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2022-02-11赵中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粒子景观

赵中建,张 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0016)

近年来,景观设计中对文化价值的保护、发掘、开发与利用成为核心内容之一。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固化为:文化符号挖掘>符号语言创新>创新性符号应用。它容易造成景观过度符号化的不利结果:符号化的文化景观空间未必能再现源文化的内涵,缺失历史文脉价值;复杂而无序的文化元素创新应用,未必能构建文化的有效传承;机械化的文化复古风尚,未必能适应现代人的文化审美需求,使其缺失赖以再生的环境;文化符号的过度应用,存在流于文化景观建设的形式主义风险。

地里学家卡尔·索尔(C.O.Sauer)认为,文化景观概念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文化标准对自然与生物施加影响,把其变成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1-3]。在文化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研究的起点一直以描述或记录文化要素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分布为主要内容,用来描述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的过程和形态——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产物。20 世纪80 年代,人文地理学研究重心转向人文要素——人类社会与文化、经济、政治的结构综合分析,文化景观成为研究特定地理空间中由文化、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所构成的综合系统[4]。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景观表现为它与它赖以存在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与地理空间、景观环境与文化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物质性景观,存在于由长、宽、高形成的地理空间(S)与时间(T)所形成的4D 空间中的客观存在。

1 文化景观粒子概念

1.1 文化景观的本质

文化景观内容的讨论几乎与文化讨论相伴而生,“文化景观”是随着“景观”概念产生,并被引入地理学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19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将“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学的目的是用来描述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过程,因为,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主要靠游历和观察,人的能力所及区域也是人的文化区域,将文化研究引入地理学仅仅是研究范畴与对象的扩容[5]。不论是F·拉采尔(F.Ratzel)在其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将种族、宗教和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强调,并认为这些文化要素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约束;还是J·温默(J.Wimmer)在其著作《历史文化景观》中,强调了景观内涵的文化与自然的整体性,侧重整体性基础上的景观全貌描述[6]。不论是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所认为的景观可以分为原始景观和文化景观,前者用来描述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发生重大变化的景观,后者则指经过人类改造后的景观;还是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继承并发展德国地理学家的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将文化景观阐释为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2]。

1992 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16 届会议,提出的文化景观的概念侧重其历史属性,称其为人类设计和建造的景观,人类进步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与文化或宗教有联系的景观形态。此外,文化景观基金会对文化景观概念的定义也突出了与历史性关联的这一特征,强调是对历史性活动、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文化或自然构成的特定区域,既可以是个人或群体作用于土地的印迹,也可以是个人或群体创造的思想理念的物化结果。

由此可见,人的文化活动影响、干扰与重塑了自然环境,促使自然环境向半自然和人工环境转变,文化景观的实质仍旧是物质性景观,即人通过劳动赋予自然人类的印迹,使大自然“人化”为自己的作品——改造后的自然呈现出一种具有新形象、新结构和功能的新形态,使纯自然客体转化为主体化的客体,成为文化世界的组成部分[7]。文化特定的空间分布、结构、肌理与演变过程最终会以集合的形式构成一种特定的形态,反映了文化形成、发展、演替、消解与蜕变过程,是文化景观“物化”形成的特定物质性景观。换句话说,人类活动的印迹“物化”成为客观存在的那一刻开始,便预示着将沉淀为文化景观。

1.2 文化景观粒子设定

1.2.1 逻辑 文化景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中它的含义有所差异,使这个概念的边界呈现出模糊性和开放性。景观设计中,文化景观指综合运用景观要素,对承载着特定文化含义或符号价值的景观空间进行的合目的性的创造活动。或者是基于文脉主义设计原则,对景观空间进行的文化赋能性的创造活动。包括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挖掘与重塑、文化历史的景观化再现与重建、景观空间的文化与精神表达等。设计遵循的基本逻辑是文化信息>文化信息集合(文化空间)>文化要素的景观物质化转换(景观物化)>景观物质空间构建>景观空间的文化性呈现。其关键在于文化信息如何转换为可识别的特定“符号”,这些符号如何转化为物质性的景观要素,这一逻辑隐含如下3 个基本问题:文化空间能否完全转化为景观空间;特定景观空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否等于源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向景观空间转换的过程是否会发生意义或信息丢失;实际上,这已经是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的基本命题,即文化景观总是承载着人的特定文化信息,并且这种文化信息总是在人与实体景观之间相互转换,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的错配、丢失或放大。

文脉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实物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文化发展所形成的脉络,这种字面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从业者中并不少见。实际上,它的本义来源于语言学中的context(文脉)的定义:用来描述语言内在的特定联系,强调孤立地、独立地看一个词汇或语句的含义局限或不确定,而基于段落或篇章才能表达准确含义。将“语言决定于环境”的思想应用到建筑学上来,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认为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本质是建筑与其存在环境之间有机联系的尊重与推崇:一方面强调建筑个体作为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群体之间视觉、心理、环境上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则强调它们还要反映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应该体现特定时间上的连续性[8]。文脉主义思想同样适应于文化景观,强调文化景观与景观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特别是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统一。

1.2.2 目的 虽然文脉主义思想与设计原则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快速发展,文化景观建设成为景观学的显性问题。但是就设计实操而言,思路普遍固化为:“文化符号挖掘>符号语言创新>创新性符号的景观表达”,造成文化景观设计中的过度符号化危机:符号提取过于随机,符号创新与环境割裂,景观空间中符号表达过多、过乱等。其原因在于将文化景观与文化符号应用与开发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景观中的文脉逻辑与属性。显然基于这一思维完成的景观项目存在文脉价值缺失、文化传承失效与文化景观生命力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明确如下几点:一是在文化景观设计和建设中,文化资源与信息并不是都有利用价值;二是有价值的文化符号总是寄生在特定的环境之下,符号语言创新的灵魂在于重塑其生存环境;三是对文化景观的定量分析描述会比定性描述更能表达其客观形态;四是文化景观强调历史属性的描述,不仅强调历史的发展脉络,还预示着发展趋势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基于时间T的生命体,是一个生长系统。

因此,将文化景观置于地理空间S和历史空间T所构成的4D 空间体系中,建立一个基于空间尺度的定量分析框架,有利于整体把握设计项目中的文化景观种类、数量、形态与价值。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承载文化信息的典型性和利用价值最大化的景观开发与利用原则出发,建立一个代表某文化景观的特定文化景观单元模型与框架,有利于设计过程中对冗余景观要素的判断与剔除,保证景观项目获得良好的文脉性、典型性、科学性和持续性。

1.2.3 4D 空间 与自然景观有所不同,文化景观更加强调其历史属性,也就是某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形态,是其“物化”后的形式,体现着不同历史时刻T的文化状态,是物质性景观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作用下赋予文化属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或文明转化为特定物质性景观的过程。文化景观的这种物质空间属性与时间空间属性决定着对文化景观的认识与判断需要基于图1 中的空间体系。

图1 文化景观4D 空间结构示意

由于时间不可逆,是一个从过去、现在,指向未来的单一向度。现在时刻T0是文化景观设计的原点:基于这个原点进行的历史性文化的景观化再现与重建,目的在于对历史的尊重、对逝去的追忆与缅怀;而基于这个原点开展的文化塑造与创新,其目的则是对未来某一时刻文化或文明良好发展的预期或愿景。基于原点所开展的文化景观设计则是着眼于对现在人们景观需求的适配性满足,并通过景观空间与人类的文化活动相互关系,将物质性景观赋予人类文化信息,进而沉淀为历史文化。时间T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对某文化是否具有景观开发和利用价值的估算方法,既将时刻Tn看作该文化的切片,T0—Tn—Tn+1时刻的文化发展现状的切片集合构成文化流体。通过对不同时刻Tn时的文化的定量统计,进而可以获得该文化基于时间轴线形成的体积。也可以通过比对Tn和Tn+1时刻的文化现状确定文化景观利用与开发的对象范围。其估算的指标包括同一物理空间上的文化发展速度和某时间段内文化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扩散速度。

钻井精准化工程旨在为油田服务、为油井负责,强调高质量、高标准。为实现精准化工程,必须针对施工的区域特点、施工的队伍状况,逐步加强技术管理,完善区域钻井模式,细化单井技术方案。

空间是由长、宽、高来描述的,设定长度方向与纬度线相同,用X表示;设计宽度方向与经线相同,用Y表示;设定高度方向与海拔相同,用H表示。那么,文化景观的物理空间就很容易置换为地理空间。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反映在特定地理空间中人类活动的痕迹。文化景观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肌理,本质上反映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对文化景观粒子在地理空间上空间与肌理分析,能判定和预测文化景观持续发展的概率与方向,在指标上容易操作的估算方法就是统一单位面积内某种文化景观要素的数量,计算其密度。通过变换单位面积的地理方位获得不同方向上的密度数据,观察不同地理方位上密度的增加或减少规律,判断或预测文化景观持续发展的概率。至于H向度上指标是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人造建筑与景观的标高变化,这个指标估算的价值在于判断特定地理空间上文化景观在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层次,也能反映一定的文化景观积淀的状态。

将文化景观的研究对象纳入上述4D 的空间体系内,通过对文化景观要素或者文化性景观要素的数量统计,分析其文化属性强度、发展速度、扩展速度、单位地理空间内文化要素密度、文化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等量化指标,判断文化景观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会纠正或验证定性分析结论,使文化景观利用与开发更趋科学与准确。

1.2.4 景观粒子判定 设计实践中,对设计项目的文化景观现状分析,会获得许多文化景观要素,它们可能分散且没有内在联系,可能具有清晰的脉络但数量有限,可能数量众多但彼此杂乱不堪,有的可能仅仅是失去寄生环境的残存符号,有的充满生命力却未必构成易识别的符号体系等。这说明已存在的文化景观要素未必就具有利用和开发的价值。

文化景观的生命与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传承性与共享性决定文化景观是可传承与可共享的;文化空间可转换为符号空间,进而借助实体媒介转换为实体空间,决定文化景观可以被识别,进而认识文化。文化的产生、发展、蜕变、扩散、消亡的过程映射到物质性景观空间,赋予文化景观的发展性。因此,依据情景描述的方法,文化景观粒子判定条件可设定为:承载不同文化信息或符号价值的景观要素构成的一个相对整体的文化景观单元。当这个单元具备文化影响力,可被复制或借鉴,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结构的稳定性,且具有随外界干扰而不断自适应的条件成立,那么,这个景观单元就是文化景观粒子[9]。提出文化景观粒子的价值在于:依据其判定条件对设计项目范围内的文化景观要素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获得文脉价值突出、且具有持续发展和生长的文化景观内核,以此为核心对文化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大概率会赋予设计项目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2 文化景观粒子的嵌套

文化景观粒子是基于4D 空间体系而存在的一个具有文化功能的景观单元。客观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化景观粒子。因此,文化景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会存在图2 所示的三种基本关系:随机分布的相离——不同文化景观粒子与各自寄生的环境构成有机系统,按照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当中;不同程度的嵌入——不同文化景观粒子基于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共性或者互补性,一个粒子嵌入另一个粒子,形成文化景观粒子的寄生关系,它反映了文化景观粒子面对外来干扰时表现出的开放性;套娃式组合——描述了文化景观粒子N 是构成文化景观粒子M 的基本单元(组分),呈现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文化景观粒子的嵌入与套娃式组合关系,称为文化景观粒子的嵌套。对景观设计而言,具有嵌套关系的文化景观粒子通常更有利用和开发价值。

图2 文化景观粒子嵌套示意

2.1 空间S 视角下的嵌套

文化景观粒子基于特定的4D 空间而存在。从地理空间的视角来看,文化景观粒子之间的嵌套主要表现在两个向度上,一是水平向:假定一个特定的空间尺度A,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文化景观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在空间上会构成一种由文化景观粒子组成的一种云状形态,笔者称为文化景观粒子云[4]。当它构成粒子云的各种文化景观粒子之间存在某种结构、机能或规律,它们会凭此构成一个有机单元,一个更大的文化景观粒子。假定特定空间尺度A 不变,会存在一个文化景观粒子以景观组团的形式嵌入另一个文化景观粒子之中,构成一种复合化的文化景观形态。二是竖直向:不同的文化景观粒子会在地下、地上与空中形成一种一定程度的交错与融合。而景观立面,尤其是建筑立面,通常会因为立面出新或改造,呈现新与旧的嵌套形态。

2.2 时间T 视角下的嵌套

由于文化景观是文化的“物化”后的产物,因此某种文化发展的孕育、形成、发展、衰弱、裂变与消亡阶段和形态,决定文化景观粒子的发展阶段与形态特征。从现在时刻T0考察某种文化景观粒子,它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形态会叠加在一起(假设它没有变换地理空间)。如果从现在时刻T0考察单元地理空间的文化景观,可能存在不同文化景观粒子共同叠加在一起。基于时刻T0的文化景观粒子共时性嵌套会呈现:不同历史时刻形成的历史文化、民宿文化与市民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景观粒子交织、共存、融合在一起,可能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可能混乱不堪、令人生厌。此外,由当代文化形成的文化景观粒子,甚至是代表异域风情的文化景观粒子会以拼贴的形式叠加在历史文化性景观粒子之上,形成同一地理空间中的不同文化景观粒子的混合形态,而这种混合可能意味着一种新文化景观粒子开始孕育。因为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的需要,所以文化景观粒子的这种嵌套形态不但是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利用的规律,也是需要规避的障碍和风险。

3 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

文化景观粒子是承载不同文化信息或符号的景观元素所构成的一个景观单元,而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的集合则构成了一种云状形态,即文化景观粒子云。景观项目范围内通常包含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单元,呈现出鲜明的“粒子云”形态,而且,“云状”特征越明显,景观美感度也就越高。又因为在4D 空间中的文化景观粒子或文化景观粒子云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外部形态千变万化。因此,设计过程中分析与判断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哪种形态便于开发与利用,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设计经验表明,文化景观粒子(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下列形态具有良好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3.1 稳定态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动态变化实质上是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的动态变化,因此,文化景观粒子具有与文化一样的生命周期。但是,文化景观通常是“物质性景观的文化化”或“文化的物质化”之后的产物,存在文化与物质性景观空间的转换周期,使得文化景观变化总是会滞后于文化的发展,呈现文化景观通常落后文化发展的形态。

当某种文化发展成熟,意味着它的内部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同时,意味着它的特征更加突出,形成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此时它的影响力也会达到最佳。这一时期的文化通常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化符号体系、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结构形态,映射到文化景观粒子(云)中,赋予它鲜明的文脉特色和地域特色,也意味它会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景观结构。文化景观粒子(云)这种相对静止的、相对稳定的发展形态叫作文化景观粒子的稳定态。需要特别强调,文化景观设计实操中,稳定态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如图3 所示的文化景观粒子动态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个时间段Tn—Tm。因为,理论上,存在一个用来区分景观粒子生长和衰退稳定的分界面——临界面。基于这个面分别向成长期与衰弱期进行一定的拓展,其内部呈现近乎平衡的关系形态,这个区间的文化景观粒子形态才是易于应用的形态。从文化景观粒子发展来看,存在3 种基本的类型:快速成长、快速衰弱的类型,其发展曲线大致如图3 中的A 曲线;成长快速或缓慢、衰弱快速或缓慢,但是文化景观粒子稳定结构保持时间长的类型,如图3 的B 曲线。缓慢成长、快速衰弱的类型,其发展曲线大致如图3 的C 曲线;显然B 型文化景观粒子的稳定态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具有开发价值。

图3 文化景观粒子形态价值示意

3.2 扩散态

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和形式,是文化发挥影响力的途径。对某种文化来说,文化扩散贯穿其全生命周期。文化景观粒子由承载某种文化信息或符号的景观要素构成的一种物质性景观单元,是文化“物化”为景观后的特定景观空间。因此,文化景观粒子的扩散态会体现两个方面:文化扩散态在文化景观粒子映射与文化景观粒子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的扩散。

文化信息转换为物质性景观要素的过程中存在“一对N”的关系。比如,某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化,那么,其文化信息会加载到庭院建筑形制、庭院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室内陈设、家族节庆活动等各种物质化的景观要素当中,凭借其影响力,不同程度地加载到左邻右舍的庭院景观要素中。这种基于文化信息或符号物化为景观要素过程的文化扩散,为文化景观设计提供了易于搜集的景观资源。从逻辑上来说,设计项目中体现某种文化的景观资源越多、越系统,也就意味着越具有利用和开发价值。实际上,设计项目范围内存在的丰富景观资源,未必能够形成文化景观粒子;或者勉强形成文化景观粒子,却未必能使其获得再次扩散的价值。这是因为,文化发展过程中,除非受到强制性的外界干扰而改变发展轨迹以外,文化扩散速度和强度最大时期通常处于图3 所示的文化快速发展与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其典型性与符号性会明显,因此,基于这种形态转换的文化景观粒子发展形态更具有利用和开发价值。

文化景观粒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结构体。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景观文化单元,获得自我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并凭借自身影响力向外扩散。设计过程中对文脉的重视,意味着文化景观粒子的形式、符号、造型、色彩等景观要素会成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呈现出该粒子的扩散形态。因此,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参考案例的选取与分析,首先需要判断参照对象是否处于扩散态,来预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文化景观设计发展规律与趋势。

3.3 叠加态

文化发展过程中,某种军事、政治、自然灾害或战乱等突发干扰会打断文化自身的螺旋式发展进程,形成文化断流,有幸残存的文化符号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这种突然、强烈或毁灭性的外界干扰,对某种文化发展来说,它的宿命是原址复原、异地迁移或消亡。从特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来看,文化的突变造成不同类型文化的混合与叠加的状态。映射到文化景观粒子发展中,就是在同一地理空间单元存在不同文化景观粒子的混合与叠加状态,包括不同历史时段的文化景观粒子的叠加和嵌入外来文化景观粒子的叠加两种形式。文化景观粒子的这种叠加态,不仅反映出该空间中文化景观发展的速度和频率,而且,客观上增加了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对比性。因此,它常被用来提升景观项目的美感度,甚至是设计特色,并冠之以“中西合璧、新旧交替、碰撞与对话”等更高的含义。但是,在发挥文化景观粒子叠加态的景观价值的同时,也存在无序、杂乱、突兀的风险,需要做好规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空间中,文化景观粒子之间的叠加形态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意味着由它们形成的文化粒子云也处于同样的风险之中。同样,文化景观粒子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叠加形态所带来的障碍,也不一定给文化景观粒子带来破坏。因此,如何主次分明、有序控制是对文化景观粒子的叠加形态利用的基本原则,且不可一混了之。

3.4 共生态

如果说文化景观粒子的叠加形态描述了4D 空间中不同文化景观粒子之间相对松散的共存关系,那么,文化景观粒子的共生形态则描述了它们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就特定的文化景观粒子来看,意味着它从外部环境获取自我存在、发展与延续所需资源,成长为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文化景观粒子的叠加形态描述了某种文化迁徙后的初期阶段的话,那么,文化景观粒子的共生态则描述了其高级阶段——存活与发展期。因此,对景观设计而言,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挖掘文化景观资源的时候,优选处于共生态的文化景观粒子,分析其共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性的开发框架;二是将构建文化景观粒子赖以存在的寄生环境为设计基本原则,提升文化景观粒子的存活率。

4 文化景观粒子应用的基本场景

文化景观粒子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单元,既可以用来描述景观项目开发中的景观资源,也可以用来描述项目完成后形成的设计成果——对其他项目开发而言,也是一种景观资源。景观是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产物,具有文化属性,可以推论,景观建设必定涉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时间轴线来看,人对文化景观的需求,实质上是当代人对文化景观的需求,包括对历史文化的回忆与纪念、当代文化的学习与模仿、未来文化发展的规划与设想。景观项目开发是人们在现在时刻T0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存在两个图4 所示的基于时间轴的基本应用场景:从过去某个时刻T指向现在时刻T0的过去性文化景观场景和从现在时刻T0指向未来某个时刻Tm的未来性文化景观场景。

4.1 未来性场景

未来性场景是指在现在已有的(时刻T0)发展现状、条件和资源基础上,以文化景观粒子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结果导向,满足人们美好设想或愿望形成的应用场景。这种场景下的文化景观粒子通常体现着先进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成果,具有前沿性、实验性、虚拟仿真性等特点。文化景观粒子在这一场景下的发展通常呈现图4 左所示的3 种基本形态:A.快速衰弱、消亡;B.缓慢衰弱,直至消亡;C.持续发展并成熟。它们的利用价值程度以此为C>B>A。

图4 文化景观应用场景示意

4.2 过去性场景

景观项目一旦建设完成,便成为过去的存在,当过去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沉淀为历史。因此,过去性景观应用场景由历史性场景与过去的非历史性场景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侧重对历史人物、事件或场景的纪念性表达与呈现,属于纪念性景观的范畴。后者则侧重当代标志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复制、模仿与借鉴性呈现。从过去的时间这个角度来看文化景观粒子,会存在如图4 右所示的3 种基本情况:A—假设:文化景观粒子从过去的Tn+1时刻开始形成,到Tn时刻成熟,此后逐渐衰弱,到现在时刻T0时仍旧存在。那么,该文化景观粒子具有连贯的历史文脉,具有利用与开发价值;B—假设:文化景观粒子从过去Tn+1时刻形成,到Tn时刻发展成熟,到Tm1时刻消亡,由Tm到T0时间隔太长。那么,该文化景观粒子失去连续性,利用和开发价值低;C—假设:文化景观粒子从过去Tn+1时刻形成,到Tn时刻发展成熟,到Tm2时刻消亡,由Tm2到T0时间隔较短。那么,该文化景观粒子虽然失去连续性,但存留于现在时刻T0的相关文化信息较多,易于生成纪念性景观场景,开发价值好。D—假设:文化景观粒子从Tm时刻开始出现,到Tm3时刻达到成熟,且Tm3到T0的间隔很小。那么,因为离现在时刻过近,历史价值降低,不利于开发与利用。综合起来,它们的利用价值程度存在如下关系:C>A>B>D。

5 小结

广义上,文化景观与文化、文明的概念大致相同。对景观设计实践来说,只有部分文化景观才具有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但却难以判定。因此,在4D空间中,设定某种特定的文化景观单元为文化景观粒子,分析文化景观粒子的云状形态、不同文化景观粒子之间的嵌套,分析文化景观形态价值,并从宏观角度概括文化景观粒子应用的基本场景,初步完成文化景观粒子应用的框架模型。那么,针对具体景观设计项目,后续将进一步研究文化景观粒子的构成模型、其价值量的计算、文化景观粒子的具体应用方法等。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粒子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桥式起重机模糊PID控制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基于粒子群优化极点配置的空燃比输出反馈控制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基于Matlab的α粒子的散射实验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