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通“三重课堂”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大思政格局

2022-02-08王振宇孙艳艳赵承钢

新闻传播 2022年13期
关键词:舆论思政思想

王振宇 孙艳艳 赵承钢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通辽 028000)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宣传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更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人才摇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闻传播类专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围绕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总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为统领,贯通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三重课堂”,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格局,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2]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三重课堂”指向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就宣传思想、新闻舆论、意识形态、媒体融合发展、网络强国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及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成为新时期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遵循。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课堂教学强化理论传授实现内化于心

第一,思政课程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在组织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闻传播类专业特点,充分挖掘与新闻传播类专业有关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要侧重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等内容,使学生对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专业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新闻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其他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4]。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理论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相结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深刻揭露西方的文化霸权、新闻霸权,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三是,要让学生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重大危害。

第三,持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风雨征程,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些都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如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来临之际,组织学生用踏访的形式去感受、观察、投身这个火热的时代。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数字摄影》《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充分运用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志愿者的事迹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校园文化活动赓续精神血脉实现外化于行

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才培养重要的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持续引导学生赓续精神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实现外化于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建带团建,将党的建设与新闻传播类专业特点相结合,善于利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阵地开展思政教育,赓续精神血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和大学生风貌的,有一定文化内涵和传播力、影响力的原创文化精品。

(三)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固化于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潮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中受洗礼、长才干,实现固化于魂。

第一,与各主流媒体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走出校园深入媒体行业尤其是各地融媒体中心参加实习实训,亲身了解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亲身参与新闻舆论的各项实际工作,亲身感受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的贯彻执行。

第二,引导学生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挖掘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宣传正能量,在实践中受洗礼、长才干。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工作者,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引导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到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身边,深入挖掘和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系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作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本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同抗疫情。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将专业教育引入实践课堂,组织学生采访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深入挖掘和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采访材料,在采访材料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编剧排演了大型原创话剧《逆行》,弘扬抗疫精神,受到师生热烈欢迎。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脱贫攻坚精神,2021年学校组织学生赴通辽市奈曼旗与五位驻村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工作,拍摄专题片《嘎查第一书记》,并在通辽广播电视台播放,与《逆行》一并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原创精品档案》。在学生们深入援鄂医疗队和驻村第一书记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原创文化作品,更重要的是被援鄂医疗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所感染,对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全面深化了思政教育。

二、“三重课堂”要紧密围绕新闻舆论人才培养

(一)着力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闻传播类专业主要培养的就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相比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而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5]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三重课堂”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第一,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一是课堂教学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明确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中央的方针、路线、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及时、全面、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学习全会精神,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带领全体师生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第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引导学生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刻理解“依靠谁”。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6]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形成良好文风和作风,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党性人民性原则。

第三,“三重课堂”引导学生找准自身角色定位,让学生明确“我是谁”。在“三重课堂”大思政体系中,学生入学后要通过新生研讨课、学习经验交流会、媒体参观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尽快明确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未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校期间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7]的要求,做好专业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做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和守望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8]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校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要充分利用“三重课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如何引导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做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者,乡村振兴点滴进步的记录者,内蒙古民族大学进行了探索。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自主开发了“小云书记App”,通过“小云见证”“第一书记荣誉堂”等栏目,引导在校大学生走近驻村第一书记、宣传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驻村第一书记,构建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驻村第一书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引导学生创作反映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的新闻报道、短视频、微电影等文化作品,在宣传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的同时,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发展,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三重课堂”融会贯通构建大思政格局

“三重课堂”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关于记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为目标,相辅相成、相向而行、全员育人,实现思政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

(一)“三重课堂”相辅相成,思政无处不在

思政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较强的专业素养;校园文化和网络传播相辅相成,打造文化精品,提升育人效果;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实践能力。“三重课堂”之间相辅相成,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提升理论素养、传授专业知识;校园文化夯实理论基础,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接受时代洗礼,感悟精神血脉,提升专业能力;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成果同时作为案例教学典型素材反哺课堂教学,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思政育人模式,思政工作无处不在。

(二)“三重课堂”相向而行,思政无时不在

“三重课堂”紧密围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同一目标、同一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的引领下,紧紧把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新”字,及时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紧盯时代新发展、新情况、新要求,善于运用新手段、新方式、新媒介,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充分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不断形成育人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三重课堂”相向而行,思政工作无时不在。

(三)“三重课堂”全员育人,思政无人不在

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评比,做好集体备课,发挥典型引领,及时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工作的学习交流会、研讨会和课程思政交流培训,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基层党务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本科生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本科生导师针对性指导,营造全员育人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校地互嵌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一线工作者、模范党员代表,作为学生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基层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行业专家、模范党员代表共同组成思政工作群体,使思政工作无人不在。■

猜你喜欢

舆论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