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 背景下旅游文化与国家形象传播
——基于青藏地区的田野考察

2022-02-11羊进拉毛张海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藏一带一路资源

羊进拉毛,张海云

(1.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2.青海民族大学 科研处,青海 西宁810007)

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该区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青藏地区以西藏和青海为主体,重点打造生态型旅游,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宣传了国家形象,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本文基于青藏地区旅游文化的传播现状,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及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途径。

一、青藏地区生态旅游的资源禀赋

青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除了具有国家级地貌、森林、湿地等公园外,还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国际河流,被誉为我国的 “生态安全屏障” 。

(一)生态区位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冬冷夏凉,降水少,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湖泊星罗棋布,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均发源于此。该地区不仅有藏羚羊、黑颈鹤、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

在主体功能区开发过程中,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为禁止性开发区域或限制性开发区域,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建设。以 “地球第三极” “亚洲水塔” 之称闻名于世的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位上的战略优势和气候的多样性使其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数据库。因此,在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就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旅游资源文化类型

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前者主要包括历史遗址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民俗资源等(见表1),后者主要包括高山生态资源、湖泊生态资源、森林生态资源、湿地生态资源、地貌资源等(见表2)。

表1:青藏地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范例表

表2:青藏地区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范例表

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中,历史遗址资源侧重于教育性,可帮助人们重温历史故事,提高文化素养;宗教文化资源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资源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面貌;红色资源是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红色旅游可以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长征文化资源可以让人们感受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地区的成果。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1](18)青藏地区属于我国的第一自然阶梯,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变特征,这里的高山、湿地、森林、湖泊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彰显我国青藏地区独特的旅游文化。

二、地域旅游形象与国家形象的融通

地域旅游形象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将国家形象内嵌于地域旅游形象中,既可以展示地域特色,又能体现国家形象,这是新时代旅游文化构建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的内容。

(一)地域旅游形象中的国家形象

“在旅游视域中,国家形象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而引发的民众看法、印象和评价,并被国际社会认知、接纳的程度和状况。”[2]青藏地区的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整个青藏高原的整体认知和印象,这种认知和印象主要包括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形成的间接感知,以及游客在当地通过亲身体验而形成的直接感知。青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富集,有独特的民俗节庆、高山生态景观、森林生态景观、湿地生态景观等,可以通过别具风格的旅游形象加以传播,例如以各地的民俗节庆重点打造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文化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等旅游精品,助推地域旅游形象传播,从而促进国家形象的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3]开发青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助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加强民族团结,提升国家形象。正面积极的旅游形象会对潜在旅游群体产生吸引,游客也往往会以更尊重、更理解、更认同的态度对待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而负面消极的旅游形象会对当地甚至国家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突出地方特色、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地域旅游形象有利于吸引旅游群体,提升游客回头率,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下面,结合几个典型景点,对地域旅游中国家形象的体现展开具体分析。

1.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以保家卫国、团结拼搏的精神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广场的主题雕塑名为 “聚” 。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和王洛宾的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不仅展示了该地区的美丽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高度浓缩。

2.硕督宗遗址:汉藏交融一家亲。关于 “硕督” 这个地名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说法。1912年,英国侵略者策划西藏叛乱,尹昌衡率军西征,驻扎在离洛隆县仅半小时车程的险岔口( “硕督” 的藏语意)。在驻扎期间,尹昌衡严令部队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不扰民,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尹昌衡,字硕权,四川都督府都督,于是后人将此地命名为 “硕督” 。历史上,硕督宗遗址是进出拉萨的必经之地,这里商贾云集,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之一。如今的硕督狮子舞正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美丽结晶,它是由清朝驻藏大臣带到此地的汉族狮子舞与当地民族舞蹈结合而成的特色民俗活动。硕督宗遗址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旅游形象中体现国家形象的人文旅游资源地,它反映了汉藏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3.班玛红军沟: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红军沟,原名木达沟,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红军驻扎红军沟期间,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尊重藏族风俗习惯,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人们捐粮食、捐牛羊,大力支持红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沟结合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打造了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人们在领略红色景观的同时,可以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了解红色历史,感受历史脉搏。

4.太昭古城:与唐蕃古道连为一体。太昭古城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随着唐朝和吐蕃联姻,西藏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元朝时太昭建立驿站,清朝在此设立太昭宗。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四条进藏路线中,除了西道,其余三条路都要经过太昭,清末时,这里成为西藏的商业重镇。走进太昭古城,可以听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动人故事,真实感受民族交融共进的伟大历史进程。

(二)国家形象中的地域旅游形象

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鲜明的国家形象和丰富的地域形象并存。比如,唐蕃古道是见证汉藏民族友谊的黄金桥,是反映青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旅游景点。

1.历史遗址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雍布拉康、青瓦达孜宫位于拉萨市附近,是吐蕃王朝时期兴建的西藏传统宫殿式建筑精品,同时也是我国最完整的集城堡和寺院为一体的遗址类宫殿建筑群之一,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地区的历史遗址与宗教文化往往交织在一起。拉萨是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而雍布拉康处于核心位置,它不仅是青藏地区典型的宗教文化资源,也是历史遗址资源,它见证着西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随着西藏地区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雍布拉康成为游客的必选之地,这为有效发掘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因此,合理开发和保护西藏地区传统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西藏历史遗址,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以宗教文化资源实现民族团结。大昭寺、小昭寺和文成公主庙是我国重要的宗教文化建筑,大昭寺和小昭寺融合了唐朝、吐蕃、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现存吐蕃时期最辉煌的建筑,寺内供有松赞干布像和文成公主像,许多活佛的 “金瓶掣签” 仪式都在大昭寺内举行。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往,体现了唐朝对青藏地区的支持及帮助,推动了吐蕃经济、医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文成公主庙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大昭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厚重的宗教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这里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热点,展示了地方旅游形象,彰显了国家形象。

3.以湖泊资源体现文化共享。青海湖是自然景观和文化名胜,它集历史、民族、生态等多重珍贵资源于一体[4]。作为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青海湖以 “雪域圣湖·天路牧歌” 为旅游主题形象闻名于世,见证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和昆仑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众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青海湖形成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汉族、藏族、蒙古族、羌族等多个民族对青海湖的称谓和传说中,可以领略到青海湖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多个民族都有关于青海湖的传奇故事,除了主人公的名字有所不同,内容都大同小异,这反映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和谐共居格局,以及各民族 “相互离不开” 的文化交融状况。

4.公园资源体现国家总体战略意图。青藏地区有可可西里国家公园、巴松湖国家森林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丰富的公园资源,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典型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修复草场、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这里拥有世界高海拔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共同发源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具有全球意义。依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未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让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保护区。

三、青藏地区旅游形象传播现状

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 “5W模式” ,即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el),对谁(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5](10)。在旅游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这五个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将到青藏地区旅游。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游客带来舒适和便利的旅游体验,提升地域旅游形象。

(一)传播主体

旅游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居民、企业、游客,旅游实践中的文化传播正是通过这四个主体实现的。

1.政府。在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承担着旅游信息采集者和发布者的角色,占有积极和主动的地位。政府作为传播主体,在设计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高度重视自己在地域旅游产业中的引领者地位,同时要促进与居民、游客、企业的共生关系。要加强政府政务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与其他主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扶持和激励地方院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充分发挥居民的能动作用,让居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体验式的旅游文化服务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应依托当地文化,设计、施行一些更具时代理念的旅游体验项目,强化特色性、参与性和挑战性。

2.居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如若居民对旅游服务行业认识有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就会制约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影响经济效益。为了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在青藏地区旅游开发进程中,应当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机制,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成立多种形式的社区组织,让当地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业的开发、规划和决策等实质性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论证、研究、协商,确保当地居民拥有参与权和发言权,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3.企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不能只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味地迎合游客,导致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逐渐商业化,不仅出现了文化涵化现象,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生态旅游z开发过程中,要在改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建设。企业应当以共赢的意识和观念,在提升与当地政府、居民、游客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同时,创新居民参与股份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资源持有者入股的方式真正参与旅游经营,这样既有利于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实践,也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资源持有者的就业问题。

4.游客。旅游活动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游客既是文化传播者,也是文化接受者,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传播、发展及融合的过程,旅游活动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传播群体,会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风俗习惯、民俗节庆等各方面形成的印象和评价,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其他人,从而产生一定的口碑效应,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旅游行动参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建设。

(二)传播途径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群的迁移和流动以及新媒介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途径,旅游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沟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旅游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有一部联网的手机,就可以接收全国各地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以把自己的旅游见闻第一时间分享给他人,这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对旅游发展思路的重构提出了挑战。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1.主体传播。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青藏地区各大旅游景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相关网站,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旅游攻略、交通及酒店等内容,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吸引游客、方便游客。政府、企业及当地居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旅游宣传:第一,通过传统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电台等,让潜在游客群体了解青藏地区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第二,通过举办庆典、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等活动,提高青藏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通过面对面宣传或旅行社宣传旅游景区的特点和概况,激发潜在游客前往青藏地区的旅游愿望;第四,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使人们获得声像并茂的旅游信息,吸引游客赴青藏地区实地体验。

2.自媒体传播。对于游客来说,在旅游目的地与游客接待者、旅游产品促销者、当地居民和其他游客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就是最真实的对当地旅游形象的感受。游客接待者和当地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和诠释着其所在地区甚至国家的形象。游客通过自媒体可以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旅游见闻和感受,这一传播途径已成为当下最流行、最便捷的途径。在旅游中形成的关于地区或国家形象的印象通过自媒体进一步传播,便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游客的直观感受和评价往往会被进一步放大,进而成为普遍感受和印象。

3.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和收藏文物,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座博物馆就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多料数据库。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游客选择通过参观博物馆来深入、全面、快速地了解旅游目的地。随着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博物馆不仅传播着关于宇宙的知识,还可以用历史文物展示、高科技手段展演等方式将游客带入地域历史文化模拟场景中,让人们在直观的视听环境中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这方面,青藏地区的博物馆虽然种类多,但宣传力度不足,如何提升游客对青藏地区博物馆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功能,是目前青藏地区文化旅游需要突破的一个方向。

主任只叫了迟恒,不像平常去饭庄呼啦啦一大帮子。他给迟恒叫了瓶2两装的“炸弹二锅头”,自己二瓶,迟恒说下午有个采访,主任说喝吧,不行了改明天去一样。迟恒看出,主任高兴。

(三)传播效果

优质的文化传播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促进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流。若要实现旅游信息传播的逐渐优化,需要通过评估传播效果来改进和优化旅游信息,解决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1.问卷调查。为评估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课题组对青藏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涉及旅游形象、传播途径以及旅游认知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90.18%的人认为布达拉宫能够反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这也体现了人们对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强烈认同;78.53%的人认为青海湖能够反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15.34%的人认为昌都烈士陵园、班玛红军沟等红色旅游景区能够反映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在旅游形象的传播途径中,网络或电视节目占68.33%,熟人介绍占52.72%。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在青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合理利用了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但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和推介存在不足。

2.多措并举。西藏、青海两省区文旅厅为提升旅游形象,申报了 “青海省旅游融入‘一带一路’研究” 项目,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实施机制,弥补青藏地区旅游发展的短板,增强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竞争力,这对青藏地区融入 “一带一路” 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开发冬春季旅游消费空间,2020年冬,青海省文旅厅举办了 “大美青海 生态高地 旅游净地” 主题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产品推介大会,重点推出了10类334项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青海冬春之美,把美丽壮观的山水文化和 “一带一路” 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传播了青海冬春文化旅游之魅力。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青海省多个景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在评估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开发潜力、融入 “一带一路” 适应性时,青海省坚持经济性、可靠性、综合性,对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进行全面分析,旅游管理水平和旅游品质都得到了提升。

2021年上半年,西藏地区各级旅游部门遵循 “限量、预约、错峰” 的要求,有序开放景区,重点打造了 “藏东乡愁之桃村寻踪” 等乡村旅游路线,上半年接待游客达833万余人次,在全国旅游市场复苏率中排名第一[6]。西藏率先推出了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药浴、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特色业态。青藏地区各级旅游部门通过开展旅游直播,持续创新旅游线上线下传播方式,推出牦牛肉、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青藏地区旅游开发的提升路径

近年来,青藏地区的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重视硬件设施,忽视软件设施,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旅游资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的保护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第三,一些企业和当地居民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还改变了一些民俗节庆的原始风貌。第四,旅游项目偏少且缺少创意,对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较低,例如,牛肉干、羊绒披肩、梳子等同质产品到处可见,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第五,当地人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加上传统工艺收入微薄,很多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转行,导致特色旅游文化市场进一步萎缩。第六,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旅游期间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针对青藏地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在青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要把国家形象内嵌于地域旅游形象中,地域旅游产品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展示国家形象,通过地域旅游形象的构建,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

第二,在青藏地区生态旅游、全域旅游开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加大对软件设施的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生态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旅游景区指示牌的双语误差较大、景区商店门牌和指示牌上的错别字随处可见等现象应该及时纠正。

第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倡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在一些历史遗址类景区,为了建造旅馆或停车场而随意破坏历史建筑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四,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要保持民俗节庆的原始风貌,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更不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破坏当地风俗习惯,削弱地方文化的个性。例如,有些地方有在特定节日跳 “羌姆” 的习俗, “羌姆” 是宗教舞蹈,过分民俗化或过分强调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会破坏其原有风貌。

第五,地方特色文创产品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应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比如青绣、乳制品、藏雪茶、手工纯绒饰品等产品应当精益求精,可以组织游客参与具体的手工制作过程,让游客在劳动实践中找到乐趣并深入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第六,尊重地方人才、鼓励村民参与旅游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调查发现,部分青绣制作人员由于工资低等原因,放弃了青绣制作,导致这一古老的手工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避免他们迫于生计而转行,防止地方人才流失。

五、结 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提出了 “四个扎扎实实” 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其中就包括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这一重要内容[6]。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生态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主基调,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景区服务设施功能,探索 “生态+文化” 的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青藏地区旅游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文化传播进程中,既要挖掘适合旅游业发展的地域特色文化,也要客观分析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采取适宜的对策,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带一路” 倡议为青藏地区旅游文化 “走出去” 提供了新的契机,依托互联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在地域旅游文化的传播中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自信中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青藏一带一路资源
“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全国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
“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全国散文诗大赛评委名单
青藏星夜
我给资源分分类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