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挑战和路径

2022-02-17王祯圆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王祯圆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各民族共生共存共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客观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中华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聚焦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多次统筹布置民族工作,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同步交织,进一步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之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深入分析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相关论题,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是续历史之篇、应现实之需的时代课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世界发展。

(一)社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始终着眼当前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局面,从各个方面深层次把握民族工作的新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众多尝试和努力。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影响我国社会问题的大局势、大背景、大环境。在两个大局的影响下,国内外各种风险矛盾复杂交织,如恐怖问题、民族分裂问题等。这些风险矛盾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深刻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凝聚力,带领人民共同抵抗和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回应社会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思想和情感纽带。

(二)国家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统一”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共同体意识。夷夏之辨孕育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基本的雏形,而在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时,各族人民一致对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携手抵御外来入侵者行为的思想意识表现。正是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使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饱受压迫的境况下,依旧能以强大的顽强斗争精神捍卫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把全国各族人民渐渐团结在一起,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汇聚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3]

(三)世界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世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中指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分析事物的根本遵循。”[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做出的整体把控,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观念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5]眼观当下,叙利亚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新爆发的乌克兰和俄罗斯战争等地区冲突、民族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渐抬头逐渐威胁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再加上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世界不是一个个分散的国家和民族,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全球所有人的命运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同频共振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中国梦”,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紧密全球力量实现“世界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我国各族人民未来如何发展问题的准确回答,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全人类未来如何发展问题的清晰解答,它是针对目前世界的具体环境对人类命运的更深层次的解释,它是对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的美好憧憬。前者的提出为后者指明了新的方向,而后者是前者的更高追求与表现,是前者的最终走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本质上来看二者是高度吻合的。我国作为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的团结与否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理念,从更深的层面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与理解。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成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我国共同体优势,能够在全球层面呼吁世界各国结束战争,减少分裂,携手共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仍然面临着错误社会思潮结构、民族分裂活动冲击、社会发展差距影响等现实挑战。

(一)错误社会思潮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化、便捷化、多样化的时代表征。传统与现代、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国内与国外的社会文化信息交织涌动,共同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这必然会造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积极、正向、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起到充盈和提升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二是消极、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消解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错误社会思潮是消极、腐朽、反动的思想趋势,它背后往往隐藏着险恶的政治目的,隐藏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意图。也就是说,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人为制造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手段。在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国际斗争和较量越来越聚焦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敌对势力往往通过文化植入手段解构维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体系,瓦解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文化根基。纵观古今中外,思想防线一旦出现漏洞,其他防线就容易崩塌。近年来,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大为流行,并将其鼓吹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文化殖民的手段,其有害影响就是会破坏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削弱人民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西方国家大肆恶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蛊惑大众思想意识,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巨大挑战。

(二)民族分裂活动冲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波及,我国“藏独”“疆独”“台独”和“港独”等思想相继出现,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者不断干涉我国民族事务,扭曲和捏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理念,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阻止国家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制裁。一些民族分裂势力甚至借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武器支持,大肆鼓动国家民族分裂,制造暴力恐怖事件。西藏“3·14”事件、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云南“3·1”暴力恐怖事件等等,破坏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这些分裂势力都是借助于特殊的历史、宗教因素,强调本民族认同优越于其他民族认同,甚至优越于国家认同,通过不断削弱各族人民的认同感来对国家造成威胁。

眼观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呈现总体平稳,局部地区动荡的形势,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面前表现出了同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号召力和行动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阻止我国的发展,不仅使用经济制裁,军事包围等恶劣手段打压我国发展劲头,还企图在我国民族治理问题上横插一脚,持续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阻碍中华民族和平事业的发展。这就使得构筑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社会发展差异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问题。”[5]经济发展问题是带有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仍然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差距。这种社会发展差距体现在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深刻影响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人民群众生活得好、过得好,就会有很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就会越来越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对自身的民族和国家有发自内心的认同。社会发展差距问题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只有不断解决好社会发展差距问题,切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提升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奠定基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文化认同、加强民族交往等途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大力发展经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国家强大的经济后盾,这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前提,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依托。因而,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就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首先,全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聚集地都处于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发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党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产业,把全面实施东西协作战略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重点,积极推进中东部产业同西部产业合作发展,牵引西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利益共享,支持和鼓励东部和中部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区域转移,做到中东部带动西部发展,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进一步加大东西协作力度,针对不同地区及时调整协作方案。其次,抓住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各个地区积极发展模式的创新,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应当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从而保证全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再者,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应当把科技创新摆在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

只有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更优质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层面上的美好追求,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才能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迈进。

(二)加强法制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保障

“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中形成的规范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治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对各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根本保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众多人口,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因而,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奉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更是将其写入宪法,之后宪法的每次修改,都言明坚持实行这项制度。党经过不懈摸索,为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而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管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问题上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对我国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解决民族事务的制度保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应对少数民族利益要求时求同存异、尊重平等的理念,还体现了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它为党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其次,采用多种方式深入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全国各族人民从内心深处接收和领会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将其转化为自身行动,进而有效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是需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法律”主要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民族团结这一伟大事业,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建立健全民族法律法规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表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针对民族团结问题设定了一系列以宪法为核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法律法规只是在纸质层面上的,而我们需要“活”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全体公民、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行动。其次,全面解决法律法规缺少完备性、统一性和明确性的问题,有效提升法律法规在民族管理上的权威性。再者,法律实施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法律的监督体系能否充分发挥职责。执法者更需要深入研读民族关系治理的理论和法律法规,既要系统的了解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关于民族关系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能力,促进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制基础。

(三)提高文化认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6]中华各民族能够始终团结在一起,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精神家园,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建构了承载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集体文化记忆,并以不同形态文化符号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共同的精神文化是民族身份象征的符号,是社会成员民族身份认同的内在依据。社会成员正是通过彼此认同的文化获得普遍的归属感,并在归属感的指引下确立共同的身份,以此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危急存亡关头生存和发展下来,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激活了人民的民族身份,激发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的内在意识,使全国各族人民因为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而牢牢地团结起来,为捍卫家园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强文化认同,从内而外地打牢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的根基。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应用新手段,对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以新的形式、内容和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深化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引导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丰富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要。进入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与日俱增。要抓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缺口,通过文化供给引导人民加强民族文化认同。这就要求创建多元文化活动,丰富人民文化参与的渠道,以此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人民在多样的文化生活中体认民族共同文化,强化民族身份认同。最后,要加强思想引领,抵御文化入侵。文化入侵的危害就是削弱文化认同,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对错误思想文化的挑衅,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社情,自觉抵御错误思想文化的侵蚀。特别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以党的先进理论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把人民的思想共识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上来,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加强民族交往,创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条件

加强民族交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条件。回看我国历史,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现象,汉族的凿井和铸铁技术就传入了西域,西域的葡萄等特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内地,北宋时期,国内出现了汉民用茶叶、盐和丝织品等换取辽的羊、马匹和骆驼的现象,元朝人口的大量迁徙,使先进的技术传入边疆。现如今,农牧业的生产生活形式就是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不论是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时期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管用何种形式,我国都在追求56个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在经济上互相依赖、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的互补互生关系。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首先,应当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族文化上的平等交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论断中指明,“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每个民族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民族相比都是无可比拟的。”[7]因而,每个民族都应当加强对本民族的认识,提升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正确看待各民族在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尊重和包容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拉近不同民族的心理差距,消弭各个民族之间在接触上的心理障碍,加强思想观念的沟通,在生产上做到分工协作、互补互摄、互鉴互动,在心理上做到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信任,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各民族要站在相互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积极主动找到彼此都适合的最佳尺度。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进而促进国家民族文化意识的形成。

其次,应当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管理。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文明发展的起源,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国家治理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实现语言文字的交流融合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往往呈现一种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各有不同,这就大大阻碍了民族的交流融合。由此可见,加强对各民族的语言治理变得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人就多次强调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更是指明了要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广汉字和普通话并非是认为汉族地位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目前我国各民族之间仍然有矛盾存在,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能够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消除隔阂和矛盾。全面推广文字和语言的统一能够进一步夯实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起享受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一起走向富强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推进语言治理就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有差别的、有针对的推动汉字和普通话的使用。党和国家可以把落后、贫困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推广汉字和普通话的重点地区,开展双语教学。严格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普通话和汉字水平,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此外,每个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这就要求在推进语言治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做到互相理解和学习。每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有存在的意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在推广汉字和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当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加以保护和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符合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局势。归根结底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牢固树立共同体观念,就是要从行为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心理上做到情感认同、价值取向一致。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