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分析及启示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为例

2022-02-08冯春英张秀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8期
关键词:馆藏纸质图书

冯春英,张秀美,王 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图书馆,北京 102249)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满足读者最直接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图书馆提供数字文献资源的保障。但当前随着电子图书和数字资源库建设的蓬勃兴起,减少图书馆人员、建筑面积、纸质资源甚至取消纸质资源错误论调也随之产生。笔者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2015年—2019年包括读者数据、借阅数据及电子资源等馆藏资源的各项数据(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数据量较少)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提出图书馆未来建设的建议。本次收集的数据主要是通过本馆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Oracle数据库以及座位预约系统统计而得。

1 馆藏数据揭示的馆藏利用特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现有纸质文献为13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约110余万册,学位论文约7万余册,期刊合订本约8万余册;中、外文现刊700余种;电子图书330万册,电子期刊3万多份,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100余种,形成了以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视频等多种载体为主的信息行业类特色馆藏资源,并设有1 500余个阅览座位。

1.1 入馆人数一直在持续增加,线上人次增加的幅度高于线下

根据2015年—2019年入馆人次数据统计,从2015年12月31日的494 090人次增加到2019年12月31日的548 501人次,增加了11%;同期的图书馆主页访问人数由622 984人次增加到2019年12月31日902 706人次,增加了14.5%;2016年推出微信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阅读人数从2016年12月31日16 927人次增加到2019年12月31日83 019人次,增加了3.9倍,关注人数增加了4.3倍。个人年入馆的最多次数,由2015年683次增加到2019年925次(见图1),增加了35.4%;以上数据揭示,图书馆的入馆人数从2015年—2019年一直在持续增加,线上人次增加的幅度高于线下。

图1 2015年—2019年个人入馆最多次数统计

1.2 入馆借阅纸质书籍量减少,自习人数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阅读的兴起,特别是智能手机阅读的普及,使得纸质图书和期刊已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子阅读方式在快捷方便了读者的同时,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2019年读者借阅纸质图书由138 060册减少到127 120册,减少了7.9%,说明读者对纸质书的借阅需求在降低。对2015年—2019年全部馆藏利用率以及最近3年入藏的新书的利用率进行了统计,数据见表1。数据表明:全部馆藏利用率低于最近3年入藏图书的利用率,这说明对于那些年代较早、图书较旧以及破损的图书,读者借阅率较低,因而影响了整个馆藏的利用率;但读者对最近3年入藏的新书的借阅率较高,因而新书利用率较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2018年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图书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读者偏向于借阅新的纸质图书。

表1 全部馆藏以及最近3年入藏图书的利用率统计

自从2016年安装座位自动预约系统后,2017年—2019年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总选座次数2019年比2017年增加了26%;选座位人数2019年比2017年增加了8%;人均选座次数2019年比2017年增加了16.7%。

表2 2017年—2019年座位预约数据统计

1.3 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读者24小时可随时访问100多个电子资源数据库、330余万册电子书、3万多份电子期刊,可以阅览3万多本e-pub电子图书、7 800多万篇报纸全文,可以访问网上报告厅、知识视界、万方学术视频库、超星名师讲坛等多种学术视频资源库和银符考试库、新东方教育视频库、森图学院的就业+创业多媒体资源。例如中文访问量最大的万方数据库,2015全文下载量为2 250 359篇,2019年全文下载量为4 266 857篇,增长了1.9倍(见图2);英文ScienceDirect数据库,2015全文下载量为1 300 549篇,2019年全文下载量为2 008 470篇,增长了1.5倍(见图3)。电子书专业书数据库2016年建立后全书下载量为304 373次,2017年—2019年保持比较稳定(见图3);同样,法律类电子书2015年—2019年保持比较稳定(见图3)。在学校办公楼、教学楼等还设有3台电子图书阅览机,可供阅读3 000多种本地电子书、音视频和5万余种的云资源。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使用这些电子资源,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图2 2015年—2019年全文下载统计

图3 2015年—2019年电子书下载统计

1.4 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手机端利用移动图书馆

2017年开通移动图书馆以来,2017年度读者登录333 493次,点击14 817 287次,文献传递93 610次(见图4);文献传递中电子书占56%,期刊占19.1%,报纸占25%。2018年度移动图书馆登录366 954次,点击15 441 611次,文献传递量达103 664篇(见图4);文献传递中电子书占56%,期刊占19.7%,报纸占24.2%。2019年度移动图书馆登录382 778次,点击16 295 050次,文献传递量达122 564篇(见图4);文献传递中电子书占50.2%,期刊占25.8%,报纸占20.6%。读者2019年比2017年的登录量增长了14.8%,点击量增长了10%,文献传递量增长了30.3%,文献传递中电子书降低了5.8%,期刊增加了5.8%。

图4 2015年—2019年移动端登录统计

1.5 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云服务来完成资源搜索

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读者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读者个人数字资料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对接,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图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并可以实现通知、咨询、新书推荐、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等信息互动交流。通过云共享服务体系,读者可进行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都可以通过邮箱接收到电子全文。同时,读者可通过手机在图书馆微信平台上泛在式进行馆藏书目查询、借阅信息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电子资源搜索、座位预约、实时咨询等服务,并获取图书馆推送的资源动态、讲座信息、图书推荐、活动公告等信息。

2 原因分析

2.1 读者在变

随着“95后”的大学生攻读研究生和“00后”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些Z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成长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短视频等科技产品的影响巨大。根据艾瑞2019年的调研,平均每个“95后”在智能手机中自主安装35个App,其中,学习类App安装率73%,知识付费类App安装率24%,说明他们学习更倾向于在智能手机端进行,更加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不是纸质材料,这也是他们不喜欢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和期刊的原因。艾瑞mUserTracker显示,“95后”视频服务占据了其27.1%的时间,有阅读兴趣爱好的占群体的46%,这也是他们喜欢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的原因。

2.2 技术在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越来越可视化、智能化、人性化。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将信息编辑、信息传输和内容发布、模板引用、业务互动查询、信息指引、集中控制管理于一个平台,对接读者行为大数据分析,提高了整体管理的效率。物联网RFID技术,图书借还、图书盘点等工作的自动化,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劳动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可视化信息发布系统,将读者借还书量、入馆人次、热门图书借阅排行、新书推荐等通过智慧墙大屏展示给读者和工作人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增强入馆教育、信息检索教育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提升了教育的效果。智能问答机器人不仅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工作,还增加了图书馆前台服务的吸引力。

2.3 功能在变

随着高校读者和图书馆中各种技术的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学化图书馆转型,图书馆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型升级,相较于原来图书馆仅有的借阅、学习、检索等功能,现在图书馆不仅要满足线下自习,还要满足学生的线上学习;不仅要满足为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还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全校师生,还要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服务。

3 启示

根据以上的数据和原因分析,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在提出了以下几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3.1 优化资源供给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注重收藏与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保持自己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并将这个资源整合、传递、分享,可视化呈现,便于读者的获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以人为本,通过对师生使用各种资源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科学的增加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科学的替旧纸质资源,从而优化馆藏资源,并严格把控采购质量关,保证藏书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科,并保证重点学科的藏书量,并对藏书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应更方便、更快捷的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料的查找。

3.2 优化图书馆功能

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建设泛在化、信息化、自助化、共享化、智慧化的安全绿色节能图书馆,优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安全可靠、零差错的信息传递。致力于高校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环境的构建,助力自习与自学相结合;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助力于高校师生的科研,助力科研人员在茫茫的数据之海中查询到自己想到的资源;助力高校学生提升信息检索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全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面向社会用户开展相关的泛在化、便捷化服务,特别是知识共享性的服务。

3.3 提供更加精准服务

运用智能技术,利用读者借还数据分析出读者借阅、需求较高的图书类别,不断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并通过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和服务以及运营信息等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海量数据进行关系链实时分析,充分挖掘各类数据的潜在价值,让图书馆不断适应追踪读者行为偏好,改进服务方法和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借阅情况,有效地分析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个人偏好,进行高精准的推送,增强互动性,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提高借阅人满意度,增强读者个性化阅读服务的智慧水平。同时,考虑到新冠病毒的疫情的影响,可以用智能机器人开展无接触的读者服务。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读者进出图书馆、图书借阅、利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分析数据。通过对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高校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及时改善图书馆的服务,重构图书馆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各类读者的需求进行更好地服务,使图书馆有持续的竞争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馆藏纸质图书
馆藏
图书推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