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音乐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广播连续剧《乌兰牧骑誓言》创作手记

2022-02-08

剧作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广播剧马头琴

■ 石 炯

广播剧的配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个地区的广播剧有一个区的音乐特点,这种特点是不可替代的,独有的。构成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就是有特点的音乐语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民族性的具体体现就是地域性。在广播剧配乐中,地域性、民族性运用适当将增加特定地区的文化风格,体现风俗习惯,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符合地域性风土人情,增加广播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乌兰牧骑的本意是蒙古语“红色的嫩芽”。1957年,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意思是活跃于宽广牧区的红色流动文艺宣传队。一般由十余名队员组成,他们个个都是全能选手,唱歌、跳舞、马头琴、呼麦样样精通,一专多能,全部家当放在一辆马车上就能流动演出,不受场地限制,不受气候影响,即使偏远的牧区,也能等到乌兰牧骑红色宣传队的到来,为牧民献上根据放牧生活改编的歌舞,演出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牧民喜爱。

乌兰牧骑不光是牧民的文艺表演队,更是牧民的文化辅导队、生活服务队、政策宣传队。乌兰牧骑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因此得到了四代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多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并做出了“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不要忘记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的嘱托。邓小平同志题词“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总书记题词——“乌兰牧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在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给了自治区党委很大的鼓励和支持。201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出品了广播连续剧《乌兰牧骑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家三代人都是乌兰牧骑队员,以他们对乌兰牧骑事业的传承为主要线索,体现了深刻的、珍贵的、乌兰牧骑的精神财富。以最普通的生活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暖爱情故事。

由于广播连续剧《乌兰牧骑誓言》故事内容和地域的特殊性,选择音乐时当然是要有民族特点的音乐,但民族音乐也分流派和地域。内蒙古音乐和外蒙古音乐听着很相像,但却有很大不同。以马头琴为例,琴的音域和制作手法都不一样,内蒙古马头琴的两根琴弦分别是G和C1,外蒙古马头琴的两根琴弦分别是F和B。内蒙古的马头琴琴箱较薄,音色清脆,灵动,适合表现快板、轻快欢乐的音乐;外蒙古的马头琴琴箱较厚,音色柔美、厚实,属于鼓板琴,适合表现慢板、深沉的、情感丰富的音乐。所以在选择内蒙古风格的音乐时,要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和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

该剧故事的开始很有特点,并不是按一般的广播剧形式先报剧名,而是有一个序——引子。首先是一首荡气回肠、揪人心魄的呼麦,低沉,缥缈,由非常非常遥远的草原传来,接着一位少女揪心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额……吉……”(蒙语妈妈的意思)忧伤的马头琴渐强进入。这时引入旁白,诉说四十多年的风雨和回忆,当时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高喊着口号,把青春全部献给牧区,为牧民服务。一个婴儿的哭声和悠扬的长调渐渐盖过了队员的口号声,预示着下一代的诞生,在女声的长调中报出剧名。

马头琴伴奏的女声长调《走马》多次在剧中出现。一般都是在回忆和长叙述中出现。女主人公是中央歌舞剧院的编导,她和爸爸对话,诉说要到阿镇乌兰牧骑体验生活。爸爸让她去看看老队长赛娜。这时,女主人公的女儿从中央民族大学放假回家,也要和女主人公一起去阿镇乌兰牧骑体验生活。此时女主人公有一丝疑惑的独白,用淡淡的钢琴表示对父亲的疑惑,父亲一定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自己又不好问。

剧情继续,草原上驰骋的吉普车,带着女主人公和女儿来到了阿镇乌兰牧骑,稀稀落落的钢琴和风声体现出冷冷清清的环境,女主人公询问一位牧民为什么这么冷清,牧民说都下去演出去了。女主人公又问起队长赛娜,这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个音乐表现了还没出场的队长赛娜的人物性格——积极向上,热情开朗,深受牧民的爱戴。女主人公在牧民的指引下来到了演出现场,第一次看到了老队长赛娜。牧民和队员都亲切地称队长赛娜为赛额吉(就是赛妈妈的意思),在悠扬的马头琴和乐队的伴奏下,女主人公说出了对老队长赛娜的印象独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这就是血液里流淌着的、说不清的亲情。在一次草原大雨中,女主人公和赛额吉一起救起了牧民落水的小牛犊,这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为了体现紧急的状态,这段用了急切的管弦乐队,定音鼓和滚雷重合,切分音令人心情急迫。随着和赛额吉的朝夕相处,女主人公慢慢得到了信任,赛额吉和她讲起了过去的往事,这时一支手风琴曲悠扬地进入,勾勒出了一幅美好回忆的画卷——一个知青小伙,帅气又有才华,不但手风琴拉得好,三弦、四胡也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是一个全面手。这支手风琴曲就是他创作的,当时年轻的赛娜为之倾倒,欢快的音乐一直衬托着美好的故事,两个年轻人相恋了,敖包相会在此时出现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也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言了。两人的关系发展很快,很快结婚,并且很快有了一个女儿。这时开始的配乐不再用蒙古风格的长调、呼麦等,而是开始用情感音乐。知青大返城开始了,知青带着赛娜和女儿返回了北京,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赛娜来到北京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都是柴米油盐,钢琴在无主题地敲击着琴键,预示着生活的平淡和压力。本来平静的生活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来北京的是阿镇乌兰牧骑的老队长,当时赛娜还是队里的骨干,老队长的到来让赛娜萌生了回阿镇的想法。这时的配乐是纠结的,弦乐器容易让人陷入沉思。经过商量,两人艰难地决定,让赛娜先回阿镇,自己毕业后也会回到阿镇乌兰牧骑。后来由于发生了很多事,知青在得了罕见疾病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日本治病,并谎说爱上了别人,领着孩子去日本治病,不想拖累赛娜。

几十年过去了,场景又回到了草原。女主人公现在才知道,赛额吉就是自己的母亲,那个北京知青就是自己的父亲。误会解开了,一家人又都回到了草原,共同完成中央歌舞剧院的新节目《乌兰牧骑之恋》。

广播连续剧《乌兰牧骑誓言》的配乐,通过对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内涵,弘扬了乌兰牧骑精神,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统一。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广播剧马头琴
那一夜的雨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乌兰牧骑进校园
我的马头琴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马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