有“小装饰品”之意,但未阐明佩戴者的身份,而且在注释中也未进一步解释这种“装饰性”并非是随意佩戴而为,而是一种“精致点缀”,更是一种身份的“点缀”。古代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玉礼器佩戴也包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但是阿连壁在翻译这一部分的玉礼器词汇时并没有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玉礼器佩戴的礼仪文化。

《诗经》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透过《诗经》章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的文化内涵,玉礼器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诗经》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包括玉礼器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阿连壁立足于向西方读者展示简单质朴的《诗经》语言和琅琅上口的诗歌文体,其英译本中对玉礼器的翻译虽指明了其珍贵性、政教性和祭祀性,但是没有详细阐释玉礼器所代表的等级制度,也没有对玉礼器的佩戴礼仪文化进行解说,致使译文存在一些跨文化阐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A].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21.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0.

[5]弗朗兹·博厄斯著.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转引自《原始艺术》第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诗经》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为2017BS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对比诗经跨文化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