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体育赛事特刊如何体现“特质”

2022-02-11马真正

传媒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苏炳添特刊新闻奖

文_马真正

在2021年浙江新闻奖版面评选中,温州日报东京奥运特刊第11期《我的添》获版面评选一等奖。而在上一个奥运周期的2016年,温州日报里约奥运特刊第19期《非凡之约》获浙江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每逢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温州日报体育类特刊都会主动“亮剑”,凭借独特的创意策划、独有的版面风格,作品接连获评浙江新闻奖。特刊秉承“特别的版给特别的你”的理念,着力策划先行,强调创意为王,力求收获特效——在重大赛事的这个特殊时间段,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报体验。

版面所需的“特质”:策划先行+创意为王

版面往往是编辑意图的体现,编辑能赋予一个版面灵魂。特别是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特刊而言,报道相同主题,地方媒体没有优势,因为版数有限、财力有限,稿件图片大部分只能来源于新华社通稿或网络。因而,如何做出个性是关键,即要有所谓的版面“特质”。

重大主题报道离不开策划先行,大型体育赛事特刊亦是如此。往往在开赛之前,就需确定主攻方向,即特刊思路,而具体到特刊每一期的版面,编辑的创意显得尤为关键,这是特刊想要出彩的必要条件。

每逢大赛,温州日报文体部都会提前布局,谋划特刊方案。从特刊命名、栏目设置、色彩运用、稿件采写等方面做全方位预案。

就特刊命名而言,温州日报世界杯特刊系列有2006年《柏林密码》、2010年《艳南非》、2014年《逐球巴西》、2018年《21世记》;奥运会特刊系列有2008年《好运北京》、2012年《穿越伦敦》、2016年《这里约》、2021年《冠东京》……可以说特刊命名既有共性(直指主题),又有特性(结合地域特色)。如果翻开历届特刊,四年一次,如约而至,如美剧中的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既有独立性又有延续性。

在特刊整体风格设计上,美编也是提前介入,与编辑团队共同商讨如何让特刊更有个性。《好运北京》以大红为主打色来体现喜庆,《穿越伦敦》以蓝红色为基础,《这里约》是代表巴西的黄绿,《冠东京》则以红白为主色调。在报头、栏目、底色运用上尽量做到一以贯之,体现特刊主色调。

以温州日报2021年《冠东京》奥运特刊为例,最大的亮点就是每天中心板块的创意组合,充分展示了编辑团队多年报道体育赛事的积累、才情以及新闻创新的意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中心组合,几乎期期都很精彩:

第3期,中国代表团当天日进三金,编辑用了“一枪定首金”“一举定乾坤”“一剑定胜负”3个组合型标题,巧妙地把3枚金牌有机结合。一枪、一举、一剑是项目特色,首金、乾坤、胜负则是该场比赛的关键词,“定”字作为3个标题的通用字,体现这3枚金牌的共同点都是瞬间决定成败。

第12期,中国代表团日进五金,是获得金牌最多的一天。大标题“五金耀五环”巧妙套用了奥运五环理念,版面设计充分彰显五环元素,标题“三姿破纪录 射击英雄传”“双骑并绝尘 急速火凤凰”“十年磨一剑 加冕吊环王”“无敌多寂寞 女举世无双”,对仗又押韵,充分体现了编辑的功力,整体上版面视觉中心突出,立意巧妙,五环色彩的运用契合主题。

版面带来的“胜利”:特立独行+速度激情

《冠东京》8月2日第11期,该期版面获得2021年浙江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并报送参评中国新闻奖。这是温州日报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推出的系列特刊中一个“特立独行”的通版版面。当天,苏炳添刷新亚洲纪录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成为最大的新闻卖点。决赛时间为当晚9点,报纸清样截止时间为次日0:30,编辑在争分夺秒的情况下,依然精心策划,让整个版面“处处有想法”。

主标题《我的添》虽只有短短3个字,既具凝练性,又抓眼球,其谐音“我的天”是对苏炳添惊人速度的一种赞叹和惊呼,同时也有“我们的苏炳添”之意,是一种自豪感的体现。3张照片分别选择了出发前、冲刺中和胜利后,定格3个经典瞬间,特别是庆祝场景的长图,贯穿整个版面,视觉效果好。稿件上,以特写+评论+数据的形式呈现,内容丰富、整体感强。

当天巩立姣为中国队夺得分量很重的铅球金牌,《一掷“牵”金》的标题一语双关。同时,编辑还独具匠心地为苏炳添和巩立姣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牵上了线,使二者巧妙结合,构思精妙。

除版面视觉中心之外,以《东京攻略》《漫游奥运》《今日看点》《奖牌榜》等栏目作为有益补充,丰富了版面语言,呈现了奥运全景。

版式设计上,美编颜色运用非常协调,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横图竖图巧妙编排,轻重处理到位,体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格。

整体上,该版面无论是文字、标题、版式、色彩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短短3个多小时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通版,难度其实非常大。但编辑和美编争分夺秒力求精品,让苏炳添的“速度与激情”在版面上得以呈现,既有重点、也有细节,既有冲击力、也有厚重感,既有版面语言,也有审美情趣,是一个经得起细品的好版面。

该版面见报后,获得好评无数,业内人士评价:这是掌上阅读时代纸媒的“胜利”。掌上阅读是需要靠手指慢慢滑动带来“循序渐进的阅读感”,而这样的报纸通版则是“一眼就能被深深吸引”,继而产生兴趣细品。不少读者认为,这是一个在阅读快餐时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看难忘的精品。

版面引发的“争议”:独具匠心还是策划过度?

《冠东京》第5期,这是日报东京奥运特刊中备受争议的一期,因其中心主题用了“失望”一词。当天中国代表团手握6个冲金点,却屡屡与金牌失之交臂,颗粒无收。编辑用了“失望的一天”作主标题,6枚金牌之失分别以失意、失策、失落、失手、失误、失准来概括。第二天该版面见报后,引起较大争议。有读者和媒体同行认为,失望一词使用不当,不该抹黑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与努力;也有读者和媒体认为,失败本身就是体育比赛的一部分,如果连失望这样的字眼都不能提,是否有过于强调“形式上的正能量”之嫌。对此,编辑团队的解释是:当天中国运动员表现不佳,失望的情绪在所难免。

实际上,这期特刊所引起的争议,恰恰是这届奥运会大众对“失利”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缩影。诸如王璐瑶失手后,微博发言引来众多网友怒怼,此后人民日报力挺,舆论风向标转变。“如何正确看待胜负观”成为东京奥运会热门话题。

有人认为,在日常报道中,纸媒现在之所以越来越中规中矩、乏善可陈,恰恰是因为人云亦云,没有倾向性也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有人认为,新闻还是不宜太过有倾向性,特别是标题应该报道事实,让读者自己评论,这是最好的策略。从这个角度看,该期特刊引发的争议同样具有积极效应。到底是“编辑独具匠心”还是“策划意识过度”,或者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找到最适合的点,是需要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去深度思考总结的。

猜你喜欢

苏炳添特刊新闻奖
超越伤病和年龄的“飞人”
——苏炳添
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进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苏炳添:泥巴地里跑出的飞人
苏炳添:百米飞人 亚洲荣耀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