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启示*

2022-02-09孙宏艳耿雅倩

中华家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家长

孙宏艳 耿雅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管理九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劳动教育”首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比,多了一个“劳”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我们党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从战略高度上将劳动定位为“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强调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生动科学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和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五个方面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总体规划与部署,为贯彻实施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少年儿童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些都充分说明新时代党对青少年教育的新要求,意义重大。

理清楚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找准确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路径,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一、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少年、对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以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对劳动教育发表过相关重要论述,主要围绕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不仅为我们解答了劳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更为我们解答了劳动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诠释了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劳动以及如何培养劳动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寄语广大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员要从小培养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方向,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例如,在2013 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少年儿童提出希望“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2015 年“六一”,要求少先队员“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从小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2017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对同学们提出要“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绿护绿的意识,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实践者,积极培育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美化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2019 年10月,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可见,要培养好少年儿童成为具有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坚定不移的培养目标。当代少年儿童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他们当下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未来也将挑起祖国发展繁荣富强的重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结合《意见》《纲要》等要求,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结果发现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够理性客观

对全国10省2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超过一成的中小学生认为“社会进步了,劳动没那么重要了”(12.5%),近四成中小学生不赞同“不爱劳动可耻”(37.8%),两成多认为科学研究工作比打扫卫生的工作更光荣(21.1%),近两成表示“劳动让我不快乐”(19.3%),对“劳动最美丽”表示不赞同的比例近一成(8.8%),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小学生认为“无论做什么挣到钱最重要”(25.5%)。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劳动与成功的关系、劳动的实践路径等认识还不够清晰。缺乏客观科学的劳动态度,会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生活、学习、奋斗、成功的态度,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自身发展及对未来的信心。往长远看,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影响国家发展人类进步。

(二)中小学生劳动时间普遍不达标

《纲要》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 至2 年级不少于2 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 小时”。但是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中小学生每星期劳动时间在1 小时以内,其中劳动半小时以下的占21.0%,0.5~1 小时占40.5%;而每周能达到3 小时以上劳动时间的比例仅有9.3%。在不同年级的比较中发现,小学生每周劳动时间达标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小学生每周劳动时间能达到3 小时以上的比例均在一成以上,其中四至六年级分别为10.5%、10.4%、11.2%;而初中生每周劳动时间达到3 小时以上的比例均不足一成,七至九年级分别为7.3%、8.0%、9.3%。上述数据表明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还远未达标,六成以上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不足10 分钟。

(三)中小学生从事日常劳动多,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少

《纲要》要求中小学生要从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形成劳动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主要是指个人生活事务的处理等,使中小学生更好地培养生活习惯,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生产劳动是指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工具与技术,在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的价值;服务性劳动是指学生通过劳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或公益劳动,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对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日常承担的劳动进行考察发现,多数中小学生参与了日常劳动,但仍有部分小学生很少或从未做过一些日常劳动,其中很少或从未做过的劳动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做简单的家常饭”(23.6%)、“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公益劳动”(23.2%)、“做简单手工制作”(17.6%)、“照顾动植物”(15.5%)、“垃圾分类”(15.3%)、“清洗、打扫家庭卫生、美化绿化”(10.8%)、“维护教室和校园卫生”(9.2%)、“整理自己的物品”(6.9%)。可见,小学生从事整理个人物品和在学校的劳动更多,但是在家里做简单饭菜、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方面做得较少。

对初中生的日常劳动考察发现,初中生做日常生活劳动的比例较高,选择很少或从没做过“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18.9%)或“校园保洁和美化”(24.0%)比例均在两成左右。但是,初中生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很少或从没参加过的劳动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木工、电工、陶艺等职业体验劳动”(57.1%)、“简单修理家用器具等”(47.9%)、“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33.1%)、“种植、养殖等”(37.1%)。

由此可见,和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相比,中小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劳动更多,但是从事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服务性和公益性的劳动还远远不够。这说明中小学生的劳动水平还较低,需要逐渐向复杂的、创造性的、服务性的劳动发展。

(四)家长不重视是影响劳动教育的首要因素

劳动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但是,生活中仍有一些因素影响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研究发现,有四成多中小学生认为家长不重视(46.0%)、学校不重视(44.4%)、同伴都不爱劳动(43.9%)、社会没有这种氛围(44.0%)。也有超过两成中小学生(23.7%)认为劳动不太重要,三成多中小学生(34.9%)认为“学习太忙没时间”。而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家长,赞同“家长不重视”的比例最高,接近半数。

(五)学校和家庭为中小学生树立劳模榜样较少

榜样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研究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时都较少考虑劳模的作用。2021 年12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近4 000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将英雄/功勋、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政治军事人物作为榜样进行榜样教育的比例最高,选择比例超过30%;选择劳模的比例较低,学校中占比不足两成(19.6%),家庭中更低,占比仅有一成多(12.6%)。可见,时代英雄、社会精英、中流砥柱等杰出人物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的主要类型,但是,在强调劳动最光荣的奋进时代,学校和家庭相对缺乏劳模的榜样教育。进一步调查发现,学校和家庭给小学生树立的劳模榜样要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们干点儿家务活,而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增强实践体验的过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劳动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共进,尤其离不开家庭劳动教育的支持,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依靠劳动成就人生、创造未来的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上好“家庭劳动课”。

(一)从日常生活入手,设立家庭劳动岗位

家庭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家庭劳动教育也要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家长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相机而教,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要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能力,在家庭生活里给孩子设立劳动岗位。例如,小学低年级孩子可以负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等;初中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参与社区公益性服务等。有了劳动岗位孩子才能形成责任感,逐渐形成劳动意识。

(二)树立劳动价值观,善于和孩子进行思想碰撞

优渥宠爱的成长环境让一些少年儿童劳动观念淡薄,从小缺乏劳动意愿,甚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存在轻视劳动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思想。家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要把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将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使孩子对不同性质、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充满尊重与崇敬之情。人工智能、数字劳动、机器人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也影响孩子的劳动观。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需要劳动等疑惑可能成为困扰孩子的问题。家长要敢于和孩子进行思想碰撞,在家庭中讨论这些话题,既有利于塑造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是很有趣的亲子话题。

(三)善于挖掘劳模精神,树立榜样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不同年代涌现出不同的劳模,如“铁人”王进喜、“最美奋斗者”高凤林等,这些劳动模范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奉献了全部力量。如何让昔日的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更具有传承性,使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如何挖掘新时代劳模身上的偶像气质,使孩子把追星活动转为崇拜劳模学习劳模的行为,是家庭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很多孩子喜欢追星,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追星行为时,要多强调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孩子看到明星光环背后付出的劳动汗水。对于把网红作为偶像或榜样的孩子,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追追星,把孩子的追星行动引导为学习明星、网红的劳动行为上。

(四)改变奖励式劳动,为孩子定制专属劳动菜单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家务事后会给孩子奖励,这样做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无法长期激发孩子内在的劳动主动性。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自己在给父母干活,一做劳动就想要奖励,而不把自己当成家庭的一分子。而且,当孩子的零花钱得到满足后,即使家长给钱孩子也不愿意劳动。家长要带动孩子感受劳动成果,通过认可孩子的劳动鼓励孩子,使孩子认识到劳动是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而不是靠礼物来奖励,这样逐渐让孩子从“强迫式”被动劳动转变为“我想做”的主动劳动。家长要善于创造劳动机会与条件,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年龄制定劳动“菜单”。如小学低年级可让孩子学着削铅笔、整理书包、穿衣服、系鞋带等,小学高年级可以整理房间、洗餐具、尝试洗衣服等。

(五)在生活细节中肯定劳动,营造劳动光荣的家庭环境

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劳动可有可无,很少让孩子接触各种劳动,一些偏激家长还会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会影响学习。也有的家长对体力劳动存在错误认知,甚至跟孩子说“现在不努力,就得去种地”。家长的言行易使孩子对劳动产生认知偏差,更不想做家务劳动。这也使家庭的劳动教育自相矛盾,一会儿鼓励孩子给孩子劳动奖励,一会儿又拿做家务活或体力劳动贬低孩子。这种自相矛盾式的教育会严重影响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在评价孩子和他的小伙伴时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评价明星、商业精英时要强调他们的辛勤劳动与默默奉献,引导孩子认识劳动的平等性。家庭对劳动由衷的肯定与赞扬,会使孩子从小端正劳动态度。

(六)与学校劳动教育打好配合,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体验

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不可分割。家庭是发挥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要与学校做好家校协作。学校安排的家庭劳动“作业”,家长要积极支持并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完成。有的家长一听说学校布置了家务劳动或义务服务等,就觉得是浪费学习时间;也有的家长会代替孩子做家庭劳动作业,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学校劳动教育,对孩子劳动素养的形成也有不良影响。家长要主动与学校配合,在价值引领、家庭生活安排、学习与劳动的关系等方面与学校既保持一致的方向又互相促进。家长还要在家庭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的要求,帮助孩子产生良好的劳动体验,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这样才能使孩子对劳动有亲近感和接纳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达到知行合一,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