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式新媒体的叙事“视点”创新

2022-02-11赵畅宇

传媒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视点受众

文_赵畅宇

借助数字技术和智媒发展,交互性特征为新媒体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及理念。本文以2021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媒体奖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迟到了38年的“遇见”》为例,剖析交互式新媒体在叙事“视点”上如何实现创新,并且展望交互式新媒体未来的发展空间。

突破思维局限,叙事“视点”得以全新构建

2021年6月30日,《明珠新闻》团队制作的交互式新媒体作品《迟到了38年的“遇见”》,在“明珠电视”微信公众号和“明珠电视”官方微博首发。作品讲述的是一对从未在媒体公开过的中共地下党恋人的故事。浙东金萧支队成员毛仲倩和张秀文,相识于抗战烽火,两人书信往来,一直用暗语。1945年,毛仲倩在中埠战役中牺牲。张秀文辗转寻找未婚夫毛仲倩的遗骨38年。两人在隐蔽战线上的故事,都被张秀文写进了回忆录《我的未婚夫》。

早在前期策划阶段,团队就确定了要用新媒体的形式来表现抗战题材。在寻找选题,搜集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在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金萧分会的一本读物上,张秀文女儿写的《烈士墓后的感人故事——纪念毛仲倩同志诞辰100周年》一文让我眼前一亮。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从张秀文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她留下了一本回忆录手稿《我的未婚夫》。2021年3月至4月,新闻采访团队反复研读回忆录手稿,多次实地采访深挖,并且结合张秀文后人以及老村民口述历史,还原了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两代人的传承和坚定的信仰,打动人心。

然而,仅凭着两人各自的一张年轻时候的单人照、一本手稿和一堆采访素材,如何把这段历史活化?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我们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在一次次推翻重来的打磨中,终于构建出了全新的叙事表达,即通过改变叙事“视点”,运用交互新媒体技术,重造叙事逻辑。

所谓“视点”,就是叙述角度。设计者需要寻找故事切入点,受众才会默认作品叙事结构以及逻辑的合理性。而借助交互式新媒体,作品叙事“视点”的构建角度有了更多可能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运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客观叙事,属于全知性视点。对于受众而言,“灌输式”的单向传播容易产生排斥情绪。随着传播语态逐渐改变,新媒体短视频Vlog等形式受到追捧,采用第一人称“个人化”的叙事,属于内聚焦视点,受众容易将情感倾注到传播者身上,使得传播更具亲和力。在交互式新媒体中,受众成为构成交互式新媒体作品的要素。

采访团队彻底摒弃了既往纪录片式旁观者的叙述模式,以第二人称的叙事视点,将隐蔽战线的斗争,呈现在H5交互式新媒体作品中。

受众扫描二维码,进入H5页面,时间回到1936年。页面提示,受众进入毛仲倩的角色,领到了一张1936年进入上海一家纱厂的工作证。在手绘动画、文本台词、场景音效的互动中,页面会跳出提示“工友被外籍工头欺负,你会上前帮忙吗?”“皖南事变爆发,组织派你前往兰溪开展地下工作,请你选择一个身份”“一次执行任务时张秀文被捕,你该怎么办?”“秘密书信中,你用什么方式报平安”。推进剧情的每个决策点,都有两个分支选项。只有选择正确了才会进入下一幕剧情,直到最后完整地观看视频。

在“你就是毛仲倩”的叙事视点引入之下,受众们可以体验到作品中的人物情绪、思考逻辑、自身情感等多种元素,增加悬疑和神秘感,受众完成了两个层面的体验。第一,沉浸的感知,其根源在于受众幻觉的投射。受众用“选择”式的代入感体验角色时,激发了要为角色闯关的本能,形成了“幻觉的现实”。第二,意志的投射。受众与作品的“交互”,同样也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意志投射作用。未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介所形成的是一个“仿真的人类感知框架环境”[1]。通过幻觉的投射和意志的投射,受众和作品的黏合度进一步增加。交互性的特征,使得受众自发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接受。

召唤结构,扩张叙事“视点”“时空”

叙事“视点”的创新变革,能够吸引受众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对作品内容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延展交互式新媒体作品的时空。在《迟到了38年的“遇见”》中,还特地提取了张秀文的手稿《我的未婚夫》中的文字叙述内容,将两人书信往来的一段故事,设计成了让受众来破译的环节。毛仲倩写给张秀文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找到了,大哥身体很好,最近做鸡蛋火腿很赚钱。

受众在进入到这一场景的时候,可以猜测其中的含义,也可以直接点击屏幕看到答案。“母亲”暗指组织,“大哥”暗指同志们,“鸡蛋火腿”暗指枪支子弹。受众手动点击书信、破译文字密码,这一过程比看谍战题材电视剧或者电影,更直击人心,也更激发了受众脑海中对于“地下党”神秘感的想象,并且和自己曾经看过的谍战剧情片段产生了重叠,更能体会到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交互式新媒体作品的叙事,摆脱了静止孤立、过去完成时态的文本,将观众置身于主体性、能动性的自主构建中。受众参与的过程,是运动的、立体的、现在进行时态的。受众在接受作品的叙事逻辑后,可以对人物角色进行再创造。

媒体融合时代,生产变革带来更多可能

交互式新媒体作品在叙事“视点”的创新,让作品中的故事主角得以借助受众的幻觉投射、意志投射而“复活”。人物个体的体验,成为时代的变化与更迭的鲜活素材。通过时代构建人物,也通过人物窥见时代。

202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中,同步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创新性地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2]。纵观近年来省级乃至国家级获奖的创意互动类新媒体作品,有越来越多的重大题材都在叙事“视点”上突破创新,包括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党百年等主旋律题材。

媒体融合时代,这些交互类新媒体作品的生产,对新闻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本新闻生产流程的人员配置,已经满足不了未来媒体变革的需要。从《明珠新闻》近两年的融媒体创新实践来看,团队在一边学习一边主动尝试突破固有舒适区,提升新媒体技术能力和人员整合能力。在获奖作品《迟到了38年的“遇见”》中,去现场采访的记者,要转变成“交互剧本设计者”的角色,需要具备视觉产品设计思维,思考整个作品的逻辑框架,思考作品中可以分成哪些情节点来呈现、交互。有了清晰的制作思路之后,才可以进行具体制作。原本做新闻包装的后期人员,需要钻研H5等交互设计的新媒体制作,将内容进行可视化的创意表达。还有页面中的手绘、动画等内容,需要有专业美术功底的人员配合完成。

猜你喜欢

视点受众
专家视点
专家视点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环境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