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工业领域落实能耗双控制度的思考

2022-02-16蒲卓岩严苗

产城 2022年1期
关键词:总量成都能耗

蒲卓岩 严苗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为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作出制度安排。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做“加法”的角度明确了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基本思路。从做“减法”的角度看,能耗双控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应当加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能耗双控”制度的新变化

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进展出现分化,特别是一些经济增长较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难以完成能耗总量目标。《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重要发力点是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弹性,核心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差别化分解能耗双控目标。一方面,能耗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将要承担比以往更高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在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分解中,对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发展较快的地区适度倾斜。

二是实行能耗强度双目标管理。设置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两个指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地方必须确保完成的约束性指标,激励目标按一定幅度高于基本目标。地方在完成能耗强度降低激励目标的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将免予考核,进一步拓展了地方用能空间。

三是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弹性。主要措施包括:对国家重大项目实行能耗统筹,在考核中对国家重大项目能耗量实行一定幅度减免;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腾出用能空间;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考核中对超额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的地区抵扣相关能耗量;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

成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及能耗强度态势

2020年,成都单位GDP能耗比全国低34%,比全省低31%。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杭州、无锡、武汉等10大城市对比,成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双低”。

工业低碳化水平走在前列

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持续下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由“十二五”末的1265.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十三五”末(“十三五”末均为2019年数据)的1386.1万吨标准煤,增速呈下降趋势且明显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

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和碳排放明显下降。2020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全省,较“十二五”末下降26.2%;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量的30%,其中工业用煤碳排放量较2016年下降29.3%,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原煤消费量占比低。“十三五”末成都工业原煤消费量340.9万吨,在全国GDP前十城市中仅高于北京(127.4万吨),原煤消费作为当前碳减排重点领域,显示成都用能低碳化水平远超过苏州、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

低碳工业结构优势较为显著

“十三五”以来,成都以高端化、绿色化为导向,开展节能降耗和工业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从低碳工业结构来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营业收入占比为23.3%,低于广州(24.0%)、武汉(26.3%)、宁波(33.4%)、南京(40.1%)等城市。从能耗占比来看,“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0年占比69.2%,较2015年下降10.7个百分点。传统重化工业、长流程钢铁冶炼等高能耗、高碳行业已几乎清零。

工业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仍有较大空间

空间1:产业结构调整。成都原材料工业占比较低,但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市工业的37.3%,低于宁波(53.9%)、苏州(49.5%)等城市。尤其在节能高端装备方面,成都能源环保(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13.5亿元,仅占全市工业的11.4%,提升空间较大。

空间2:生产方式转型。截至2021年底,成都绿色工厂(35户)拥有量与北京(96户)、天津(85户)、上海(79户)尚有较大差距,结合全市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绿色制造模式推广上空间较大。

空间3: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拓宽低碳发展新空间。成都是全国“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在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型道路上,公园城市新场景、低碳试点深入推进将带动形成生态发展新路径,工业实现全方面绿色转型、激发绿色经济增长的生态优势强、后劲潜力大。

相关建议

合理分解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统筹分解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全面摸排各区(市)县工业领域能耗双控情况,建立以能源消耗强度为主、能源消费总量为辅的指标评价体系,按季度开展能耗双控目标分析预警。对未达要求的区(市)县应设立达标期限,对已达标的区(市)县可在其他考核指标上予以适当放宽,探索实施清洁能源消费差别化考核。督促各區(市)县全面梳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规模、能耗情况,加强存量高耗能项目分类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腾退用能空间,有序完成能耗双控目标。

推进工业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继续优化工业能源结构,积极推广使用工业电锅炉、电窑炉、电热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锅炉“气改电”,推动建材、橡胶和塑料制品等行业“煤改气”“煤改电”,建设低碳能源“引领区”。实施“零碳”场景试点。探索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楼宇,加速绿色生产方式示范应用、技术验证、熟化推广。实施新建和技改项目节能审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聚焦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耗电领域,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能效水平。

构筑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

统筹区域布局,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力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夯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根基。以西控区域为主体,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文体康旅装备等技术密集型、资源消耗低强度产业,增强绿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优、南拓区域发展绿色低碳高能级总部和专业型服务机构,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增强东进区域支撑作用,发展晶硅光伏、能源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瞄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效节能装备等领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聚焦工业领域确定的1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建圈强链”,放大清洁能源就地转化价值。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领

加强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快组建碳中和天府实验室,聚焦零碳、负碳等碳中和前沿技术领域,加强工业生产过程碳减排、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生物质能捕获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等领域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智化赋能,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智技术,推广智能工厂、共享制造、智慧园区等新型制造组织。

猜你喜欢

总量成都能耗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穿过成都去看你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