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文化的演变、传播原则和路径

2022-02-10苏圆娟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英雄群众

苏圆娟

(山西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英雄文化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厘清英雄文化的渊源,才能更好地倡导英雄精神和英雄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精神赋能。英雄文化指的是最具价值、最具生命力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经久不衰、可传承的,包括对英雄形象的刻画和塑造,超越平庸人性,是人与自然的较量、人格的升华,表现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以英雄人物为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是关于英雄观念、英雄行为、英雄精神、英雄功绩、英雄评价、英雄传承的总和”[1],是对英雄的产生、发展和性质的概述。

一、英雄文化的演变

英雄文化蕴含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功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文化厚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每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彰显了时代的英雄特色和文化精髓,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时代性,是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统一体。

(一)上古时期以人拟神的神话思想

上古时期是人、神和自然共存的社会,这一时期的英雄文化主角是神或者民族首领,多为半兽半人,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场境多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追溯,离不开对神话的讨论。远古时期,英雄与神话是交织在一起的,神话以人拟神,具有人格化特征,“是我们人类开创历史‘记载’的开始,今日土著部落的口头传说、传奇故事则是这一历史‘记载’的活生生的体现”[2]。神话反映了远古时期,由于知识水平低下,人类以某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探索自然的神秘性,一方面启迪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使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神话作为人类解开神秘性的方式,更增加了这种迷惑性,因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想象化”[3],对于这种想象的探索,神话可被称为是一门“幻想的科学”[4]。

神话不仅是英雄文化的原始基因,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一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性,基于人类共同体,具有利他性。神话代表了某个时期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构筑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家园,形成坚定的民族信念,凝聚成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具有鼓舞、影响和感化的力量,或传承世代,或断代消失。“中国神话于中国历史是一种价值规范,也是一种文化基因。在魑魅魍魉颠倒乾坤之时,它可能给这个民族带来灭顶之灾;在金戈铁马、家国危亡之际,它也能给这个民族带来希望与能量”[5]。神话的生命力具有可传承性,构成了英雄文化的基因,塑造了先秦时期大统一和民本思想的内涵,“重视道德伦理,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内在超越,崇尚人类和平”[6]。特别是人类学和考古学人类史前文明的新发现,这为神话的英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活力。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统一、民本儒化思想

战国时期,兵书《六韬》对英雄的定义具有记载。“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7]在这里,士即为英雄,姜太公从15 个方面论述如何识别英雄,从8 个方面来检验英雄。西汉兵书《三略》、经学家韩婴在其著作《韩诗外传》,以及东汉班彪所著的《王命论》零散提到。在汉魏时期,出现了专门阐述英雄的著作,主要著作有王粲的《英雄记》和刘劭的《人物志》。据史书记载,王粲所著的《英雄记》记录汉末史实,以群雄割据为背景,不以成败和善恶为标准记载了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英雄’传记”[8]的书籍。

刘劭在《人物志》中,指出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刘劭以动植物界中的精良出众者喻英雄,指出,英雄必须是英、雄成分或多或少,英与雄二者兼而有之,唯有文武皆优良者才是英雄,否则不能为英雄。例如,他认为刘邦“英”的成分多,项羽“雄”的成分较多,二位都是英雄。

魏晋时期成为英雄文化的一个转折点,从对英雄的启蒙转为对英雄的理论阐释和认识。汉朝以后,英雄文化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政治意义式微。特别在汉代儒化时期,“神话、英雄传说被‘古史’和经书所代替”[9],英雄被赋予更多的德行品质。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崇尚儒家文化,主要是以忠孝为主的民族英雄。岳飞、苏武、林则徐、张煌言等,他们重视社会规范,以天下统一、以民为本,保护黎民百姓。

(三)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皆为英雄的思想

近代以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以来,经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创立了新中国,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英雄,主要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主线,以集体利益为主,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人民视为英雄。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在延安1944 年7 月7 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提出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即“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因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10],即“一是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则无条件地服从群众的利益;一是相信群众力量、集体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的力量只是这个伟大力量中的‘沧海一粟’”[11]。在他看来,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以牺牲个人利益,服务群众为根本,英雄是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源自群众,“产生于广大群众的共同行动、共同斗争中,为群众所赏识,为群众所称颂,而不是自封的,高高站在群众头上的。新的英雄也知道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力量中的一点滴”[12],是群众的一份子。毛泽东认为革命英雄主义就是指“这个军队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13]。同样,毛泽东也认为,英雄源自广大群众,“突击队员是有名英雄,还有许多无名英雄,有名英雄是从无名英雄中产生出来的,二者不能分离”[14]。

朱德进一步指出,集体主义精神是新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要在革命队伍中开展新英雄主义运动。群众的英雄主义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为了群众利益、革命利益而进行地一种英勇无敌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旧的英雄主义以个人利益为主,为了个人而争名逐利,“其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集体的力量和智慧”[15]。彭雪枫在1941 年的《组织会议是四师作风转变的关键——九月十四日在组织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只见个性而不见党性”[16],首次将英雄主义和党性结合起来。

1941 年3 月,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7];于1955 年6 月9 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些人民英雄不仅包括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还包括1840 年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牺牲的英雄。同样,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指出,“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不仅仅是由领袖决定的,而首先和主要是由千百万劳动群众决定的。工人和农民不声不响地建设工厂、井、铁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创造一切生活资料,供给全世界以衣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和新生活的创造者”[18]。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一度将个人英雄推向高潮,这一时期英雄文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一定正确看待崇拜英雄和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眼中的英雄们——邓小平亲致悼词、题词及所记英雄纪实》阐述了邓小平以题词的形式高度赞扬了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全社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广泛宣传这些英雄事迹,重视向英雄模范学习,发挥英雄模范的力量。2011 年7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的讲话上》强调:“九十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

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20]。各行各业涌现了出无名英雄、抗洪英雄、航天英雄、抗震救灾英雄,等等,他们忠诚、执着、朴实,为祖国建设默默工作。2015 年9 月2 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1]。英雄文化是精英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普世文化的统一。英雄不仅是以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具有牺牲自我的精英,还包括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各个行业涌现了无数英雄,成为行业标杆和行业楷模。英雄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凝结着爱国为民的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智慧精神,还包含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古迹、英雄精神、英雄品格等与英雄相关的文化。时代需要英雄,新时代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共建美好生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劳动者。英雄也可能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火炬的接传人”[22]。时势不同,英雄文化的内涵不同,“英雄与时势,互相为因,互相为果,造因不断,斯结果不断”[23]。英雄品质是与时俱进的。

二、传承和弘扬英雄文化的基本原则

英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有助于人民群众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创新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力量渗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践行英雄文化不是任意的,既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又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正确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一)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由于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具有复杂性、滞后性。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当前要充分发挥英雄文化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英雄文化是民族的、历史的,“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和记述历史”[24],将民族认同、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展开的,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

(二)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弘扬文化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形式。我们积极构建主流舆论格局,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发挥英雄文化的时代引领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道德调节功能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培育英雄文化基地,在全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英雄文化模式,传播英雄文化,推进英雄文化建设。

(三)坚持实践性与历史性统一

英雄文化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英雄文化是面向未来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性和先进性作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民族、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英雄观念还是英雄崇拜意识,都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25]英雄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更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四)坚持时代性与前瞻性统一

英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时代的内容、特色和活力,以及时代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同时,英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是科学的、当下的,面向未来的,特别是在精神动力方面,凝聚和浓缩了时代精神风貌,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具有超前性。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复杂多变的,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发挥英雄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目的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英雄文化的模范性、典型性、前瞻性凝结着时代精华和时代精神。

(五)坚持人民性与社会性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英雄源于人民群众,英雄文化扎根于为广大人民服务之沃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评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英雄文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的整体风貌,“统一于社会整体,不论这个社会整体是建立在神话秩序或宗教秩序、农业型态或牧业型态上”[26]。

(六)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统一

英雄文化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英雄文化发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儒家民为本的思想,将每个时期民族精神和内涵展现出来,不断升华,一方面,展现了每个时期内化的英雄品格,另一方面又赋予了时代精华,秉持了传承,彰显了创新性。例如,每个时期英雄文化的共性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27]。英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原因在于英雄的凝聚力、精神力、感召力、认同感,在于英雄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秉性、共同的信念,它是扬弃和创新的统一。

三、英雄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

英雄文化涉及有关英雄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英雄文化不仅是豪杰、圣贤,也是平凡的人民,新时代英雄是共同信念和共同理想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我们要继承、吸收、创新,发挥英雄文化价值引领的作用。英雄文化一方面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创新、奋斗精神,折射出他们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新时代在全社会弘扬英雄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打造主体意识,提升英雄文化的道德实践

英雄文化是提升公民精神动力的引擎,也是大学生德育建设的窗口。英雄文化一旦成为社会认同的主体意识,可以让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转化成人们的心理导向,通过各种行动和行为转化成一种外在行为。这种心理导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个人通过内化和外行,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规范,激发人们的道德认同,指引英雄文化更好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演变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推进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二)完善制度体系,提高英雄文化的自觉传承

英雄文化承载了时代的凝聚力、感召力、价值观。不仅要保护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还要从制度上保护好英雄、英雄的文物和遗物。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保护英雄。《英雄烈士保护法》首次把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法,明确了其法律地位:它“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28]“每年9 月30 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29]从制度上完善和保障英雄的权益,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崇尚英雄文化,将其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四个自信”注入活力。

(三)用好宣传阵地,增强英雄文化的认同氛围

英雄是时代的精华,是民族的楷模,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的榜样力量,引导全国人民向往英雄,感染和推动他们学习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视觉艺术宣讲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英雄文化,打造一批英雄音乐、英雄动画、英雄电影等,发挥英雄博物馆或纪念馆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涵养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氛围,保障英雄文化深入人心。

结语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够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顺应人民的期盼,它视人民为真正的英雄”[30]。中国梦是英雄文化滋养的土壤,“只有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人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为了中国之梦而拼搏的人。将英雄之梦与中国之梦完美结合起来,中国之梦就会实现,英雄之梦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31]。培育和发扬英雄文化,我们必定一起走向未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英雄群众
英雄犬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