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碰撞 仪式准备 链化成效
——《明星大侦探》第六季互动模式探析

2022-02-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弹幕综艺明星

陈 静 李 浩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综艺呈井喷式发展。网络综艺又称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是以网生代群体需求为创作动机,以亚文化为主流,集娱乐性与参与性于一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分众化传播的新综艺样式[1]。“超级网综”的概念在2016年由优酷率先提出,是指投资高、制作规模大、吸金能力强、影响深远的综艺。自2017年起,大量超级网综陆续涌现,而能够推出多季、口碑保持稳定的“超级网综”就有可能成为经典IP,《中国好声音》《奇葩说》《明星大侦探》等皆属此列。

《明星大侦探》作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超级网综,节目创意源自韩国有线收费电视台的《犯罪现场》,引进版权至芒果TV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致力于打造成综艺版的《唐人街探案》,节目定位为“30%跌宕剧情+40%综艺搞笑+30%智能推理”。《明星大侦探》目前已播出六季,节目制作方深知短期模仿只能带来一时红利,故自第三季就不断增加节目互动元素,进行多种尝试。虽第五季出现波动,豆瓣评分跌至8.3分,但第六季豆瓣评分又升至8.8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2003年基于涂尔干的“仪式”观点和戈夫曼的“互动仪式”理论,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并在其著作中指出互动仪式形成的4个基本前提,以及基于互动仪式所产生的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所导致的4种互动结果。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以《明星大侦探》第六季为重点分析对象,分析沉浸式推理类网络综艺如何基于互动前提,做好四大链化准备,并形成四大链化结果,通过互动、链化凝聚受众,不断夯实基础,提升综艺节目质量,走出一条经典IP的提升之路。

1 互动碰撞:探索网综互动,尝试多元形式

《明星大侦探》系列可以称为沉浸式推理类综艺节目,虽然并没有学者对此概念给出过明确定义,但存在沉浸式体验的相关概念。所谓沉浸式体验,是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换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感官交互体验[2]。要想获得沉浸式体验,除了要具备实景搭建、精致道具、背景音乐等客观因素,还需要通过互动强化群体身份感,积聚情感能量,以此促进人们再次采取互动行为。为方便理解,本文对沉浸式推理类综艺节目概念作出界定:沉浸式推理类综艺节目是以推理为主线,通过案件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主题化的实景搭建、精彩的剧情、诡异的音乐、隐秘的线索等因素互相配合营造恐怖、紧张的气氛,通过情节设计控制节目节奏,防止观众审美疲劳,使其更好地沉浸在节目中。

与普通综艺相同,《明星大侦探》不仅有基础互动方式,如平台的弹幕区评论、“双微”联动,还在微信和微博的视频号上发布视频,吸引流量,并通过微博抽奖、微信小程序售卖周边的形式增加与目标受众的互动。除此之外,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不断创新互动形式。一是善用表情包、花字,增强节目互动效果。《明星大侦探》可以说是使用表情包和花字最为频繁的综艺。从搜证倒计时的百变尔康表情包,到嘉宾推理人物关系时的娃娃表情包,再到伴随着嘉宾对话所出现的花字,都让《明星大侦探》的娱乐性和综艺性大大提升,同时也与观众形成云互动,增强节目互动效果。二是衍生互动微剧构建赛博空间,带来“全息甲板”体验。珍妮特·默里在《全息甲板上的哈姆雷特:赛博空间中的叙事未来》中认为,“数字环境中的空间可以像现实世界被探索,空间环境的概念可以在想象的故事世界中描绘出来,数字环境实际上可以呈现出导航空间”[3]。在《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中,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完整视频并点击视频中任意可疑画面来进行线索收集,并可查看线索详情,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查找嫌疑人的社交平台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人物进入了“赛博空间”,能够点击嫌疑人的手机,查看通话记录、社交账号的状态,实现全新互动形式,观众类似于游牧者,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和可能性的空间探索,获得所谓“全息甲板”的体验。

2 仪式准备:满足四大前提条件,构建互动情境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互动仪式形成需要四大前提:一是两人及以上的身体共在,即人们的身体处于同一个场所,即使双方没有发生互动,也可以通过身体共在相互产生影响;二是对处于互动仪式以外的局外人设置限制,将其排除在互动仪式之外;三是具有相同的关注焦点;四是分享情感能量的场所[4]。《明星大侦探》第六季在满足四大前提条件下,构筑了互动情境。

2.1 视频网站互动:身体的虚拟在场

传统的电视节目中缺乏互动和反馈,虽有现场观众,满足身体在场,但效果有被设计的可能。而在网络综艺节目中,观众无法来到录制现场体验,多是通过视频网站观看,虽然彼此无法面对面交流,但是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在视频网站这一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实现“虚拟在场”。

2.2 由注册付费到成为粉丝:设限局外人

(1)突破付费制的界限。经过四季的运营和创新,《明星大侦探》由综艺“黑马”成为经典IP。自第四季起,《明星大侦探》的正片、衍生综艺、路透、彩蛋和花絮等内容,只有VIP会员才可享受。比如,可以观看“嘿嘿嘿路透”,提前解锁下一期的精彩内容;可以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活动中,获得与节目内容相关的案件线索等。这使VIP用户与普通用户之间界限清晰,付费与否,将决定观众是否可以进入《明星大侦探》的互动情境中进行互动。比如,《NZND顶牛演唱会》是需要在成为会员后付费观看的,很多付费用户会发评论进行互动。

(2)成为节目的粉丝。进入互动情境后,便可通过互动获得情感能量,而能量是分层的,作为观众的情感能量短暂且易逝,而粉丝的情感能量较长久且稳定,而且粉丝会熟知更多节目梗,并帮助节目进一步宣传。如果想在《明星大侦探》超话中发起话题讨论或进行评论,就必须加入超话,并连续签到7天,获得超级粉丝认证,这也是变相设限,若坚持不了7天,就会被排除在外。

2.3 嘉宾与剧情:形成相同的关注焦点

(1)明星嘉宾本人。1956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曾提出过“准社会交往/准社会关系”理论,用以描述媒介接受者与他们所消费的媒介人物之间发展出的单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际交往关系[5]。嘉宾通过人设和角色扮演,代替观众体验节目剧情,以很高的推理能力和沉浸化的节目效果,弥补观众自我推理能力上的缺憾和体验感的缺失,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

(2)剧情内容本身。《明星大侦探》通过精致的场景设置、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彩纷呈的剧情内容以及匪夷所思的作案手法,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使观众最大限度地沉浸在节目中,跟随侦探的一举一动,仿佛自己化身侦探,真正地参与推理,依靠节目组提供的“全知视角”(全场景的摄像头拍摄,使观众成为无所不知的“上帝”)自己分析案件,按照自己的逻辑理清案情,作出判断。

(3)互动。互动包括嘉宾之间的互动以及嘉宾与观众的互动。嘉宾之间的互动有很多,如白敬亭密室还原和魏大勋作案手法推理的高能瞬间、“撒鸥”组合在第六季“吼莱坞往事”中的友爱互动等。嘉宾与观众的互动更是数不胜数,如撒贝宁第六季说出“哒哒”之后引起的弹幕共鸣等。这些互动都增强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基于对节目的关注,观众会相互评论,分享自己的推理过程或提出疑问,并获得更多更稳定的情感能量。芒果TV打造的《明星大侦探》专属“饭团”,就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社区,用户基于对《明星大侦探》或推理的喜爱,加入其中,并在交流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2.4 分享互动:情感连带的发源地

(1)弹幕区。观众并非都在同一时间观看节目,弹幕将每个观众在某个时间点观看节目产生的情感,保存下来。之后的观众观看时,打开弹幕,便会看到其他观众的情感波动,发生延时互动行为,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视频网站。以哔哩哔哩为例,搜索“明星大侦探第六季”,就会发现大量有关第六季的剪辑视频,题材涉及搞笑向、高能向等,且都有一定的播放量和评论。这意味着观众正在用更加有影响力的方式来与他人产生互动和联系,并在互动中,不断地获得身份认同感和情感能量。

(3)社交平台。这里主要指的是微博。在《明星大侦探》超级话题中,每天都有用户在其中发布讨论帖。节目播出期间,有用户会发布自己书写的推理笔记,与其他用户讨论和分享,也有晒出购买的《明星大侦探》系列周边,表达自己的喜爱。

3 链化成效:四大链化结果,成就提升之路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导致的互动结果如下:一要形成群体团结与群体身份感;二要形成个体的情感能量,并引发主动的互动行为;三要形成群体符号,使成员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四要形成道德感和罪恶感,并引发成员主动维护群体团结和群体符号[4]。

3.1 群体团结:催化产生互动行为

群体团结是基于对特定事物的共同关注或兴趣形成的,刚开始微弱且不稳定,需要通过互动来维持。在《明星大侦探》中,嘉宾的人设和角色的人物关系都属于群体团结的符号。比如,吴映洁因搜证能力强被称为“搜证犬”,白敬亭破解过许多密室的作案手法,魏大勋破解过许多作案的延时装置,所以在《明星大侦探》粉丝中也有着“密室找小白,延时找大勋”的说法。

而观众通过共同关注的嘉宾、剧情,在特殊情境下,通过互动,亦可形成群体团结,获得成员身份感。例如,第六季“芒城风云(下)”以抗战保卫国家为主题,节目剧情令人动容。在此期的评论区中,有一位用户评论道“愿以吾血浇吾地,换山河如故!爱我祖国!”,获得了1625个点赞,19条回复,回复内容均为“愿以吾血浇吾地,换山河如故”。

3.2 群体符号:互动交流凝练的结晶

群体符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先前的互动仪式继承下来的符号,如撒贝宁的“狗头侦探”和“芳心纵火犯”;何炅与撒贝宁由于一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同时双方互动频繁且经常惺惺相惜,屡现高能配合,故被称为“双北”。另一种是在新的互动仪式中,通过互动交流形成的新符号。比如,在第六季的“夜半酒店(下)”中,经过嘉宾们推理,发现每个角色都互换了灵魂,同时白门童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持续误吃降低智商的药物,所以如今智商极低,而白门童的灵魂已经换到了撒贝宁身上,故撒贝宁以“哒哒”模仿白门童的状态,逗笑所有的嘉宾与观众。从此,每当撒贝宁出场或出现搞笑情况时,弹幕都会飘过“哒哒”,这个词也成为撒贝宁的新符号。

3.3 情感能量:凝聚、保持互动动机

情感是情感能量的核心,通过互动仪式,人们将由某种刺激产生的短暂情感加以维持和深化,强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明星大侦探》的观众分为有情感能量基础的观众和没有情感能量基础的观众。前者为各位嘉宾的粉丝,后者则是对节目和嘉宾路人化的观众,但这两者的情感能量都是短暂的,需要经过一次次的互动仪式加以强化。

在互动仪式中,处在中心的人能获得更高的情感能量。在《明星大侦探》中,处在中心的人是嘉宾,他们受到拥护和关注,并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观众也通过互动获得不同的情感能量,如在第六季“芒城风云Ⅱ(上)”中,何炅提到观众总结的有趣规律“有吴投吴,有蓉投蓉,情侣同行,必有一匪”。对于这一规律有着强烈认同感的观众就会获得更多的情感能量。再比如,对于“双北组合”情有独钟的观众,当何炅和撒贝宁有互动时,就会获得更多情感上的体验,具体表现就是出现大量的弹幕,即观众通过嘉宾的互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集聚更多的情感能量。类似的互动不仅让观众的情感能量深化,还会将这种情感延续到下一次互动仪式中。

3.4 道德感/罪恶感:激发情感共鸣,唤起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互动仪式链的构建,最终观众会形成道德感和罪恶感,并产生主动维护群体团结的行为。在第一季中,节目刚刚起步,节目风格和元素比较新颖,虽然嘉宾阵容较为固定,但口碑良好,观众将第一季的嘉宾称为“团魂”,并非常希望“团魂”能够重聚。但有部分偏激者在弹幕区狂刷“团魂”,同时恶意攻击新嘉宾,于是大多数观众基于理性,自发开始对恶意评论进行举报,维护《明星大侦探》的“纯净”,捍卫群体符号和群体团结。

除此之外,在第六季“芒城风云Ⅰ”中,故事围绕芒国和贾国展开,贾国因为资源匮乏,侵略芒国,而芒国则因被贾国侵略,所有男儿都奔赴战场。此期以保卫家园为主题,剧情中的芒国青年,被贾国称为“花匠”,而这个“花匠”,又让观众联想到“中华”,进而想到我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刺激观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4 结语

《明星大侦探》系列作为一档较受欢迎的网络综艺节目,通过挖掘节目优势、强化多元互动等方面提升了节目质量,但依然存在着推理难度增大、节目节奏放缓、剧情需要更加丰富、细节还须重视等不足之处。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明星大侦探》的互动链化等进行了分析,以探索节目的提升之路。对于网络综艺系列经典IP来说,进行二次开发终有尽头,仅将吸引目标受众的希望寄托于每季节目的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在空档期,必定会有所流失,笔者认为可通过运营和宣传策划吸引受众。只有找到契合节目的互动形式,做好观众情感能量的售后服务,才能获得极大的突破和提升。综艺大都虎头蛇尾,并不重视收官后的用户情感能量维系。但并非没有做好观众情感能量售后服务的成功案例,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在网易云的售后,就是典型成功案例。虽并非综艺节目,但殊途同归,重视用户情感能量的运营,也是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收视效果的有效步骤。

猜你喜欢

弹幕综艺明星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