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学生资助对象资助模式研究

2022-02-14方晨竹

科学咨询 2022年2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对象

方晨竹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一、高职学生资助模式困境

(一)目标取向不当

贫困生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属于相对“特殊”的群体,在心理状态层面与其他学生群体有一定差异。由于家庭条件不佳,面对其他学生时存在自卑心理,由此产生焦虑心理,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工作中采取被动的模式,贫困生发生心理问题后方可切入解决问题的状态,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出被动性强的特征,无法主动探求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诊所等机构,接待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问题。但是对心理问题的处理偏向于消极心理学的理论,前来咨询的学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病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方可制订解决方案,容易错失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解决时机。

(二)资助对象认定方式不当

资助对象认定过程首先由贫困生发起申请,经过班级、院系和学校的层层审核后方可确定是否通过。该过程涉及贫困生身份、家庭信息公开公示过程,虽然保证资助对象认定过程的公开公正性,但是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潜在的伤害。学生由于个人家庭条件不佳的情况被公开,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其他学生时产生自卑感。很多班级的资助对象认定过程缺乏人性化,直接采用竞选班干部、班长的方式,要求申请资助对象的学生公开演讲,间接助长贫困生的消极自卑心理。

(三)经济资助方式不当

经济资助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最常见的方式,通过解决资助对象生活经济困难,保证资助对象完成学业。高职院校选择的经济资助方式主要是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偏重于对资助对象学业期间的支持,对于资助对象的未来发展考虑较少。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直接性经济保障固然正确,但是该类经济保障的作用时间和范围有限,对提升资助对象的社会交流能力与综合能力作用不足。资助对象接受经济资助后,并不能获得全方位的保障和提升,尤其是步入社会、适应工作节奏的能力。

(四)就业资助局限性较严重

就业是任何类型级别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由于资助对象的特殊性,在就业方面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资助对象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资助对象就业。根据就业体系的推行状况,存在功利性强、系统性不够的缺陷。很多高职院校仅仅将就业资助任务落实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时间点,认为将学生成功“推出去”就是大功告成。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普通学生就业后的走势尚且难以预测,更遑论心理状态特殊的资助对象群体。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路径

(一)塑造人格品质

资助对象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相比于普通学生群体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催生资助对象群体异常人格的因素,塑造资助对象人格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培养乐观人格并发挥乐观人格的作用。如果个体表现出明显的乐观型人格,则会更加重视自身的积极因素和优势因素,以健康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中的挫折,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路径;相比之下,消极型人格明显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则会唯唯诺诺,不断错失克服困难的机会。高职学生资助对象的共同特征在于经济困难,但是经济困难并不是永远的,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改变,积极的人格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二)优化教育环境

针对资助对象的特殊属性建立支持系统,为资助对象创设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于培养个人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结合资助对象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应当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为其创设积极环境,不断激发资助对象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促进资助对象积极人格的形成。高职院校是教育环境的提供者,在掌握资助对象内心状态的基础上,为资助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源倾斜,确保资助对象在学校环境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温暖;资助对象在积极性教育环境的感召下,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更加强烈,为资助对象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主观感受

积极心理学强调被关注对象的主观体验,注重发挥主观感受的作用。如果个体存在积极性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则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身边事件的处理过程。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同样如此,如果周围环境发生积极性变化,个体通过主观感受可以灵敏感知到积极性变化,并将这种积极性变化应用实际生活之中,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沮丧感则会被消除。从高职院校角度出发同样如此,院校应当强化校内的积极因素作用,为学校内群体带来更多积极性的主观感受;家境贫困的学生在积极效应明显的环境中,有助于乐观、积极型主观感受的生成并不断强化,实现资助对象与快乐情感的交融。

三、资助模式构建途径

(一)经济资助

高职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在于经济资助,为贫困生解决后顾之忧。若要做好高职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国家、高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应当根据高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台方针政策,加强对贫困生界定过程的监管,确保贫困生认定准确,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现象。高职院校在资助对象认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刻领会国家颁布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设定资助对象认定标准,保证资助对象认定过程的公开公平性。在资助模式中注重资助项目的设置,全面覆盖资助对象的生活和发展历程,具体包括保障性和拓展性项目。保障性项目侧重于为资助对象提供生活和学习层面的保障,例如设定学费减免政策、设置助学贷款等,解决资助对象的基础需求;拓展性项目则偏重于资助对象的个人发展层面,对学习表现优异的资助对象发放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专项资金,鼓励资助对象积极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通过对两种资助项目的分析,不难看出拓展性项目更好地兼顾资助对象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在保证资助对象生活学习基本资料的同时,锻炼资助对象的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因此在项目设置过程中提升拓展性项目的比重,对资助对象的“资助”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会涉及精神层面。高职院校针对资助对象群体建立档案,记录资助对象群体的日常生活表现,尤其是消费层面的表现;通过档案确定资助对象当前的经济困难程度,为开展资助工作提供有效依据,为贫困生资助工作注入更多动态因素,最大限度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二)学习资助

资助对象家境困难,开展学习资助的目的在于保证资助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避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的现象。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辅导员应当关注该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在学习中充分利用院校提供的课程、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资助对象可能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知识接受能力困难的问题,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方面也存在欠缺。任课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提升,鼓励学生尤其是资助对象群体产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接受课堂学习,资助对象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升。积极引导资助对象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塑造资助对象心理状态、促进资助对象与社会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当引导资助对象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拓展资助对象的活动范围,为资助对象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提升资助对象的自信程度。高职院校可以将学分制度与资助对象社会实践制度挂钩,资助对象参加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获取学分,此处获得的学分与课程学习学分具有同等效力。资助对象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接受知识慢的缺陷,进而影响到课程学分的获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发挥资助对象群体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帮助资助对象获得更多的学分。

(三)心理资助

资助对象属于高职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可能存在自卑心理状态,加强对资助对象的心理资助很有必要,并构建成熟的心理资助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全员心理资助等方式,为资助对象提供切实的心理资助。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心理资助课程的作用,将其纳入院校必修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群体尤其是资助对象的心理状态。根据心理资助的要求,加大校本心理课程研发和心理资助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心理课程的开设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真正发挥心理课程应有作用。资助对象普遍存在不愿意公布自己身份的情况,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为资助对象提供独有的心理空间。心理咨询师对资助对象的心理状态变化规律认识到位,积极接受来自于资助对象的心理咨询。在与资助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交流方式,认识到资助对象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及时排解资助对象群体的心理忧虑,使其以更加健康的姿态面对学习生活。在疏解资助对象心理困惑的同时,也要鼓励资助对象不断培养优秀品格,待人谦虚谨慎、做事脚踏实地,形成属于资助对象群体的“正能量”,为今后踏上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奠定基础。若要达到资助对象心理资助的理想化效果,发动全员参与资助必不可少。院校在构建资助对象心理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将其与全员育人的理念相结合,将资助对象心理资助作为院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资助对象心理资助体系中做到权责明确,指定工作人员负责部分资助对象群体的心理资助工作,工作人员需要与资助对象定期沟通,落实心理资助责任,保证学校的全部资助对象都可以接受到心理资助。

(四)就业资助

培养学生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责,对资助对象更是如此。资助对象由于特殊的家庭条件,相比于普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需求更加急迫,通过就业获取收入并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最终实现个人脱贫。院校应当建立对就业资助的全面认识,不能将就业资助局限在临近毕业期间为资助对象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应当将就业资助贯穿到资助对象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入学阶段就要开始资助对象的就业资助工作,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式,为资助对象提供就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帮助资助对象在入学之初建立就业意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更高年级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规划,有助于在临近毕业时确定准确的就业方向;在院校的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体现奋斗目标的指引效应。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于精准定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引导资助对象全方位认识自身,明确自身的长处和不足,秉承“取长补短”的理念不断弥补个人短板,确保本人的身心素养更加全面。提供实践机会是就业资助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为资助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或者为资助对象群体开设社会实践的“小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巩固个人的自信心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团活动也是就业资助的关键环节,资助对象在社团活动中增强个人沟通交流能力,为今后走上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展现个人的优势和亮点,有助于巩固自信心。资助对象的就业压力相比于普通学生更加明显,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通过就业资助培养资助对象正确的择业观,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并在笔试、面试过程中从容展示个人优势。与此同时要正视资助对象就业过程中的客观困难,为资助对象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资助对象的就业选择面,促进资助对象就业。

(五)能力资助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资助对象的成长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也要培养资助对象的综合能力。资助对象的自我帮助能力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资助对象的人生之路很长,大多数时间需要凭借个人的自助能力克服困难。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与资助对象的交流,倾听资助对象的呼声;双方交流应当在平等状态下进行,达到理想化的沟通效果。在与资助对象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资助对象身上存在的优点,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个人优点以及对应的能力,真正起到帮助资助对象自我扶持的作用。调动资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主观能动性提升资助对象的自我扶持、自我帮助意识;在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过程中从容不迫,发挥自助能力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资助模式的研究是一项贴合实际而又永无止境的工作,在落实资助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积极性心理因素的作用,为资助对象带来更多的积极心理支持,为资助对象的人生之路扫除更多的障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