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2022-02-08余悦玫

新闻传播 2022年13期
关键词:融合人才时代

余悦玫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2.沉浸式媒体技术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230000)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大量出现。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与传统媒体有所融合,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大众传媒进入了融合媒体时代。

在融合媒体时代,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和传媒学科建设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更新的要求。当前,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已经因其单一专业的培养方式、偏向理论忽视应用的缺陷,渐渐与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脱节。因此,转变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传媒专业设置,优化教师师资结构,培养融合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全媒体传媒人才势在必行。

融合媒体时代对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与产业结合有着迫切需求。传媒院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的传媒人才,理应走出“象牙塔”,积极将理论付诸实践、研究转化为生产力,以符合高校新媒体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新时期融合媒体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需求,符合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要求。

一、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融合媒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融合媒体”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早在2014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就强调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此后,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大力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名称上显现出我国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

“融合媒体”是新时期媒体发展规律的客观需求。如今,新媒体蓬勃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导致传统媒体举步维艰。中国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已经变成了新媒体尤其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媒体”。新媒体因其技术优势,改变了传统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中国已进入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微信、微博、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应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根据腾讯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突破12亿(合并WeChat),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款月活用户突破10 亿的产品。2021年根据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披露: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 亿人发朋友圈,朋友圈每天有1 亿条视频内容,3.6亿公众号,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融合媒体”是新时期媒体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行业新闻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加快制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并进一步提升高校品牌塑造能力。[1]为此,传媒院校与传统媒体纷纷合作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全媒体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传统媒体建立融媒体中心强势归来,推出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进入百姓的视野。

(二)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是融合媒体的必然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融合媒体发展需求。开放共享的时代主题要求传媒从业者必须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待行业发展问题。融合媒体不是简单的不同媒体之间的物理叠加,而是产业升级所必需的跨界创新,是全社会不同行业优质生产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在这一情境下催生出的是一种全新的应用场景,一种跨界各方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这种全新的迭代升级过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与颠覆式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

高校对于传媒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校传媒人才是未来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主力军。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是高等学府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目前高校开设的相关实践较少,产学研协同的诸多环节并未打通;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尤其是高端人才培养存在障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传媒发展需求。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本身的社会职能与覆盖全面的学科体系保障了人才更低的试错成本和更大的交叉性探索空间,而丰富的基础研究资源也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校培养传媒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融合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将遇到各类制度性的问题。对于融合媒体产业而言,高校严谨的学术氛围为制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是为其保驾护航的专业智库。对于高校而言,与产业的紧密合作为自身找到了前沿的研究问题,问题的合理解决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理念急待更新

传媒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建设,必须紧随融合媒体和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科学培养方案。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应更注重实用性,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行,应是融合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我国的传媒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忽视传媒综合应用性的问题,不注重技术教学也不重视实践操作,导致理论技能不衔接、教学实践相背离的现象。[2]大量传媒院校培养的人才只是单一媒体的人才,其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融合媒体时代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传媒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很大弊端,根据各种媒体形式独立设置专业和课程,这种传统媒体教育模式割裂了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传媒高校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案例过时、缺乏人文科学精神的融合等问题。很少有学校深入研究本校的专业特色为了适应融合媒体的发展,因此专业壁垒亟须打破,课程设置有待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的传媒人才。[3]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师引入机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训效果差等问题,导致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总量不足、素质不达标,学校培养和传媒实践脱节,人才供需矛盾,造成了加快变革的传媒业更大的人才缺口。传媒院校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弊端导致传媒高校教师常常是单一媒体领域的专家,缺乏对其他媒体专业尤其是新媒体的深入研究。[4]我国传媒人才培养忽视技术和应用的问题,也使得很多现有教师只会钻研理论,却对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了解甚少。完善教师引入机制,适当引入掌握新技术的教师,对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之适应融合媒体发展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实践平台亟须开发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传媒产业对传媒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提出了新的希冀,如何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是当今高校建设的新议题。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最终达成综合能力的提高。建设诸如融合媒体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改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偏于理论、忽视应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向企业靠拢、在政府的指引下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是融合媒体时代高校发展的可行之道。

三、融合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加快探索与应用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按照媒介类型下设多个专业,如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新闻学、传播学等,这样的专业设置与媒体融合趋势下传媒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若要探索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机制,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新体系,则需要重视探索和应用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传媒人才。跨学科培养模式不局限于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专业的融合,更要尝试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交叉。各类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挖掘优质人才,推进新闻传播专业与社会学、计算传播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的融合培养。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传媒业经历着巨大变革,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新闻内容的写作、分发、审核、运营等各个层面,大数据被用于优化用户体验,算法被用来分析用户行为,区块链技术可以保护新闻知识产权。基于传媒越来越智能化,地方高校要立足于融合媒体时代特点,提升高校传媒学生的编程设计、数据分析、信息挖掘、交互创作、短视频直播、传播工具使用等新闻实践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此外,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新闻敏锐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5]

(二)推进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从我国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来看,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技能。第一,高校应建立融合媒体实践平台,发展开放共享的资源管理模式,定期更新案例、素材、资源包,跟进时代发展。加强标准化资源配置,创新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在学科建设上优化传媒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互动协作、外出学习深造、扎实打牢传媒技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传媒行业储备新时代创新型人才。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渗透交叉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传授相关媒体技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第三,高校应根据师资情况和教学需求,完善教师引入机制,推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师资共享与培养模式,从行业内引进前沿人才,了解行业需求,做有针对性有行业价值的传媒教育。第四,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多方资源为一体的融合媒体学院,使高校师生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与此同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满足市场化竞争的特点,拓宽学生的研究方向。

(三)搭建校企实践应用创新平台

高校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搭建校企实践平台,有助于实现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达成资源服务共享。第一,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实体机构,适用于融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开展前沿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第二,立足产业生态机制创新,依托校企特色资源,把科技、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设计和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聚集融媒体行业的初创型企业,形成集人才、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孵化模式,创建包含产业链中的上游内容生产、中游技术集成与服务和下游市场与咨询等在内的生态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三,以孵化器为载体,持续培养媒介融合环境下具有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创新思维的专业型、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研究、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6]高校与企业可发挥各自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人才汇聚、应用落地等多方面深入协作,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也变成培养人才的“学校”,为社会输出更多实践型人才。

(四)推进媒介融合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创新

充分发挥资源聚合优势,促进区域内政府机关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及产业园区的协同互动。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多方协作的服务机制,满足区域内特色与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相互融合、共享资源。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媒体机构深度合作,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研究开发与区域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媒体融合产业生态形成。根据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区域内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由高校协调,明确联盟任务、权限与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开展对产业发展有帮助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在媒体融合的项目运作上,探索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基础上的供给模式(PPP 模式)。以联盟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机构的智库功能,深度参与市场调研、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等环节,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相应政策与法律制度,设计新旧媒体融合项目的融资模式。作为中介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协调体制内外两种资源,对接行政与市场两种机制,明确新旧媒体风险分摊与收益共享机制,努力激发新旧媒体以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热情。

结语

融合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开始打造全媒体矩阵,加快渗入短视频、直播等领域。传媒业态焕然一新,全媒体传媒人才出现大量缺口。高校作为顶尖传媒人才的摇篮,理应紧跟社会需求,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展望未来,融合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全媒体人才将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加快探索与应用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推进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搭建校企实践应用创新平台,推进媒介融合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创新,以适应融合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融合人才时代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