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研究*

2022-02-10邓小飞刘兰娟

运动精品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民公共服务供给

刘 成 邓小飞 刘兰娟

我国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研究*

刘 成1邓小飞2刘兰娟3

(1.东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3.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文章立足于体育公园角色定位,深入探讨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成要素与优化策略,以期为丰富与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公园具有“绿色”与“体育”双重主题,契合新发展理念,成为重要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当前国内体育公园建设已初现规模,但对体育公园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仍不够明确,也较缺乏对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深入研究。因此,从理念层面探寻我国体育公园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并从实践层面对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成要素、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是指导我国体育公园建设与发展,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结构优化,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体育公园的角色定位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新载体

《意见》将体育公园定位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短板,而体育公园承载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任务,它既能直接为城市拓展体育场地,解决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运营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

1.2 保障居民健身权益的新途径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民众体育健身的平等权利,而保障居民健身权益既是体育公园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一项基本功能。体育公园内嵌于城市社区中,与民众联系密切,能为居民提供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健身权益及利益诉求。

1.3 全民健身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的传播地

全民健身与绿色生态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理念。体育公园强调将体育设施安置在风景如画的公园绿地中,居民可以通过实地休闲游憩,感受绿色生态理念,切身参与运动健身,领略体育精神理念,进而促进全民健身文化传播,形成浓郁体育锻炼氛围,激发民众健身热情,实现全民参与健身的目标。

1.4 区域优质体育资源的集聚地

体育公园为特定区域居民提供相对集中健身场地,实现了体育场地设施的集中供给,便于统一规划与管理,提高供给效率。此外,体育公园还能通过市场性、志愿性等方式实现自我赋能,整合区域内的体育组织、体育信息、指导培训、体育商业等优质资源,盘活区域体育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高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

2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成要素

图1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指体育公园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主要通过供给主体、供给客体、供给方式等方面来影响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运行规则、方式、轨迹与效果(见图1)。

2.1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图1显示,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等三大方面。

2.1.1以均等与普惠作为供给目标的政府主体

政府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供给目标在于提供均等普惠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为纯公共物品,即允许全民社会成员享受且具有非营利性。作为体育公园最重要的建设与运营主体,政府在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其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和权威性成为最重要的供给主体。

2.1.2以经济与共赢作为供给基点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通过高效的市场机制在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各类私营企业或其他营利性市场组织,它们通过财政补贴扶持、委托代理、政府购买、合同承包等多种方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决定了市场主体参与供给的动力源自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其在为民众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利益或声誉形象的回报,形成了各类以经济、共赢为供给基点的市场供给主体形式。

2.1.3以权利与文化作为供给诉求的社会主体

各类社会组织是参与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主体中最重要的类型。研究显示,有54.72%的体育社会组织以体育公园和广场作为其主要的活动空间[1]。社会组织作为连结政府与社会的一个纽带与桥梁,是与居民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主体,在表达人民的体育诉求、捍卫人民的体育权利、营造社会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社会组织以权利与文化作为诉求,以体育公园为场所,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

2.2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客体

2.2.1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是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硬件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供给内容。依据《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2],可按照人口规模将体育公园建设划分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县域次区域)和一般镇四个级别,分别规定体育公园最小建设面积以及健身设施用地占比、绿化用地占比、健身步道长度、运动场地数量、体育项目数量、服务半径等指标,从而提高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的标准化程度。

2.2.2体育健身指导

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分为免费与有偿服务。免费服务包括体育公园内设置的体质健康监测站提供体质测试免费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健身指导、以及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免费体育服务等,用以满足公众基础的体育健身需求。有偿服务包括体育公园提供的体育兴趣培养、技能提升、应试培训、运动处方等服务,用以满足公众更高水平的体育健身需求。

2.2.3体育赛事活动

在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体育赛事活动可分为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两大类。体育赛事部分是为专业性竞技比赛提供场地,它同时为民众提供了竞技和观赏的机会。文娱活动包括各类体育文化节、体育讲座、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体育赛事活动是最具活力的供给客体,能增加体育公园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文化氛围。

2.2.4体育文化传播

体育公园并非是体育项目与公园景观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体育精神价值与公园特征的有机融合,并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担负传播体育文化的使命。传统方式主要通过体育公园内部的电子显示屏、公告栏、展示板、横幅、标语、传单、手册等物料,以及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体育节和文体活动来实现体育信息传递与体育精神文明的传播。如今,伴随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体育公园还可以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矩阵实现传播空间的无限延展,将传播方式从传统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范围从以往仅局限于园内民众拓展到更多的体育迷,传播载体更新带来传播内容的指数级增长。

2.3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分为:行政型供给、市场型供给、公益型供给和混合型供给四种类型(见表1)。

表1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3.1行政型供给模式

行政型供给模式主体是政府机关等公共部门,指政府综合运用各种行政手段,通过调配各方资源运营体育公园,向公众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该模式下,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承担体育公园运营成本,民众无需负担费用。但此类供给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3-4]。

2.3.2市场型供给模式

市场供给主体主要是私营部门(企业)。市场型供给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具体形式包括自由市场、内部市场、政府补贴、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

2.3.3公益型供给模式

公益型供给主体主要是社会组织、个人等,尤其是体育社会组织。公益型供给是行政型供给和市场型供给的有益补充,可以丰富供给服务的类型和内容,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公益型供给主要表现为动员民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组织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体育健身指导培训等内容,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和无偿捐赠等方式进行供给。

2.3.4混合型供给模式

混合型供给是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同时纳入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实现供给效率与效能最大化。上海市闵行体育公园是混合型供给模式最成功案例之一,在投资建设中由政府主导,并融入一定的社会资本,进行一定限度的商业开发,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

2.4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方式

2.4.1需求表达机制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主要包括表达主体、表达渠道与表达客体等要素[5]。体育公园在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都是以服务特定范围内居民的全民健身需求为导向,民众满意度不但是评价供给效果的主要指标,也是体育公园改进供给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

2.4.2供给决策机制

供给决策机制需要明确决策主体和决策内容。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委托运营主体,决策内容包括对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内容的选择。畅通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是决策主体进行决策的制度基础,相关决策须建立在广泛听取服务对象(居民)意见的基础上。

2.4.3供给筹资机制

(1)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政府经费

我国已将体育公园纳入“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中统筹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体育公园等项目[6]。国家对全民健身与体育公园的预算内资金倾斜,反映出政府对全民健身和体育公园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

(2)体育彩票公益金

体育公园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专项划拨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以定向支持大众体育发展。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体育公园购置健身设施设备,这为体育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费保障。

(3)社会资本

在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商业贷款、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社会资本都参与其中,同时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展开合作,探索创新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等模式。在体育公园运营过程中,也多采用场馆出租、承包经营等方式吸纳各类社会资本,依靠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与各类市场主体展开合作,以提高服务供给效率。

2.4.4供给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贯穿于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全过程,对各个环节的供给效果进行追踪监测,监督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公共政策以及体育公园管理制度。基于安全性考量,要着重关注监督供给内容,尤其是公共安全保障(如安全标准、医疗保障、突发应急预案等),从而为入园民众提供安全的健身环境。

2.4.5供给激励机制

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能够激发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7]。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主要作用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构成的多元供给主体,需要基于不同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供给目标而提供不同的激励因素,进而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持续、有效供给。

2.4.6供给评价机制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评价可通过对体育公园服务半径内居民体质健康改善状况进行定期监测,从而体现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等。此外,可基于不同特色体育公园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反映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3 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策略

3.1 供给主体多元化

建立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体育社会组织优势,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公众受益的供给体系。(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服务供给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各项指标,促进服务供给的标准化、规范化,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关注居民实际需求,促进供给内容改善与供给质量提升。(2)高度重视引入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公园运营积极性;优化体育公园运营的市场准入环境,培育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创新合作模式,平衡体育公园服务供给的公益性与盈利性。(3)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优势,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承载力。

3.2 供给客体均等化

体育公园供给客体是居民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提升居民满意度、获得感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客体的均等化,从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服务、体育赛事活动与体育文化传播四个维度推进供给客体的量质齐升。(1)补齐“量”的短板。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体育项目选择与场地数量,确保居民健身的机会均等;发挥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更多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扩大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大力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大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大体育文化传播,在体育公园内增设宣传点,提高民众健身意识。(2)促进“质”的提升。根据区域特色进一步丰富体育公园场地设施种类,加强智慧化、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完善康养、沐浴、休憩、餐饮、停车等健身配套保障服务;以体育公园为平台发展常态化体质健康监测服务,建立居民体质健康监测库,完善体育公园常驻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采用有偿兼职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指导服务;丰富大众体育赛事活动种类,加强体育公园与社会力量联动,强化社会力量办赛激励机制;深化中华体育精神内涵的实践解读,主动服务对接国家关于体育文化宣传的需要。

3.3 供给模式融合化

推进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跨主体、跨领域融合,完善混合型供给模式。探索跨领域融合模式,围绕“体医结合”“体教融合”等领域,创新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形态。发挥体育公园的“社区优质体育资源集聚地”作用,通过医学、教育、经济等领域与体育的互补效应,进一步扩散体育公园的健康引领效应[9]。建立跨主体融合模式,明确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各自承接的供给内容,进一步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确保供给模式效率最大化。

3.4 供给运行方式优化

理顺供给运行方式,协调供给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体育公园在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过程中的高效发展。建立民众需求与利益表达机制,充分考虑民众健身实际需求。拓宽体育公园资金来源,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更要积极探索合理的收入来源。健全供给监督机制,特别是加强对第三方供给主体及非行政型供给模式的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或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督机构,确保监督机制行之有效。强化供给激励机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市场主体参与供给,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会组织等提供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提高其参与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健全完善考评机制,以实现全民健身目标为最高追求,以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各要素为关键指标,构建符合不同区域体育公园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

4 结语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需要积极明确体育公园的角色定位,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新载体、保障居民健身权益新途径、全民健身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传播地、区域优质体育资源集聚地等定位出发,从供给主体、供给客体、供给模式、供给运行方式来加快完善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客体均等化、供给模式融合化、以及优化供给运行方式,实现体育公园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同发展。

[1]王文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10-23.

[3]范冬云.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典型:以广州市二沙岛体育公园为个案[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6):62-65.

[4]董海军.上海市体育公园发展现状及建议[J].体育科研,2011,32(2):50-55.

[5]颜雨晴.长沙市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6]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国家体育总局,2021-04-27.

[7]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张瑞林.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1):19-22.

[9]郑家鲲.“十四五”时期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机遇、挑战、任务与对策[J].体育科学,2021,41(7):3-12.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upply System in China's Sports Park

LIU Cheng, etal.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9YJA8900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8BTY001),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基地培育课题(课题编号:21D111102)。

刘成(1971—),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

邓小飞(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全民公共服务供给
全民·爱·阅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可持续全民医保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