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出版社探索

2022-02-14王悦魏崇辉

新闻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出版社高质量文化

○王悦 魏崇辉

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主题出版是出版事业前行的火炬,引领了整个出版事业的方向,对巩固主流思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节点作出重大判断的同时,对我国主题出版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江苏省拥有诸多经验丰富的出版单位,其主题出版的成功实践明确了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出版事业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高质量发展对主题出版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主题出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担负起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使命。具体而言,需要从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技术属性和产业属性等方面作出时代的答卷,于导向、品质、要素和服务四个方面深耕细作,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

主题出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主题出版的根本要求。推进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首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主题出版的内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展开,是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渠道。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一方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党管出版的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将其贯穿于主题出版策划、编辑、印制、发行的全过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取材于人民的生活,服务于人民的需求。主题出版物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点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接受度的变化,在教育教材、精品图书、数字出版等领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和人民群众的实践面貌,克服跟风出版、同质化出版的弊端。

(二)打造精品的出版品质

主题出版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具有内容为王的特征。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提升品质为直接目标,“要强化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以推进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原创能力,培育发展新型出版业态,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书力作”。[3]打造精品的出版品质,一方面要优化主题出版产业全链条的品质,形成品牌优势。随着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位的主题出版物需求的日渐增长,主题出版产业全链条品质的提升需要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入手而在本质上回应时代需求的作品,并形成一个系列,生成一种品牌,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决胜攻坚之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研究书系》等。另一方面,要发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力作。主题出版的过程本质上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尤其在对于国家重大事件的理论阐释上。从选题伊始,就意味着理论创新已经开始,选题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对时代问题的判断和把握。此外,在编校环节对作品进行质量提纯、在印装环节进行优美装帧、在出版环节进行产品研发等皆关涉出版品质的提升。

(三)实现高效的要素配置

主题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面向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关键要素的体系化建构和市场化配置。互联网兴起引发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文化业态已不再适应时代步伐,需要以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为动力,为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培养和技术支持。一方面,人才是关键的要素。由于主题出版具备出版行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4]的基本特征,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党和政府始终关注出版行业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包括“四个一批”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工程,为主题出版的人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出版应当借力国家政策,强化专业化能力建设、注重创新性能力建设、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为国内生产与国际传播培育智力队伍。另一方面,技术要素在资源配置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对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把握技术原理,面向读者的阅读偏好、购买频次和消费额度等探索应用场景,实现主题出版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明确现代的服务转向

主题出版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产业,“主题出版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传播真理、确立价值、明确信仰、坚定信念,其他出版领域如果离开了主题出版,离开主题出版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5]鉴于在当代中国出版中的地位,主题出版要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目标,还面临着服务的转向。一方面,主题出版要实现角色的转型。价值服务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相较于承担着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文化服务、教化服务和娱乐服务等功能的一般出版领域,主题出版的价值服务责无旁贷。目前我国逐渐进入了精神消费、品质消费的时代,主题出版需要将价值性、思想性、趣味性统一起来,实现正确价值引领与服务性功能的统一。另一方面,主题出版要为读者提供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讨论的服务平台。出版单位可参考已投入使用的便捷、良好的服务平台,精细化、个性化供给精神文化食粮,在为读者提供对话空间的同时,为作者选题投稿提供灵感与启迪。

二、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演变

进入新时代以来,主题出版涵盖领域不断扩大,以新的主题、新的思维和新的传播手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强国书写了华丽的篇章。江苏省各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回应时代,主动担当宣传理想信念、传播主流价值的前沿阵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资源,做优做强主题出版,努力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

(一)主题内容实现“多元融合”转向

对于主题出版而言,无论是单本图书还是系列丛书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价值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及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工作大局。

江苏省各出版社主题出版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多种多样的题材,实践着“多元融合”的转向。一方面,与理论界密切合作,将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有机结合。近年来,江苏省内各出版社与拥有专业背景、理论积淀和学术权威的学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主题出版提供更多的学理分析和内容支持。如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现代性的中国方案:基于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1949 决战京沪杭:渡江战役胜利纪实》《口述王继才》等优秀著作。另一方面,与社会面互相合作,在主题出版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如译林出版社借助官方微博设置“译林超话”,发布关于主题出版的新书与好书话题,为社会读者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公共空间;又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坚持图文消息推送,内容包括新书上架、媒体热点、深度书评、主题书单、读者活动等,为主题出版承担社会责任、普及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元的内容支撑和行动指导。

(二)文化服务实现“需求侧”转向

主题出版是承载时代主题、凸显理论水平的重要方式,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功能范畴上划分,主题出版具有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价值,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思想内容和反映新时代人民成就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江苏省各出版社主题出版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文化服务产品,兼顾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实践着“需求侧”的转向。

坚持“需求侧”改革的思维,一方面,捕捉人民群众的需求,支撑理论知识的传播与个性化服务。2020年,江苏省7家大学出版社开展联合荐书活动,该活动分成七期进行,推荐了包括“大师讲堂”系列丛书、陶行知研究新视野丛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等主题出版物。这一活动汇集了省内高校主题出版图书的精华,附有简短精辟的书评和推荐原因,并由各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共同推送,走向大众视野。另一方面,捕捉不同区域的需求,由知识服务到文化传播。如在建党100 周年来临之际,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了大型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和《向人民报告——江苏优秀共产党员时代风采》,以宏阔的视野和“沉浸式”的时代叙事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江苏8000万儿女和500多万共产党员奋力拼搏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

(三)出版质量实现“品牌强社”转向

我国主题出版经历了由散在性向系统化发展的过程,同出版业的发展态势呈现正相关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振奋人心的精品力作彰显这一时代筑就的辉煌,要求我国主题出版必须进行高质量发展,打造品牌符号,形成集群化的优势。

江苏省各出版社在出版质量上实践着“品牌强社”转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就是一经典写照。借鉴海外汉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题出版的宗旨,1988 年该系列第一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出版,随即在学术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等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史华兹著)、《儒家思想新论》(杜维明著)等书也获得了一片喝彩,并成为最能代表江苏人民出版社形象的品牌。此外,在这一品牌的辐射下,丛书“还孕育出一些子系列,如‘女性研究系列’‘海外学子系列’‘环境研究系列’等”[6],更加强化了品牌符号的开辟和深挖。

(四)学术传播实现“数据媒介”转向

主题出版的功能效用主要通过学术传播加以呈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主题出版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正处于出版业传播方式的转型期,传统媒介以固定的图书出版作为表达方式,更具严谨性。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各出版社实践的“数据媒介”转向,以多媒体交互搭建的其他出版形式增加了学术传播的动力。

一方面,打造主题出版成果生产、产出一体化服务平台。译林出版社通过自建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渠道,为读者提供好书荐读服务。如2022 年5 月下旬在视频号推出由鲁敏所著的《金色河流》主题图书线上首发分享会,可在公众号首页一键预约,为读者、作者、专家打造了线上互动空间。另一方面,致力于智能新媒体转型,实现主题出版知识服务创新。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作为一家从事电子音像出版、数字化网络产品开发和运营的高科技出版单位,在主题出版方面专注于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出版了《新时代新阅读》《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记忆》《金声玉振泽被后世——江苏传统中的家规集萃》等数字阅读产品,通过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立体呈现了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三、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拥有一批全国优秀出版单位的江苏省,有着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经验。基于其经验分析,主题出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从内容、文化、品牌及传播四个方面守正创新,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以融合平台引领阅读,强化主题特色,积累主题出版实力,激发主题出版活力。

(一)秀专业:策划符合新时代的主题内容

主题出版的内容关涉到国家大政方针、实时动态宣传,其导向必须正确、理论必须权威,而这些都需要以专业的学术作为支撑。要让主题出版行之久远、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全面统筹规划,在专业学术出版的土壤上为主题出版提供符合新时代的主题内容。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凝聚专业出版力量。为了更好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各出版社坚持优化专家团队和选题布局,多家出版社均策划了以学科为导向的系列丛书。如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出版了孙伯鍨、张一兵合著的《走进马克思》;在中国历史方面,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国平总主编的《苏州通史》16 卷;在中国经济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洪银兴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等书。

另一方面,汇聚高质量学者团队。江苏省各出版社和高校、研究机构等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学术能力强的作者团队。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译本与底本》的出版过程中,由于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介绍和传播的大型史料集,权威学者孙江教授组织带领其弟子,集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的助力,凭借学衡研究院的翻译力量,经过了繁巨的整理与搜罗,深挖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二)展形象:构建具有属地特色的出版系统

主题出版要以学术为根基,还必须为其烙上鲜明的属地文化的印记。当下,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属地地区优势和资源,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展现新形象。

江苏省各出版社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出版系统。一方面,优化主题出版的属地内容。如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三山系列丛书”“京口文化丛书”等,为挖掘镇江历史遗存和掌故传说作出努力;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承与彰显: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空间保护利用》,既提升了南京在全国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又突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红色文化基因的南京力量。

另一方面,重构主题出版属地力量。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对标国际一流期刊标准,优化办社力量结构,在出版《初心永恒——江苏四种革命精神简明读本》过程中,加强同江苏省档案馆、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社会力量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对江苏孕育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四种革命精神的研究与传播。

(三)汇人才:打造凸显高质量主题出版的品牌符号

人才要素是主题出版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出版单位“品牌强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主题出版的国际化传播趋势逐渐明显,进入新发展阶段,主题出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建设人才系统,以品牌打造为核心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从业人员,更好地服务专家、作者及读者群体。

一方面,汇集专业编辑团队,创驰名出版品牌。江苏人民出版社三十年持续出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近两百种,成为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品牌并带动一门学科建设。在这一品牌打造中,汇聚了大量作者、主编、译者专家,也实现了负责编辑、出版、印制、营销等专业人才出书与育人的统一,方能“在学术界‘熬’出了传统,在出版界‘熬’出了品牌”。[7]

另一方面,借力世界名校人才资源,创读书会品牌。为了凸显主题出版的文化服务、专题服务、知识服务等特色,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力世界名校人才资源、联合相关线下书店等打造了“凤凰新华党政云课堂”读书会品牌,邀请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等的诸多知名学者和著名作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或线上交流,为广大参与者带来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致的文化盛宴。

(四)担责任:锻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台

新发展阶段,主题出版受到越来越多出版单位的关注和重视,每年都会策划推出一大批主题出版物。如何在海量的选择中抓住读者的眼球,有效的传播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鉴于主题出版具有服务国内读者和实现海外传播的双重目标,优质的融合出版平台是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工具。

江苏省各出版社基于对目标读者群的清晰定位,创新宣传的渠道和形式,把握宣传的时机和方式,锻造了担当社会责任的融合传播平台。一方面,借江苏书展平台,实现优秀主题出版物推广。在江苏书展上,精彩纷呈的学术论坛、专家座谈会、读者见面会、新书发布会等学术文化活动绵绵不绝。依托第十一届江苏书展这个有效的亲民阅读推广平台,《锻造:党的建设一百年》《向时代报告:中国小康江苏样本》《“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等各大出版社的优秀主题出版读物举办首发或分享活动,用书香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致敬。

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创新产业集群,搭建深度融合平台。各大出版社均设置公众号,部分开设小程序,推出特色栏目以融合电子书、直播、精品课程、有声书等产品服务。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书库-守望者”“书库-折射集”、译林出版社的“月度新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知识产品”等栏目,共同打造了一个多方主体深度交流、互动的生态系统。此外,知识传播与载体服务外循环、主题出版与数字化生产的内循环相融合的传播格局的形成,使主题出版工作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注释: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大力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8-08-25(004).

[4]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08):95-96.

[5]周蔚华.主题出版及其在当代中国出版中的地位[J].编辑之友,2019(10):23-28.

[6]借海外汉学家“另一双眼睛”,探寻本土新的“学术生长点”[EB/OL].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901/31/239731.html.

[7]“熬”出来的品牌(做书者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30 年成长之路[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1113/c1013-30396526.html.

猜你喜欢

出版社高质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等待……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谁远谁近?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