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

2022-02-10曲昊楠李景梅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整本书红楼梦教师

曲昊楠,李景梅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首个学习任务群,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内容的代表,以教学单元形式分别在必修上下两册教材中呈现。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分析和一线课堂观摩,笔者发现当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设计上缺乏整体性、教学实施上缺乏逻辑性、教学评价上单一片面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主问题”设计、文本对比阅读和跨媒介阅读三个角度探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巧设“主问题”,关注整体性

(一)以文化为支点设计“主问题”

“主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具体地说,它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编创、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红楼梦》中有着庞大的文化体系,教师可就这一特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诗词文化等为支点设计“主问题”,同时借助话剧、课本剧、朗诵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以诗词文化为例,《红楼梦》 中出现的诗词曲赋、连句、判词,酒令、谜语等,除了反映人物个性及内心世界、预示结局命运外,还起到描写社会风尚、烘托社会文化背景、反映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例如,大观园中众人结诗社诵古今的行为正是清代女子喜好结诗社,增添生活情趣的现实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设计学习任务,以问题或任务形式驱动学生自主选取诗词题材,通过组建“读书小组”“红楼梦兴趣社团”“红楼梦诗社” 等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探寻古代诗社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整本书内容,理解与传承中国诗词文化。

除了诗词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借鉴上述方式,以不同的传统文化因素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如关注与不同主人公性情相衬的房屋名称、走向、布局等,进一步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探寻其中所隐喻的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

(二)基于同一主题设计“主问题”

《红楼梦》中鉴赏内容可以从人物形象、成长环境,才学能力、爱情婚姻、处事方式、命运结局几方面入手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阅读主题来进行“主问题”设计,目的在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差异性,以一章或某几章牵动整本书阅读。

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之二,身上具有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古人称其“二水分流,双峰对峙”,她们风姿绰约,多才多艺,但在性格上存在着明显差别,而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思考。基于此,学生可以以“贵族小姐之间的同与不同”为阅读主题,在自主完成人物履历表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讨第八回“半含酸”到第十九回“玉生香”再到第四十二回“解疑语”二人之间的关系从矛盾到和解再到互相佩服的过程,了解敏感多情、蔑视权贵的黛玉与现实冷静、有青云之志的薛宝钗之间对立互补、相互映衬的特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二者在爱情方面的差异——黛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自我意识觉醒,而宝钗听从封建家长掩饰自己的感情,其中折射出封建专制对女性不公的黑暗现实,了解封建家长制对人的迫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爱情观。此外,《红楼梦》 中尤二姐和尤三姐也是不可忽略的人物形象,文中也有大量关于二者的细节描写。两人作为亲姐妹,虽出身相同但性格大有不同,追求爱情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尤二姐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一辈子遵守三纲五常,逆来顺受,是封建社会大部分女性的缩影。反观尤三姐,她在爱情里渴望安稳,渴望身份,但当面临不被信任的境遇时,尤三姐选择放弃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主问题对比两人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通过尤三姐的叛逆想法以及不屈的骨气,体会女性意识的觉醒。

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书中的情节发展与走向,抓住情节变化的关键节点,例如秦可卿、贾敬、贾母等人葬礼规格就可做为一个切入点——“贾府的葬礼”,秦可卿的死是贾府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后来虽修了大观园,看似风光依旧,但已囊中羞涩,无力回天。正是如此,秦可卿奢华的葬礼,与日后贾母冷清的葬礼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繁华已成过去。学生通过分析三场葬礼的规模格局、宾客的异同,能够了解贾府的挥霍无度,对其由盛转衰和整本书的脉络走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并探究作者如此设计的意图。

二、巧用对比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内容相近或相异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学生的关注点就不仅局限于单篇文本,而是在对比中锻炼思辨阅读能力和迁移思考能力。在文本选取方面,要关注到阅读主体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体验,同时也要对作品主题、叙事风格、文本价值、外界评论等进行整理和筛选,打破视野范围和思想境界的束缚,引导学生从单一角度的关注到多角度的整合,提升学生阅读迁移能力。

文学作品的主题基本上与创作时代有关,是社会背景的产物,因此对比阅读可以以主题为切入点。如《红楼梦》与《祝福》两部作品都提到了封建专制制度与思想对人的迫害,因此可以借此两部作品探讨背后社会根源。《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从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在人们的冷漠嘲讽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生。祥林嫂的死是一个时代悲剧,文中处处体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反抗。若说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皆因其身份低微,可反观《红楼梦》中贵族小姐,身份尊贵却同样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婚姻与爱情,贾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却无法跟父母亲友团聚,在宫中郁郁而终,本质上是家族获取自身利益的牺牲品,反映了封建专制下女性的无奈,迎春、探春、宝钗等人亦然。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下的女性无论是身份低微的祥林嫂还是身份高贵的官家小姐,她们都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虽然悲剧命运的外在形式不同,但都是死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刀下。通过对比阅读丰富学生对某一时代的认识,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的主题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等方面,因此整本书对比阅读也可关注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均不乏对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傲慢与偏见》中三个主人公不同的爱情境遇——一见钟情、唯利至上、双向奔赴,向我们揭示了婚姻三重境界;《红楼梦》中则呈现了门当户对的物质家族联姻、青梅竹马的知己婚姻等。两部作品中的婚恋观都引起了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当今时代,婚姻与爱情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婚姻意识角度出发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婚姻观的异同点来分析中西方社会背景、阶级立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对婚姻观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在当今时代应持有的婚恋观,引导学生写下给未来自己的爱情寄语,在积极健康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内容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

三、利用媒介技术,拓宽学习路径

(一)影视剧和作品相结合

《红楼梦》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被反复讲述的次数之多、媒介之多样”方面无与伦比。关于《红楼梦》的演绎作品层出不穷,如:电视剧、电影、戏曲改编、文学家续写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对《红楼梦》都有着不同理解,任何一种诠释本质上都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有着别样的价值。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学生受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影响,出现碎片化阅读、以视频解说代替文本阅读的现象,且难以正确辨别和利用媒介信息;另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当前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内容,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唯技术至上”和“唯教材至上”的误区。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相结合,尝试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和信息内容,选取优质媒介,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有效教学,从而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拓宽学习路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选取自身喜爱的媒介或阅读形式阅读,例如电子书,有声阅读等,并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红楼梦》的资料,举办读书分享会,分组交流,展示成果。而针对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将影视剧与书本相结合激发其兴趣,电视剧是能够让书中人物立体起来的一个重要媒介,能够把人物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意识到,除了作品本身,其他资源都属于辅助阅读手段,不能“喧宾夺主”。《红楼梦》中的内容盘根错节,人物关系复杂多样,书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些意境是不能通过表演展示出来的,如果以影视剧或评价性书籍替代原文本阅读,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无法获得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先阅读原著,疑惑之处进行圈点勾画,阅之后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进行细读,通读完原著之后,可以以影视剧作为辅助阅读手段,捋清文本脉络,对人物形象有更加立体和丰满的认识。

以“黛玉之死”为例,这一情节是《红楼梦》的高潮部分,是黛玉一生情路的典型事件,是她悲剧一生的缩影。在教学中,针对“黛玉之死”这一情节,教师可选取1987 年版电视剧与越剧不同的情节设定,借助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角度,从黛玉身世、宝黛前世姻缘、父母阻碍等角度理解悲剧的内核,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林黛玉的“悲情”,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特质,培养审美情趣。在活动设置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配音秀”活动,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故事片段配音,或举办“猜猜我是谁”的活动,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其他同学通过他们模仿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猜测对应的人物,此类活动主要是从细微的语言动作之处揣摩人物心理。研读《红楼梦》最重要的是立足文本,不能过度解读,不仅要置身于文本所处的时代,更要用现在的眼光审视作品的现今价值和实践意义,体会其艺术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创设情境,设计真实生活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融合听说读写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动力与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高中生正是青春期情窦初开之时,爱情题材作品对他们来说很有吸引力,而《红楼梦》恰好通过对“宝黛”之情的刻画反映“生活”之实。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去阅读,以宝黛的爱情为中心分为“两小无猜”“情窦初开”“互通心意”“生离死别” 等阶段,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感情变化,既激发了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也符合高中生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关于《红楼梦》整本书的跨学科学习,例如学生通过制作《红楼梦》人物海报图、红楼人物logo 设计、服饰设计、影视剧配乐赏析等活动,实现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合,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拓宽学生阅读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标强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例如微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朋友圈作为当代人记录生活、沟通交流的平台,展现了使用者人生中的点滴瞬间。曹雪芹让大观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活起来,行为对话,无不贴合人物,例如从前五回元妃省亲、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情节中,都可以通过对话看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内容与当下生活的契合点,设置主题学习任务——“假如红楼梦的众人也有朋友圈”,大观园里的人们会在朋友圈记录些什么?又会有怎样的对话与交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更是许多学者笔下的“宠儿”,凤姐儿喜爱权势,秦可卿死后她整顿荣国府尽心尽力,力求事事妥当。但她性格泼辣,对待下人严厉刻薄,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最后落得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置关于王熙凤的朋友以及大家对她的评价,探讨设置的原因,分析时要注重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中不断变得饱满生动,立体鲜活的,不能“过度情境”而脱离文本。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但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惑,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如何观照整本书阅读全过程仍是语文教师需长期思考的问题。而运用“主问题”设计、对比阅读、跨任务群学习等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师生将浅阅读变成深阅读,将对单一文本的关注迁移到对多角度的整合,并在此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实现内心世界的建构与思维逻辑的培养,进而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整本书红楼梦教师
《论语》整本书阅读
最美教师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教师如何说课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