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022-02-18聂晓文

关键词:德育课文生命

聂晓文 王 翠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确的三观尚未形成,需要教师正确地培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在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中负有很大的责任。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较高的道德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教育小学生。

一、确定体验生命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开始,才能进一步培养对于生命的认同感。在语文教材中有对生命描写的课文。例如,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红三军团过草地时,因为缺粮,彭德怀献祭了他心爱的大黑骡子给战友们补充口粮。在这篇课文中,小学生会歌颂彭大将军的无私奉献、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但是深入挖掘文章的背后,更是彭大将军对于生命的尊重。人们常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但是在彭大将军眼中,不会因为自己军阶高,甚至连骡子都高人一等,虽然说骡子也是彭大将军的另一种战友,但是在他眼里,战友们的生命更加可贵。通过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文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慨,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的生命显得更加脆弱不堪,所以作为人类,需要怀有对生命的尊重。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没有真切地面对过困难与险境,所以山穷水尽之际,难免心生命运无常、前途多舛之悲叹,便当真以为自我生命将在此终结,殊不知遮蔽行路的其实是内心的狭隘与逼仄,导致没有足够的通透与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去抵达另一番全新的境界。只有站在整个生命的角度看待困难,才发现面对的困难不值一提。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实施性

教师要将每一篇课文都物尽其用,找到文章中的闪光点和渗透德育的素材。例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史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而司马迁却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因为替他人辩护,落得遭受宫刑的下场。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司马迁历经苦难之后坚持的精神。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思想家罗曼·罗兰的名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生活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受到惩戒而不断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可在下坡时吹起口哨,而钟鸣鼎食之家亦可有牢骚满腹。笔者认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如王洛宾,缧绁间仍书百篇乐章;应如金展鹏,轮椅上坚持讲习不绝;应如施今墨,千夫指时坚持中医古道;应如沈从文,苦役间亦可赞芙蕖葳蕤。这些都是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后仍然坚持内心自我的写照。人之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小学生要始终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坦然地面对困难,在困难降临时写照仍然坚持着。通过一篇文章,能让小学生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这就是语文教材的物尽其用。

三、开展情境教学,完成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情境教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其学习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配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生动形象地构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依据文章的内容来询问学生,你认为世界上有天堂吗?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天堂是什么样的?鸟的天堂在哪里?它又是什么样的?然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讨论。小学生本身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则更能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天堂。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天堂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境,只要觉得开心快乐,就是身处天堂。学生对于文章的讨论,也能够让其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培养其保护自然的意识。如果一味地破坏环境,向大自然无尽地索取,等待人类的将是无尽的灾难,所以人类应该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保护大自然,学生反观自身也能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视频的导入,能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其中,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优秀名家的高质量文章,能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文章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章,对文章中的生词进行梳理,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抓取文章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和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通过阅读和思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表达的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朗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中高尚的品格精神,从而自觉反思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今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生活条件的优越及众人的呵护,让学生出现了一些性格缺陷,比如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着想,意志力薄弱等。在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受到文章中情感的感染熏陶,有意识地去纠正自己性格上的不足,提高学生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五、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识字教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枯燥性,所以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其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以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例如,在教学“打”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读音和字形,然后询问学生:你知道“打”是什么意思吗?你会用这个字组词吗?学生一开始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打架打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到以暴制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识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开放学生的思想

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小学生搭建表达自己想法的舞台,只有让小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才能知道小学生在想什么、小学生的思想走向是否正确。同样小学生的思想也是很纯粹的,开放课堂能帮助教师在小学生身上学习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讨论,从廉颇和蔺相如身上都能学习到什么品质。比如从蔺相如身上能学习到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国家大义面前,可以忍受一切委屈。这种“屈”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学会低头,低头不是唯命是从的顺服,而是一种适时选择,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而是一种深谋远虑。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人若如水一般懂得避高就低、能屈能伸,必能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如果当时蔺相如直接找廉颇寻仇,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两强相争引起生灵涂炭,导致民不聊生。从廉颇身上能学习到,发现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及时认错并不可耻,并不能说明之前自己做错事多么可笑,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心态,做到及时止损,必能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映射到生活中,能够让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外界的诱惑下,他们是如何坚守本心的。例如,阅读文章《鞋匠的儿子》,在竞选总统的时候,大家都因为林肯鞋匠的出身而嘲笑他,但是林肯却很尊重父亲的职业,因此,他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反思小学生生活中是否会因为家长的工作不够光鲜亮丽而嫌弃,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靠家庭条件来判别的,如果家人的身份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身份。例如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出身显赫的贵族伯爵,作为一个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农奴主,他穿着粗麻布衫与许多农奴一起进行艰苦的劳作,吃着最粗陋简单的食物,公然反抗自己身处的庞大封建体系。这种改变,颇令人费解。但他就是托尔斯泰,他只不过是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做法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罢了。当握着笔杆的手渐渐变得有力、变得沉重,他清晰而无奈地窥见整个社会底层的挣扎与痛苦,从而唤醒其对生命的悲悯情怀,愿意奋一己之力“救彼苍生起”。托尔斯泰对自己的改变,可以说是一个自我价值重塑的过程。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我们常常痛感于生命的艰辛与沉重,目睹了无数次生命在重压下的变形,却忘记了另一种生命的信条——什么改变都不做的放任,那才是最大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改变自己,是“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与担当,是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洪流时坚持公平正义的高尚操守,继而做到不为时代左右而坚持自我最本真的模样,继而对整个时代进程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如一口古钟热切持久地震动,经久不绝。

(三)从知识传授转为思想升华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字词读音与句子的学习,而是思想方面的升华。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窥见生活的奥义,才能在面对道德的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小小的一个草亭,何以称其乾坤?朱志良老先生给出了答案。草亭,即小;乾坤,即大。人虽渺小,思想却可窥得天地之大。于亭中观,是乐,是雅,大雅!语文课本的通读、熟读与背诵,倒也不难,难的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知识是有限的,思想是无限的,只有用有限的思维开发出无限的思想,才能用无限的思想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才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四)让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

改变学习的主体,让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通过多维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观看经典的影片或者综艺片段,引发小学生极高的关注度,促使其细致地观看相关的材料,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知识竞赛。有助于小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知识面不仅局限于课本上,而是主动去了解生活中的知识;进行辩论赛。在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辩论赛是很有意义的教育方式,即使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也往往会抱有多种的态度,在这些态度中,孰是孰非,不得而知,需要小学生自己通过辩论,在不断地提问和反驳的过程中,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最正确的;着手文章写作。将小学生的态度表达在纸面上,给教师一个总体了解小学生思想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现实化,让语文的学习不再遥不可及,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或矫正,或褒奖,给小学生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教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德育课文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