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硬壳蛤产业现状与展望*

2022-02-18董诗雨赵自越李永仁郭永军

关键词:硬壳池塘销售

董诗雨,赵自越,宋 浩,李永仁,郭永军,张 涛

(1.天津农学院 水产学院,天津 300380;2.北京建筑大学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 102600;3.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0 引言

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硬壳蛤属(Mercenaria),我国俗称“美贝”“美洲帘蛤”“美国红”“美国螺”“四不像”等,自然分布于北起圣劳伦斯湾、南至墨西哥湾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硬壳蛤为埋栖型双壳贝类,从潮间带至水深15 m的海底均有分布[1]。硬壳蛤个体较大,体质量可达200 g以上。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售价为4~6美元/磅[2-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引种至我国,以期在我国推广该品种,加速我国滩涂开发和池塘综合利用[4-6]。硬壳蛤耐受水温范围-2~35 ℃,短期可达38~40 ℃,生长水温范围9~30 ℃,适宜生长水温范围18~28 ℃;耐受盐度范围13~48,适宜生长盐度范围18~45。在养殖过程中,硬壳蛤存活率高,生长速度比一般双壳贝类快,且对高温和低盐等环境胁迫的耐受能力强,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美国硬壳蛤由于只能靠伸缩足来运动,故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固着生活。硬壳蛤繁殖为雌雄同体,一般雄性生殖腺先成熟。98%的幼蛤一开始都是雄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规格的增大,其性比会发生变化,到第3年时近半数以上的雄性蛤会变成雌性蛤。经过国内专家20余年的推广,目前硬壳蛤已成为我国辽宁至广西沿海地区重要的池塘养殖贝类,且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贝类养殖产业。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现状

自硬壳蛤引种至我国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率先对其生态习性和苗种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于1998年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苗种,并在莱州湾进行了试养。2003年硬壳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成功,从此进行产业化推广[7]。2004年,培育硬壳蛤苗种8.51亿粒,平均出苗量为354万粒/m3。同年开始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推广硬壳蛤池塘养殖,至2016年养殖面积达700 hm2,年产值约2 400万元人民币。2005—2010年,硬壳蛤池塘养殖成功在福建省莆田市得到推广[8-10];2010—2022年,产业化硬壳蛤养殖从莆田扩大至漳州和福州沿海;2017—2022年,硬壳蛤池塘养殖在山东省滨州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市得以推广。至2022年,硬壳蛤养殖区已遍布我国北至辽宁、南至广西沿海地区,养殖面积近10万hm2,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提高了我国池塘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沿海企业和渔民增添了新的创收途径。

经国内专家学者20余年的研究,我国硬壳蛤育苗技术已非常成熟。人工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亲贝人工性腺促熟、人工催产、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附着变态和中间培育等过程[11-12]。人工催产主要采用阴干和升降温等方法;受精孵化时,应控制受精卵密度(<50个/mL)、孵化水温(20~25 ℃)和盐度(20~35);浮游幼虫培育时,应控制幼虫密度(5~10个/mL),且每日换水2次,投喂饵料主要是金藻、硅藻、扁藻和小球藻等;附着变态时,可无底质附着或者铺少许泥沙作附着基,中间培育主要是池塘底播。

硬壳蛤在池塘的养殖方式有虾-贝、蟹-贝、鱼-贝、海蜇-贝等多层次综合生态混养。硬壳蛤生态混养既能增加虾、蟹、鱼、海蜇等的产量,又能促进底播硬壳蛤的生长,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13-14]。单个池塘面积一般0.5~100 hm2,池中开设环沟,沟深约50 cm,沟宽10~20 m,中央为滩面,面积较大的池塘可利用池中滩面进行养殖。底质要求为泥底、泥沙质、沙泥质、沙质的软底。采用无机肥培养基础饵料,或利用周边富含藻类的水源。池水水色以浅绿色、淡黄色或淡褐色为宜,透明度40~50 cm。采用集中高密度养殖,以便于采收,养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0%~15%,播苗密度300万~600万粒/hm2。规格1 000粒/斤的苗种养殖7~8个月可长至20~40粒/斤,12~18个月可长到5~10粒/斤,生长速度高于菲律宾蛤仔和文蛤等贝类,达到国内销售和国外(境外)出口规格,平均每hm2产1.5万~4.5万斤,每hm2产值达3万~9万元。

1.2 销售现状

图1展示了我国硬壳蛤养殖和销售分布区域。除在沿海省份销售外,硬壳蛤近年来还销往北京、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吉林和新疆等内陆地区,并且出口到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新兴的贝类养殖产业,全国年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审图号GS(2021)6026。黄色既是养殖区域,也是销售区域;红色为销售区域。)

硬壳蛤的销售方式分为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线下销售的对象主要为海鲜市场和饭店,以批发为主。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在商品规格内,个头越小的硬壳蛤肉质越鲜美,批发价格为2~4元/斤,市场售价为6~10元/斤。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线上销售成为硬壳蛤销售的重要方式。养殖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网购平台带货销售。目前,淘宝电商平台上约有60家商户销售硬壳蛤,销售最好的商户月销售产值约3万元,约3 500斤;京东电商平台上约有30~40家商户,销售最好的商户月销售产值约2万元,约2 000斤。

1.3 加工现状

硬壳蛤产业推广初期,主要将其加工为底料等调味品,初级加工的冷冻品种类极少,市场流通比例较低。近年来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硬壳蛤加工品的流通与消费,硬壳蛤的加工品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硬壳蛤的烹饪方式多样化,包括清煮、爆炒、烧烤、清蒸、作馅和火锅等。随着人民消费水平以及产品认可度的提高,未来硬壳蛤市场会持续蓬勃发展。经调查,硬壳蛤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蛤肉烤制品、原汁真空制品、冷冻制品、硬壳蛤蛤壳加工、蛤素保健品研发等。由于目前硬壳蛤加工产品种类较少,硬壳蛤消费以鲜活消费为主;对于易于保存和可长途运输的硬壳蛤加工品,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销售这种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来购买。

硬壳蛤在医疗方面也具有发展前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M.R.Schmeer首次提取出硬壳蛤的全蛤萃取物,将其命名为蛤素Mercenene[15-16]。蛤素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证实,其对于Krebs2-乳腺癌和Bittner乳腺肿瘤等具有强效的抗癌作用。因此,针对蛤素的研究有利于开发硬壳蛤高值化产品,提高其经济价值,进一步延伸硬壳蛤产业链。

2 我国硬壳蛤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硬壳蛤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尚需解决。

自2017起,硬壳蛤苗种繁育在全国范围内出现问题,包括变态率低、变态后死亡率高、壳长300~500 μm的稚贝大量死亡等,严重影响了硬壳蛤产业的发展。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引种进我国的硬壳蛤养殖群体一直未经良种选育,存在种质退化风险。

其次,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生存和生理代谢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受气候变化影响,低盐事件频繁发生于河口和潮间带等地区。低盐环境导致双壳贝类血淋巴渗透压降低,由此引发一系列细胞应激响应。受持续性降雨和人工泄洪等影响,硬壳蛤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遭受低盐胁迫[17-18]。

另外,目前尚无针对硬壳蛤育苗和养殖的技术规范,养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硬壳蛤养殖规模化,产业缺乏与其配套的养殖标准、大型机械化收获与高效采收技术、加工设备。因此我国硬壳蛤产业亟需建立起全方位的规范化、现代化的养殖生产标准,增加对先进技术、设施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硬壳蛤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9-20]。

在市场方面,存在信息交流不畅、产业链部分环节(种质、机械化采收、加工、销售、餐饮、品牌)薄弱等问题。我国硬壳蛤主要以鲜活消费为主、冷冻海鲜等简单加工产品为辅,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方式单一,加工技术含量低,造成大部分销售量大的硬壳蛤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此外,硬壳蛤产业的销售途径有待开发,销售面有待扩大,产业品牌有待树立。

3 展望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硬壳蛤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种质创新与创制。传统育种技术仍是硬壳蛤新品种培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分子设计育种成为重要的辅助育种技术,并作为一种潜在的技术手段有望在硬壳蛤育种中得到应用[21]。

(2)加强育苗和养殖标准化,提升机械化水平。硬壳蛤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标准化对于推动硬壳蛤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要。人工育苗、养殖和机械化采收是硬壳蛤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方向。

(3)加强新技术在硬壳蛤加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采用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开发新兴硬壳蛤加工产品(火锅底料、汤料包、小食品、调味品、医疗保健品等),扩大消费群体;充分发挥“硬壳蛤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加强和完善产业链,促进和引领我国硬壳蛤产业高质量发展。

(4)打造地方养殖特色。利用硬壳蛤易养殖和生态混养的特点,采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渔民”形式,与乡村(渔村)振兴相结合,建设硬壳蛤小镇(美贝小镇)。

猜你喜欢

硬壳池塘销售
热闹的池塘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硬壳层软基特性综述
乌龟
上覆硬壳层的淤泥堆场极限承载力计算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池塘
夏天的池塘
销售数字
大棕熊的秘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