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2022-02-08齐光宇

图书馆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驻村图书馆

齐光宇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11)

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文件强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1]。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奔赴基层,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在强化基层图书馆主体责任、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传承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等方面具备特殊优势[2]。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应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发展路径,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领域有所作为。

1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1.1 不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动力支撑。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3]。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目光和精力聚焦于乡村文化振兴,以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为己任,发现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点,在完善和搭建乡村文化教育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发掘弘扬地方特色文化[4]等方面为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1.2 促进图书馆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服务设施不健全、管理体制陈旧、政策难落实、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内容贫乏等问题普遍存在[5]。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城市文化向乡村辐射和渗透的星星之火,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向乡村延伸、城乡图书馆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使者。公共图书馆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可以发挥政策水平高、文化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社会联系紧密等优势,深入研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准确把握乡村读者的文化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乡村社会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和扶持计划,尽快补足短板,加速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6]。

1.3 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社会实践

图书馆事业正处于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发展急需适应新业态、新生态的馆员人才队伍[7]。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是锻炼人才、培养和造就人才、检验人才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平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驻村第一书记的躬身实践。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上至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民生保障,下至起居饮食、跑腿代笔、说事评理,既要尊重乡村的历史与传统,也不能陷入乡俗民风的窠臼。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以新思维、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工作实践,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转变乡俗民风,转变乡村干部群众的意识观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在这纷纭复杂的乡村工作实践中,必然得到磨砺和锻炼。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上,不仅会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学习能力、统筹管理能力、信息研判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逆境抗压能力进行历练和检验,同时也让驻村第一书记的灵魂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让他们更加了解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更加了解我国的国情,更加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也更加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伟大,从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不负韶华的“精气神”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蜕变”为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不同,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明显薄弱。当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是乡村地区普遍的文化服务机构。因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十分有限,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据调查了解,很多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及农家书屋成为“展示性”场所,没有专设人员管理,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和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形同虚设。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仍跟不上时代潮流,没有认清基层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地位[8],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基层公共图书馆资金保障水平低,政策难落实、制度难规范、人才难扎根,“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国内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仅工资福利等基本支出已超出年财政预算水平,办公活动经费更少之又少[9],国家所倡导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一时还没有提上日程。

2.2 乡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乡村地区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10]。基础教育薄弱导致乡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生存环境,导致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学习习惯。经过高强度的农业劳作后,乡民更倾向于在闲暇时间选择休息或棋牌等娱乐活动,“读书无用、学习无用”的错误观念在很多乡村居民头脑中仍根深蒂固。落后的观念、弱化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导致很多乡村居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偏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向基层、向乡村延伸和辐射,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开展了“农家书屋工程”“电子阅览室工程”建设,但这些工程建设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乡村居民对这些基础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也十分低下,建设效益难以显现。薄弱的文化教育基础,导致乡村居民对文化知识普遍缺乏必要的理解、利用和转换能力,难以独立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2.3 文化帮扶工作精准度不够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11]。近年来,在乡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文化扶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的局面并未实现大的改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文化帮扶的精准度。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化的文化帮扶规划。各省市图书馆都在积极开展文化帮扶工作,但在后续维护、运营管理、效益反馈、考核评价等方面,并未建立标准、规范的长效机制,制约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12]。二是粗放式文化帮扶问题突出。地域差异化是乡村地区的重要特征,只有精准识别乡存群众的文化需求,合理调整资源结构,实事求是地开展帮扶工作,才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在山西吕梁地区的调研中,大部分村民表示,即使通过手机、电视接收到讲座信息,仍然是晦涩难懂、无法接受;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农业常识,将水田农作物种植讲座推送至沙土地区乡村,造成资源浪费。在乡村文化帮扶实践中,一些帮扶单位缺少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帮扶内容未能真正体现乡村群众的现实需求,难以达到帮扶的效果。

2.4 驻村第一书记综合素质面临考验

乡村文化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乡村工作的复杂性,令驻村第一书记综合素质面临着多重考验。(1)乡村知识储备。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先决条件是了解乡村、融入乡村,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对新时期乡村工作普遍陌生,工作中仅靠“现学现卖”难以全面正确有效应对,有时会受到村民的质疑,影响后续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2)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文化建设又是一项“治本”的工程。建设周期漫长是文化工作的特点、难点,如何在任期内为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确保离任后乡村文化事业有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一书记既要立足于乡村文化工作的基础,又要遵循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与逻辑[13]特征,想方设法做好长远规划,建立发展机制,为乡村文化事业长效发展筑牢根基。(3)困难和挫折。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极易诱发驻村第一书记的懈怠情绪,滋生“走过场”“混日子”的错误思想。驻村第一书记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深入乡村实际,融入乡村社会,做乡村群众的贴心人。只有如此,才会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3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3.1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夯实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必须以主人翁意识投身于乡村振兴实践。图书馆专业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是自身的专业特长。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有责任在乡村图书馆建设领域有所作为,为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为切实推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贡献绵薄之力。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积极引导基层工作人员更新理念,重新审视振兴乡村文化的深远意义,充分重视基层图书馆的战略性地位,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制定规章制度,切实保障乡镇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要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准确了解和把握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充分倾听村民的真实诉求,深度感知乡村文化氛围,将调研结果科学凝练,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决策依据,在制定管理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考评机制过程中献计献策,帮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或方案。此外,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还应善加利用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针对本村实际引入专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提供丰富资源与专业指导[14],规范乡村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流程,推动乡村图书馆服务上台阶、上水平,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3.2 发现发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赋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赋魂,进而从根本上转变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生态。立足实际,科学发现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活力,涵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无限的动力。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以乡村教师、退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为主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15],广泛查阅资料,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科学整合加工,凝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要以派出单位为依托,发挥派出单位的人才优势和社会关系网络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一方面邀请文旅专家对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实地考察,充分论证,提供专业指导,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把脉定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规范基础设施管理和基本服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专业的人才队伍。定期选派乡村文化工作者到省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培训交流学习,培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乡村原生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育不仅要解决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的问题,更需要解决如何“留下来”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应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联系纽带作用,引导包括涉农企业、文化传媒公司、旅行社、优秀乡贤在内的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以特色文化为新农村建设赋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振兴。

3.3 串联帮扶体系,保障文化帮扶的精准长效

针对乡村文化帮扶效能不佳的现实问题,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发挥纽带功能,畅通信息渠道、整合帮扶资源、优化结构配置、推动合作交流,串联起以乡村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帮扶体系。

3.3.1 要做村民文化诉求的代言人。乡村居民普遍存在问题剖析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低等问题,难以准确表达文化诉求,陷入“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利用长期驻村的契机,最大限度融入乡村,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交流,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剖析村民的真实需求,以严谨、精准的态度进行梳理归纳,当好村民文化诉求的代言人。驻村第一书记要借助联系城乡、联系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渠道优势,及时将乡村群众的文化诉求“一站式”传递至相关管理部门,有效解决逐级上报流程繁琐、时效性差、精准度差的问题。

3.3.2 要做公共文化服务矩阵的建设者。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着力整合资源、探索适宜的发展机制,为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矩阵献计献策,努力实践。现阶段,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均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帮扶工作,如流动图书馆进乡村、送戏下乡、演出下乡、非遗展览进乡村等。在事业单位集团化管理的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之间应广泛联动,加强合作,发挥集团优势,跨机构开展文化帮扶活动,打造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点、派出单位为线、文化服务机构为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矩阵,高效精准地满足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驻村第一书记要不断探索,着力促进文化帮扶机制的建立,保障文化帮扶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效性。3.3.3 要做帮扶成效的反馈者。完善的反馈机制是持续提升文化帮扶效能的重要保障,目前文化帮扶尚未建立完善的效益反馈制度,无法完整地展现项目产出和社会效益[16]。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期间,有能力承担反馈帮扶成效的工作任务。作为文化干部,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规律,在调研与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为村民提供相应的指导,也可以搜集基层文化建设以及基层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这些反馈信息是不断修正或调整帮扶策略巩固帮扶成果的必要依据。驻村第一书记应持续关注村民文化素质的涵养过程,准确反馈帮扶活动的成效情况,动态掌握村民文化服务需求的变化,协助帮扶机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帮扶策略。

3.3.4 要做乡村数字化文化服务的推广者。文化素质偏低、老龄人口占比高的特点导致乡村居民难以享受数字化文化帮扶带来的时代红利。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基层图书馆为阵地,为老年人口提供培训,帮助老年人独立使用智能设备,为开展数字化帮扶打下基础,综合提升老年人口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充分借鉴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3.4 重构自身能力体系,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伟大事业

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必须深入实际、准确了解把握乡村居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导向,深入了解乡俗民风,这是将自身融入乡村社会、融入乡村干部群众、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前提。对于习惯于城市环境的第一书记,为更好地适应乡村工作,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实践中重构自身的能力体系。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来看,驻村第一书记需要努力培养5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知识学习能力。面对复杂多元的乡村工作和乡村居民庞杂琐屑的服务需求,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无论是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还是文化教育、民生保障,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说,很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陌生的领域,要取得优异的工作成效,必须养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增强化解各类矛盾的本领。二是统筹管理能力。驻村第一书记要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方面发挥作用,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提升统筹管理能力。三是信息研判能力。数字化信息时代,真伪难辨的信息爆炸式增长,驻村第一书记要培养深层次的信息研判能力,由简单的信息传递转向深层次的信息组织,逐步提升信息的筛选、甄别、挖掘、融合、组织、转化、创造能力。四是沟通协作能力。作为嵌入乡村地区的选派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应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乡土民情,融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善于借助“人情”“面子”、血缘等关系建立情感联系,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五是逆境抗压能力。面对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挫折打击,驻村第一书记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气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砥砺前行,主动磨练自身的逆境抗压能力。

4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铸魂工程。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乡村地区文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对驻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站在时代的交汇点,公共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要以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为己任,以派出单位为依托,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立足点,以丰富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为载体,深入实际,广泛调研,科学谋划,大胆创新,为助力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驻村图书馆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图书馆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