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不动“发神经”的妈妈让我抓狂

2022-02-17张玉群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想象情绪母亲

张玉群

一天晚上,我正在咨询室值班,高一男生林欣(化名)冲进来,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气冲冲地说:“老师,我妈这个傻子让我抓狂,受不了了,只知道骂我,一点儿都不能从我的角度看问题,我气‘死’了,现在可以咨询吗?”

林欣说自己不想和妈妈吵架,但是两个人总是说不过三句话就“炸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情绪和学习,让他很烦躁。

看到林欣情绪激动,刚好当天没有预约,于是我开启了和他的谈话。

林欣说初中时他和妈妈没有太多冲突,但进入高中后,妈妈生了弟弟,自己学业越来越紧张,还要求养了一条狗……事情一多,矛盾点也多,母亲和自己动不动就会吵架。

师:你说动不动吵架,具体说说看?

生:她总是站在她的视角来说我。

师: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手机,她一看到我拿手机,也不问我在做什么就会说“你怎么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机”,其实我是真的需要用。比如我忘记了她吩咐我做的事情,可是她也会忘记喊我起床,为什么她可以忘记,我忘记就不行。

师:手机其实有很多用途,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在用手机做正事,是吗?

生:对啊,我想做音乐剧UP主,也跟妈妈说过,刚开始妈妈是不同意的,但听了我的理由后同意让我试试。做UP主不用手机怎么可能?

林欣说自己每次吵架,自己受不了就会回房间把门关上,而妈妈会紧跟到门口边敲门边说教,说到他开门为止。林欣说他现在很讨厌妈妈,甚至听到妈妈的声音就很烦。

生:每次争吵后,我们会几个小时互不理睬,每次都是她主动来找我,说的第一句总是“明明就是你有错,你还不让人说”。无语!

听起来林欣对妈妈有非常大的情绪。我请林欣描绘一下妈妈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林欣接过笔,画了轮廓,说:老师,我画不下去了,可以写吗?

我点头同意,林欣写了三行:动不动发神经、唠唠叨叨、目光短浅。写完后他一一做了解释,每一句话里都能感受到他对妈妈的愤怒。

我请林欣描述妈妈的一天。他感觉奇怪,但还是仔细回忆了一遍。我按照林欣的描述把妈妈的日常画成了一条时间轴(图1A),然后请林欣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妈妈,开始妈妈的一天。我请他跟随指导语想象:早上6点闹钟响了,我该起床了,照看已经醒了的小儿子……晚上11点,大儿子练琴结束,我终于可以躺到床上了。

林欣睁开眼睛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好累啊。

师:哦?

生:一天都像打仗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师:请你把妈妈的每个时间段写上角色怎么样?

林欣写完发现妈媽的时间除去工作和睡觉,基本只剩“母亲”这个角色。(图1B)

生:白天我不在家,她要去做“打工人”。她在家的时候,我和弟弟都在家,她又必须要照顾我们,她偶尔刷下手机,我还说凭什么她可以刷手机,我不行。

师:在刚刚角色想象的过程中,一切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如果说我们加入弟弟哭闹、狗狗吵闹、弹琴时你拿出手机的画面,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妈呀,受不了,我会抓狂。

师:你现在还认同之前对妈妈“发神经”的描述吗?

生:不吧,如果是我,我怕是已经神经病了。其实我有点儿理解她了,她也是因为我们才成为这样子的。如果没有我,没有弟弟,她应该很自由。

师:我想每个母亲选择做母亲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她是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不需要为此有负罪感。不过我很好奇高中生练琴为何需要妈妈全程陪伴?

林欣说是钢琴老师的要求,而且有时自己会“钓鱼”,也需要妈妈提醒。我感觉此时林欣的情绪已经平复了不少,于是向他说明了心理辅导的原则是谁有困惑谁咨询,然后问到:既然你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希望和妈妈少吵架,那你愿不愿意为此作出一点改变?

生:其实妈妈挺不容易的。以后我应该不会那么和她吵了吧……

师:如果妈妈要吵呢?

生:我不和她吵。她生气的时候,我先听她说,然后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不要一上来就怼她。

林欣想到了矛盾爆发时自己可做的改变。和林欣探讨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两个人尽量不到矛盾爆发边缘,得出的结论是平时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彼此心平气和地表达和倾听。于是我问到:如果说今天之后,做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促进你和妈妈的关系,你会觉得是什么?

林欣沉默,似乎想不出答案,于是我问他:刚刚我说你用手机或许有你的用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开心,有被理解。

师:所以……

生:我可以发个信息给妈妈,告诉她其实我发现她很忙很累,和我平时生气时说的“发神经”不一样。

案例中林欣表现出了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他一方面希望妈妈尊重、理解和相信他,另一方面又希望妈妈喊起床、陪练琴、替遛狗。他听到了内心的独立宣言,但没看到对妈妈的依赖,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看问题。

采用沉浸式的角色想象,他在体验中理解了母亲的状态,也看到了自己之前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对母亲情绪的影响。于是,对母亲的愤怒减少了,理解增多了。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对高中生来说,与父母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当发现一个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经常会说这个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很容易想到请系统中的成年人为此负责,先作出调整和改变。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流动的,如果孩子作出改变,这个系统中的父母也可能会随之调整。案例中,母亲在林欣情绪低落时同意养狗,对他要做UP主的决定从反对到同意,可以感受到母亲会随着孩子的状态做改变,因此虽然觉得母亲的某些沟通方式需要调整,但仍决定由孩子本人开启这个系统的变化。

这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一种成长。

编辑/苗嘉琳

猜你喜欢

想象情绪母亲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给母亲的信
情绪认同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