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省思

2022-02-13

关键词:时代化二十大马克思主义

郭 祥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精神(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培养人才的核心课程。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往往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以及决议之中,而且持续“更新”。而与这种持续“更新”的速度相比,思政课教材的修订往往稍显缓慢。以思政课教材中修订最频繁也变化最大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自2007年出版以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教材共经历8次修订,其中新时代经历4次修订,分别是2013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基本上每3年修订一次,以吸收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可见,“概论”课教材的修订,远远跟不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党的决议和报告的“更新”速度。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现在尚没有教材可用。在这种背景下,要第一时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必须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先“进课堂”再“进教材”。

一、学全学深二十大报告原文原意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二十大报告,学深学透二十大报告。

(一)注重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二十大报告,必须紧扣“一个主题”。二十大报告指出,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1大会主题讲明了未来应该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斗路上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武装(建党精神)、光荣重大的使命任务,是二十大和二十大报告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2]。

整体阅读二十大报告,必须把握四个维度,即历史维度、政治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从历史维度上,要注重把握新时代以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充分认识“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政治维度上,要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理论维度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中,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实践维度上,围绕党在目前的中心任务,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深刻领会“五个必由之路”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特别要重点把握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整体阅读二十大报告,必须抓住十二个具体举措,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能力现代化”“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十二个具体举措是为完成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的,涵盖历史维度、政治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等四个层面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十二个举措,必须回答好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例:二十大报告首先从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接着,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这实质上回答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做”,二十大报告列出了四条具体做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个主题”是二十大报告的灵魂,“四个维度”是二十大报告的骨架,“十二个具体举措”是二十大报告的血肉,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把握住这三者,就从整体上掌握了二十大报告的内容。

(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全面学习把握二十大精神,必须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要求落在实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党的决议为指南,深研党报党刊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如何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提出“五个牢牢把握”和“三个全面”的具体要求,这应该成为学习和贯彻二十大报告的根本遵循。

学习二十大报告,必须结合“一个决议”和“一个决定”进行,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应该成为学习、掌握、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南。此外,还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年10月22日通过)》以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第三个历史决议等相关文本进行。这些报告、决议、章程,有助于从历时性的纵向对比和共时性的横向对比中,立体掌握二十大报告的内容。

学习二十大报告,必须结合《人民日报》社论、《求是》杂志评论员文章等进行。《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求是》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二者均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等重要职责。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求是》围绕二十大和二十大报告发表的社论和杂志评论员文章是全面学习、把握、贯彻二十大报告的权威“参考资料”。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人民日报》社论“团结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二十大报告;而二十大召开前后,《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的相关评论员文章,有助于重点掌握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

上述讲话、决议、社论等,一方面指明了如何学习掌握贯彻二十大精神,另一方面对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进行了深度阐释。学习这些讲话、决议、社论,学习把握贯彻二十大精神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追踪学术前沿

思政课既具有政治性、价值性,又具有学理性、知识性。学全学深二十大精神,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必须追踪学术前沿,从学理性、融通性上加深对二十大报告内容的理解。

虽然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但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比如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在知网中,截至2022年11月7日,篇名中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期刊论文达到12 400篇,报纸文章1 014篇,学位论文659篇,会议论文882篇;其中最近一个月出版的期刊论文有90篇之多。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价值遵循、世界意义;四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思政课教师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立体式”的理解。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党精神”“自我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在未来几年内,这些议题仍将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把握学术前沿,及时消化吸收,并将之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

二、选准选好二十大精神与各门思政课的结合点

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不能囫囵吞枣。思政课教师既应看到自己所承担的具体的某一门思政课的特殊性,又要看到思政课的整体性:选准选好二十大报告与自己所承担的某一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结合点,注重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协同,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思政课(本科高校)目前共计有六门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2022年秋季学期才开设的,且二十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据此,本文将其和其他五门课程分开讨论。

(一)准确把握思政课原有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是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应当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讲授,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3]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要站在思政课全局的高度,思考原有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主要使命;同时,要深刻指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必须与时俱进,“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4]。推动二十大精神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理解把握坚持二者一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但其重点和主体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奋斗、牺牲、创造史,其中自然涉及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推动二十大精神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重点在“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全方位理解新时代十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伟大变革,理解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基础,其核心使命在于要回答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推动二十大精神进“概论”课堂,要讲清楚“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讲清楚为什么、怎么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

“思想道德与法治”(原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秋季学期改为现名)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治观,特别是要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弘扬包括建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二十大精神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重点要放在弘扬建党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三个方面。

“形势与政策”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事件,让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二十大精神进“形势与政策”课,重点应该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成就”“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上文提供的十二项具体举措,特别要关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从普遍性来说,思政课是必修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但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功能定位看,每门思政课又有其特殊性。思政课教师既要看到思政课的全局,又要看到所承担某一门思政课的特殊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进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二)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的新要求

与以上五门思政课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旨在引领大学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主体内容,而二十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的最新体现。要用二十大报告“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整体推进二十大精神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尚没有统一教材,思政课教师现在参考和使用的是教育部邀请国内著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家统一制作的课件,其教材出版尚需时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之所以单独开设,其一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二是因为“概论”课教材内容体量过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一个体系宏大的科学理论,这些并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载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其核心任务是回答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5]的内在机理。推动二十大精神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要结合现有课件,围绕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进行。习近平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1]17。推动二十大精神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重点要讲好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

总之,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内的六门思政课在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每位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精准施策,精准施教。

三、深研“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法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6]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在“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履行“讲好思政课”的岗位职责,增强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效果。

(一)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要“讲准”

所谓“讲准”,就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及其表述都必须和党的领导人讲话、党的文件内容和表述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表述“必须是严格的、标准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甚至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应该与党中央的表述有差别”[7]。

“讲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准确”二字。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师专门提出的“六要”标准中,“政治要强”“自律要严”就蕴涵“讲准”的要求。所谓“政治要强”,就是“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8];所谓“自律要严”,就是“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8],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严于律己。

(二)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要“讲深”

所谓“讲深”,就是要有理论深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力量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8]。例如,近期有学者专门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论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人民立场的执着坚守”、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9]。这就从学理上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和科学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讲深”,要求思政课教师练好过硬“内功”: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素养。“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思政课教师要终身学习、深入学习、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其武装自己的同时武装大学生,更好把这一科学理论武器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二要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深厚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思政课教师要“讲深”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修课”。

(三)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要“讲透”

所谓“讲透”,就是针对某一道理、某一表述、某一论断的讲解,应该是多维度的,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例如,讲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既要从国内来看,也要从国际来看;既可以放在100年党史中来看,也可以放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来看。再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可以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来看,也可以放在中华民族政治思想史中来看,还可以放在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史中来看。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古今中外、跨学科多视域的纵横比较。

“讲透”,要求思政课教师牢记习近平“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8]的科学判断,自我加压,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做“大先生”。

“讲深”,主要是讲清某一观点或理念的深层理论根基,“讲透”主要是强调知识点间的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展开。“深”,一般是某一点或几点上的“深”,突出局部性;“透”,一般是多个点的融合贯通,强调全面性和整体性。在“讲深”的同时“讲透”,就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呈现出来,就能说服人。

(四)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要“讲活”

所谓“讲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所谓实际,就是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国内国际形势,这些是最新的实际、最鲜活的实际,要善于运用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讲思政课。二是教学方法技术手段要多样,从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可以交互运用;从技术手段上,慕课、微课、雨课堂、虚拟仿真课堂、自媒体技术(要用其传递规范性内容)均可以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总之,要多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三是要注重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多用通俗化大众化语言,恰当运用“青年话语”,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渗透力、引领力,让学生喜欢听、听得进、听得懂。

“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遵循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自身的规律。“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8]政治引导要立足于透彻的学理分析、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以及鲜活的方式方法,不能将政治引导等同为简单的政治宣传;反之,不能以学理性弱化政治性,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方式方法丧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目标。

“讲准”是前提,体现思政课的政治性;“讲深”“讲透”侧重教学内容,体现思政课的学理性、知识性;“讲活”强调教学形式,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只有把“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统一起来,才能“讲好”思政课,增强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实效。

四、结 语

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的成效,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是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前提;选准选好二十大报告与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是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深研“讲好思政课”的原则方法,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提质增效”的依托。思政课教师,应在“学”上下真功,在“选”上细谋划,在“讲”上精操作,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实效。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二十大马克思主义
二十大颂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喜迎党的二十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