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挑战和应对
——第12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回顾与展望

2022-02-08李佳馨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

管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管理企业

李佳馨 杜运周 孙 宁 刘秋辰 陈凯薇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东南大学管理哲学与方法论研究所)

1 论坛背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1]。为了探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由《管理学报》杂志社发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支持、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中国管理学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思想与商业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管理哲学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管理哲学与方法论研究所协办的第12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于2021年12月18~19日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在“云端”召开。本届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挑战和应对”为主题,致力于系统地、科学地探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问题,以期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的交流融合,助力中国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创新发展。本届论坛围绕会议主题设置了8个主题报告,两个专题工作坊以及9个论文交流分论坛。另外,本次论坛还专门开设了“管理实践创新论坛”,以更好地促进学术界和实践界的交流和沟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来自企业界的嘉宾共8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知网平台对论坛的主题报告进行了在线直播,观看人数总计超3 000人次。

2 学术观点和实践启示

结合本届论坛中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和企业界嘉宾的实践分享,本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本届论坛的学术观点和实践成果进行评述。

2.1 中国管理研究的挑战与应对:做面向实践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

面对新的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与共同富裕、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化、数智化、生态化加强了多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模糊性(VUCA环境)的管理情境,变化和矛盾的世界对中国管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要求[2]。针对这些时代课题和挑战,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思考结果。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指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要更好地立足中国本土,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丽华认为,正如该基金会发起人李岚清同志所倡导的那样,管理科学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促进中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提升中国管理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是管理学者共同的责任和担当。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报》社长兼主编杨治指出,管理学研究需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持续发扬东方创新范式和创新文化,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努力践行中国管理学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管理学报》荣誉主编张金隆认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管理学者应该开展“立足本土,直面实践”的管理学研究,促进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助力中国管理学派成长。此外,其他与会专家还围绕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数智时代的生态管理、数字治理、创新驱动、共生成长等重要议题,对如何面向本土管理实践发展中国管理理论进行了研讨。

2.1.1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中国管理研究

基于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国务院印发文件推动树立浙江省共同富裕典范的大背景,南京大学赵曙明在题为《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存在五大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中等水平;二是收入差距过大;三是财产差距急剧扩大;四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仍偏低;五是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地区的差异非常明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靠创新和勤劳致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发展、体魄发展以及精神发展。此外,实现共同富裕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建立协调分配的制度、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增强区域发展平衡,协调行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救助、住房以及保障体系。

2.1.2数智与数字时代下的中国管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智和数字”已成为当下的时代标签[3]。在多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模糊性的时代背景下,互联共生以及共享导致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影响了教育学科、行业产业、公司治理以及企业成长等多个方面。这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中国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届论坛中,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的席酉民、李维安和陈春花3位学者分别就数智与数字时代对工商管理及生态管理、公司治理创新、企业成长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分享了各自的洞见。

(1)数智时代的工商管理:行业融合、产业家及生态管理数智时代的来临引起范式革命,带来心智的升级以及教育的提升。席酉民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数智时代给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带来冲击,需要在诸多方面做出调整。具体包括:①重视生态管理,即组织生态化、阐明网络和数字下的共生机理和治理、有限干预下的演化以及生态红利;②运用新体系-和谐管理理论,实现愿景使命驱动、和谐主题导向布局、和谐耦合的生态营造、在线干预的营造、创收生态红利;③重视行业融合的发展,基于行业建立学院,所有的行业学院均需商科教育、创业和创业港的支持;④工商管理教育需要多维变革(如国际化、人才资历结构调整);⑤需要重视产业家的培养等新人才观念;⑥工商管理教育需要重视人生教育和心智教育的提升。

(2)数字治理与公司治理创新新冠疫情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数据成为人民生活、企业经营、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资源。目前,公司治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数字治理。李维安在主题报告中对数字治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首先,数字治理的本质是网络治理。从治理层面来看,数据的价值需在不同主体中体现,数据自身不会产生利益关系,各数据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才是数据利益关系的体现。因此,数字治理是利用各类网络手段,对数据的产生、利用、交易等整个过程中由各类不同利益主体形成的网络进行治理。其次,数字治理的基础是数据社会化和数据确权。与社会治理从孤立到社会的变化相似,数据治理从单一数据到大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其从孤立化到社会化的转型特征。社会化的数据掌握在公司这类营利性组织手中,是当前数据治理的主要矛盾之一。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数据确权的难度。数据确权包含了用户对部分个人数据拥有初始所有权,AI企业经授权而获得商业使用权,以及政府拥有对公共数据的所有权这3种权利关系。数据治理的关键是厘清这3类主体的权利边界,减少数据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最后,数字治理带来了许多公司治理的创新。李维安进一步总结了数字治理时代公司治理的5个创新命题:数据资产关联交易问题;网络组织社会责任与绿色治理;网络平台垄断行为及其治理;AI企业治理问题;金融科技公司监管模式研究。

(3)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企业共生成长陈春花在题为“协同共生框架——系统效率与价值进化”的报告中指出,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企业需要遵循非线性逻辑,关注技术与创新所产生的不可预估的作用,在协同共生框架下获得系统效率和价值进化。她认为,协同共生框架的组织有效性来源于多个维度的组合:①赋能和管控的维度,即数字技术带来组织赋能,更好地契合人的潜能发挥,而管控帮助组织获得相对稳定性和基本效率。②内外部维度,即对于组织内部,需要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支持、制度体系等合理且与企业的价值观、行为体系契合;对于组织外部,企业应嵌入到更大的社会价值系统中,实现价值共创与创新。总体而言,协同共生管理的核心是激活人,基础是成员互为主体,关键是赋能式共生。在梳理企业面临的一些边界内和边界外问题的基础上,陈春花还进一步指出,企业需要具备真正的“共生理念”,即选择一种跨边界共生的成长模式,与行业内、外企业优势互补,通过非竞争联盟的经营创造更大的协同价值。

2.1.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管理理论发展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鉴于此,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以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为此,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苏敬勤和陈凯华两位学者,在主题报告中,基于中国情境,分别从方法论和创新转型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

(1)如何挖掘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发现逻辑与外推逻辑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在独特的制度、市场以及技术情境下,涌现出独特的实践,因此,以往的经典管理理论无法完美解释中国本土企业行为,亟待开发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以揭示本土情境下的独特管理实践规律。基于此,苏敬勤从管理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指出,深度情境化的案例研究是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重要推手,需要结合归纳-溯因-演绎等发现逻辑,从独特现象中挖掘理论,并结合情境界定、适用范围、理论化等外推逻辑提升理论的普适性。其中:发现逻辑是案例研究过程中,实现中国情境下管理理论推进的核心;外推逻辑则为本土独特的管理实践理论化和普适性提供了核心保障,并强化了研究过程的科学与严谨。

(2)创新转型发展的理论思考陈凯华从创新转型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思考。他指出,在社会可持续转型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国内新发展环境下,以及国际科技竞争、国际产业竞争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环境变化下,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助力以及新的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发展治理模式的变革。因此,需要关注创新转型发展的以下议题:如何兼顾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何从碳足迹角度,分析是否存在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共赢的技术轨道;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下,制定创新发展政策与战略。

2.2 中国管理实践的挑战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企业生存与革新

当下,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格局引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适时开展战略变革,进一步塑造市场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鉴于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杨杜,以及来自江苏长江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讯诚电业有限公司、佛山法萨建材集团的方保利、刘敏鹃、范立方3位企业家为与会代表分享了新发展格局下,源自一线管理实践的企业故事及其成长逻辑。

2.2.1企业故事: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1)长江汇:长江生态治理的数字化探索与实践方保利在专题分享中介绍了长江汇在长江生态治理的数字化探索与实践。作为一家致力于长江航运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长江汇在生态治理上的数字化实践历经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3个阶段,构造了航运服务领域下的数字化版图,为市场提供了电子商务、航运维保、生态治理和供应链金融四大解决方案。该公司生动的企业实践为数字化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讯诚电业和法萨建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深层次的指导和参考。企业作为社会中承担教育人、培养人重要责任的组织,可通过推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员工价值观进行塑造,进而将其内化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之中。刘敏鹃在专题分享中介绍了讯诚电业如何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精益生产的具体实践。该公司自2014年开始在企业内部推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2021年已实现全员学习,并建立了改善学院,有组织地进行传统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发扬与传承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改善精神为使命,打造最优秀的改善与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该公司倡导践行“心、技、体”的良好融合,即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观念层的思想根基,以精益生产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工具,以定期式、制度式、指导式的自主研究催生实践行动面的技巧,从而实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标。范立方则讲述了法萨建材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公司打造成为兼备温馨、有归属感的家庭,高效、纪律性强、战斗力强的军队,以及持续学习的学校的生态化联盟。该公司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针对性的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学习,通过“修身”升华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思想,打造员工积极主动工作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及管理层善于谋事和执行的管理体系,进而促进企业员工保持自觉自发、积极创新的工作状态。这两家企业的具体实践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管理哲学和西方管理科学的结合,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企业向“守正创新”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向和路径。

2.2.2学者视角:基于现象,凝炼策略

基于对数字时代、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的认知,以及对企业实践案例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总结、提炼了一些大变局背景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管理策略,具有较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1)大变局下的企业生存之道应对不确定性是企业家的常态[4]。鉴于此,基于突发事件应对视角,首都经贸大学高闯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会呈现出4条可能曲线:一是,企业在突发事件后依然能恢复到最初水平,表现出强大韧性的物理韧性曲线;二是,企业历经突发事件后反而能够茁壮成长和壮大的塔勒布曲线;三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跌落至谷底,而后又触底反弹的巴顿曲线;四是,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堪一击,迅速衰落甚至破产的伽利略曲线。基于此,高闯进一步区分了企业的应对策略:以守为攻的冗余策略,强调超出组织实际需要,专门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冗余资源的重要性;以攻为守的赋能策略则认为,企业能否应对危机关键在于企业的自身能力,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为自身赋能;攻守兼备的杠铃策略,强调在利益最大化和安全边界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极端风险爱好和极端风险厌恶两者间的一种悖论组合。关于企业如何避免伽利略曲线得以生存,高闯认为,企业应在认知规制体系方面,注重平衡,兼顾发展与安全,建立安全边界;同时,在生存策略变革方面,企业也要注重攻守得当。

(2)华为的活法华为公司作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代表,目前正面临美国政府的无端制裁,其生存方式受到了业内的热切关注。由此,杨杜在“华为的活法”的专题交流中指出,企业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但是不创新就是等死。他认为,按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企业生存状况可大致划分为创业期夭折、成长期早逝、成熟期稳定后寿终、蜕变期变革后长寿。纵观华为的理念变革,该公司目前已从国际级企业向世界级企业升级,战略重点也从供应链整合(“如何做行业”)向企业活下去、做多大(“如何做生态”)转化,企业的使命感成为指导企业战略的主要工具。

(3)宏观跨越的微观能力探析基于数字化背景,聚焦于企业的进化问题,东南大学李东在题为“翻山越岭:宏观跨越的微观能力探析”的专题交流中指出,我国超过一半的企业位于微笑价值曲线的中间产品供给部分,而进口占比最高的芯片和化妆品则分别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以此引出了我国企业应如何稳健地由价值洼地迈向两侧高地这一问题。基于此,李东从3个层次的供给形态进化探讨了相应的微观能力内涵,即企业从普通工具到关键工具,再到简易工具箱,最后升级为“忠实助手”的3级跨越。与此对应,企业产出由简单的产品/服务转变为针对顾客消费旅程的一系列“工具式”供给,进而到提供支撑顾客旅程的用户场景。李东认为,这是企业从微笑价值曲线底端向顶端迈进的必然之路。为此,企业需要推介愿景、构建平台、定向行动和固化模式。

(4)企业践行传统文化三部曲在外部环境变化压力下,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的互动机制研究是当前中国本土管理实践专题分享领域颇有意义的话题[5]。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晁罡在专题交流中,从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发端、成长和确立3个阶段明确了企业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在发端阶段,重点是企业家个人心性的转变、信仰的确立和使命的再认知;在成长阶段,应强调教学为先、修行感召及力行责任;在确立阶段,应关注提高员工心性,形成组织氛围,实现企业稳健发展。他认为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演化模型立足于中国管理实践,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有助于中国式企业制度理论的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学界和企业界的交流,本届论坛还设立了学者和企业家对话的环节。该环节由东南大学学者胡汉辉主持,由来自企业界的刘敏鹃、范立方两位企业家与来自学界的杨杜、李东、晁罡3位学者,分别基于实践和理论的视角,以“精益生产背后的文化力量”为主题,进行了极富洞见和启迪的在线对话与交流。

2.3 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

在本届论坛的“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专题工作坊交流和研讨阶段,《管理学报》副主编田志龙,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的苏勇、欧阳桃花、胡海波3位学者,分别就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的持续开展和进一步推进进行了精彩报告。

首先,田志龙就“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论文撰写的重点、难点和如何破题”这一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田志龙指出,研究中国优秀企业管理实践,进行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论文的写作,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①撰写的两个过程,即选题寻找过程和论文展示过程。其中,选题寻找过程又包括发现中国优秀企业、该企业某方面的优秀管理实践、管理实践背后要解决或应对的管理问题,以及支撑管理实践的企业家管理思想这4个步骤。论文展示过程则包括阐述中国情境下,企业家们共同关心的某个管理问题、某企业在解决该管理问题上有何优秀的管理实践、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揭示该管理实践的企业家管理思想、基于研究结论的管理启示(对其他企业家在解决该管理问题上有何启示、与现有理论对话后,发现有何理论创新等内容)。②选题的5个要素,包括:第一,背景,即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某方面的中国特色背景;第二,管理挑战与问题,即在上述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管理实践挑战或问题;第三,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及其案例,即应对上述挑战或解决上述管理实践问题上,做得好的企业及其最佳管理实践;第四,理论研究问题,即现有文献做了哪些研究,还有什么有待研究;第五,研究思路,即从什么角度入手,拟研究哪些要素间的关系。③结构的3个闭环,包括:从实践问题(企业家们面临的某个管理实践问题和某个现实企业的优秀管理实践)到管理启示(基于研究结论得出的解决上述现实管理问题的观点与行动建议);从理论问题(管理实践问题的细化及管理实践问题转化的理论研究问题)到结论贡献(研究结果讨论和理论贡献);从实践问题到理论问题。

接着,苏勇教授在题为“访谈和解读企业家管理思想的几点体会”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解读企业家管理思想需要明确以下3点:①明确要解决的企业管理实践是什么;②针对上述管理实践问题,该企业家的解决思想或解决之道是什么(如运用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管理方法等);③通过研究案例企业在应对上述管理问题上的管理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然后再与现有理论对话。

随后,欧阳桃花基于什么是中国故事、对中国管理故事到研究案例方法的反思以及如何持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她指出,解构“故事”内涵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典的、具有因果关系的管理实践进行解读,需要强调事件过程并提出具有高度情境性以及启发性的见解。中国的管理研究问题应该来源于中国实践,用案例研究方法识别与回应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管理学术体系。此外,她还在介绍经典案例研究方法论以及对现有案例研究方法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入手,强调识别中国问题,需要重视呈现中国问题的复杂性、识别中国问题的复杂整体性,而非简单局部问题。不应局限于用已有理论诠释故事、与已有文献对话,更要从中国故事中提炼结论,达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境界。

胡海波则从道术相生的角度,对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的案例研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他指出,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面临着以下3个挑战:一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指引;二是并未细分经营管理的研究对象,忽略古代典型企业管理思想的挖掘;三是缺乏对当代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当下,中国管理思想存在3类新范式:①通过文本分析,运用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古代管理思想;②通过对古代典型企业的案例研究讲好中国古代管理故事;③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思想进行研究。此外,他还提出了中国管理思想研究的4个展望,即理论基础明细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数据分析结构化以及研究对象典型化。

在“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工作坊的论文打磨阶段,来自英国利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宣读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由与会的专家进行了细致、精当和专业的点评。

2.4 中国文化与管理研究

在“中国文化与管理”专题工作坊上,围绕“中国文化与管理”这个研究主题,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的贾利军、巩见刚、孙新波、胡国栋、周建波等几位学者进行了精彩报告和深入研讨。

贾利军在题为“东方科研范式解读——基于易文化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基于还原论的西方科研范式正在经历“可重复性危机”[6]。西方科研范式的世界观正在从原子论进化到结构整体论再到有机整体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从计算机介入的仿真实验和大数据进化到人置身其中的质性研究。但在质性研究中,人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难以保证。他认为,东方以“道”为核心的科研整体观下的“天人合一”,可以为西方科研范式从世界观到具体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的跨越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巩见刚在题为“儒家管理学范式研究:基于‘命’与‘天命’的视角”的专题报告中认为,虽然接着传统文化讲本土管理学已经成为了近年来本土管理学界的一个共识,但学界对于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儒家思想中的“命”与“天命”集中体现了儒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塑造了儒家管理范式的特点。对“命”和“天命”的理解使得儒家形成了包括以义制利的基本管理原则、“修己安人”的管理目的、重视移情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在内的一套独特的管理学范式。

孙新波在专题报告中介绍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易管理”。“易管理”的学理从经验、形式、预测、抉择、超验5类问题开始,兼顾了西方科学技术根本上的现代性和中国文化本体底座上的未来性,并提出了“反管理”这一命题。即反管理是自身自发现,也是自身反发现,还是反身自发现,也是反身反发现,是我和你的统一[7]。

胡国栋在其专题报告中指出,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模仿复制转化到融合创新,从方法(管理科学)到范式(管理哲学),从批判到建构。后现代管理,从原子论走向整体论,从稳定封闭走向动态开发,从物理学范式走向生物学范式,不再一味关注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效率而是强调人性。由此,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实现对效率和人性的融通耦合。儒学视域下的中国管理范式强调和合治理,包括天人和合、群己和合、内外和合、情理和合4个方面,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人性结构的问题[8]。

周建波在专题报告中,用比喻的方法提出并分析了“龙管理学”这一概念。他认为,龙管理学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从灵性到理论到情境到工具到实践的过程,其架构可以根据龙这一神话形象的组成部分进行拆分。其中:龙之眼代表战略的预见性,是战略之魂;龙之头代表战略的引领性;龙之身是组织管理和组织运营管理,现行的管理学基本架构就归属于此;龙之尾代表组织信息,以及沟通、传播等与外部的交互关系(如营销管理、品牌管理);龙之脉则代表了组织的领导者及其战略的未数、气数、定数。

为更好地促进学术研讨,本届论坛还设立了9个论文交流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管理在中国”“中国本土案例研究”“新经济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组织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和“营销与服务”等选题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3 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速度。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成为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9]。新时代下,复杂动态的管理环境,共同富裕、数字变革、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等新课题,为中国管理研究和实践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紧扣时代脉搏、直面中国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挑战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鉴于此,本届论坛基于新发展格局这一时代课题,深入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倡导运用管理哲学及方法论开展面向实践的中国管理研究,助力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革新,进一步推进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以及中国文化与管理等研究领域的探索。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管理研究要求整合知识,开展交叉学科的合作,重视管理哲学与方法论等基础研究[10],并对数字化、生态化和复杂系统管理进行全面探究[3, 11]。当下,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次论坛汇集学界同仁与业界同道,扎根中国实践,探讨时代课题,深入挖掘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对推动面向实践的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舒婷、许志燕以及崔双双同学协助整理资料。

猜你喜欢

研究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