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路径的实证研究
——基于沈阳市大学生群体差异分析

2022-02-07□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共党员认同度政党

□彭 舟

一、政党认同概念界定

政党认同最早出自于美国学者坎贝尔的《美国的选民》,其表述为“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1]。关于政党认同的概念,大部分学者对其广度和延伸度上有所区分。部分学者强调心理倾向的界定,即政党认同是选民“对政党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或忠诚感”[2]。部分学者则从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两方面界定,即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3]。本文政党认同的概念从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两方面进行界定。

二、大学生群体政党认同实证性研究

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党认同度,探索高校层次、学科背景、年级、性别、生源类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的政党认同度是否有显著差异,并针对政党认同度相对较低的各学生群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法,这对于提升高校学生政党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政党认同度明显高于重点高校。在各个维度上,普通高校的均值均高于重点高校,两者都呈现显著差异。这与人们思维固有认知存在明显差异,走入重点高校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相对较高,但是在政党认同这一问题上却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从均值来看,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能够给予较高的评价,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积极践行爱国爱党的行为。其原因可能是层次高的学校学生在入学前都是各个高中的精英分子,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都会进行激烈竞争,大家在竞争过程中过于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对学校、学院公共事务关注较少;毕业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入学时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容易造成心态的失衡,使得他们政党认同存在失位现象。相反,普通高校的学生对自身的期望要比重点的学生期望低一些,对社会的包容度更高,从而对政党的满意感更高。

(二)男性政党认同度明显高于女性。在政党认同维度上,男女差异显著水平值为.024,说明性别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男性除了在家庭因素与政党领袖维度的均值稍低于女生之外,其他各维度均值均高于女性,并且高于女性的各个维度的均呈现显著差异。从家庭和政党领袖两个维度来看,女性均值稍高于男性,但是并不呈现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政治参与诉求,对政治事务有更大的兴趣,同时对于存在的不公正、不平等等社会现象能够更趋理性进行分析,而女性由于社会要求更加关注家庭生活。

(三)城市生源政党认同度与乡镇生源无显著区别。在政党认同维度上,城市和农村差异显著水平值为.168,说明生源类别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无显著影响。城市生源的学生和农村生源的学生只在家庭因素维度呈现显著差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教育资源的城乡配置趋于公平,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开放,大家对影响政党认同的各类信息有更多的共识,城乡之间对政党认同的程度趋于一致。

(四)人文社科类学生政党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类学生。学科类别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政党认同度最高的一是农业科学类,二是医药科学类,三是理工类,四是人文社科类。原因可能包括:第一,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政治、国家、政党等相关性更高,通过其系统学习对一些公共事务分析更具批判性,同时其将来的工作更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因此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政治上的变革,政策的制定要求更加严格,容易对各种公共事务产生不满。第二,农业科学类,医药科学类,理工类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政治相关度低,并且专业课业压力较人文社科类偏高,他们在校期间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无过多的时间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其就业单位多为企业与部分事业单位,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企业单位的影响不如对党政机关的影响大,因此学生对国家、政党以及政策的不足之处有更好的包容性,因此评价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国家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每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农学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因此农业科学类的学生有最高的政党认同度。

(五)学生干部政党认同度稍高于无学生干部身份学生。在政党认同维度上,仅班级干部与社团干部、无学生干部身份的人的差异显著水平值小于.05,在大部分两两比较中不呈现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干部身份对大学生政党认同基本无显著影响。只有社团成员与其他群体基本在所有维度均呈现显著差异,无干部身份的普通学生对政党的认同度比社团干部高,并且学生会和班级干部均值最高。原因可能包括:第一,社团和学生会虽然同属学校团委管理,但是社团联合会下设许多社团,管理相对学生会较为松散,社团成员的思想较为自由,对校园中、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更容易产生多元化思想。第二,无干部身份的普通学生,因为对参与学生组织不感兴趣,对涉及政治的集体事务缺少关注,对政党执政表现的期许较低,因此其各维度均值并不低。第三,由于学生会和班委会组织管理严格,与校团委或院团委联系频繁,同时其构成成分多数为中共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是学校、学院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对校园、社会的高认可度,从而促进对政党认同度的提高。

(六)中共党员政党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政治群体。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在政党认同、学校因素、大众传媒三个维度差异显著。一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所有维度中的均值都高于群众,说明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对政府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较高,政治意识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共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对于共产党有很强的归属感,共青团员服从于共产党的领导,信仰共产主义,因此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政党认同度较高。二是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在三个维度呈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共青团员在成为党员之前,进行党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参加党支部活动的次数较少,在成为党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政治集中学习,接受党支部培养人以及党务负责人的教育,并且在成为中共党员后要按照要求参加支部生活。因此成为中共党员的学生均值相对较高,并呈现显著差异。

(七)大二大三年级政党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在各个维度上,均值最高的是大五(样本=1,不具备参考价值),其次为大四和大一,最后为大三和大二,呈现两头高,中间低态势,年级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包括:第一,大二和大三学年为大学生在校阶段最为忙碌且迷茫的阶段,一方面学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还不清楚应该如何选择毕业后的道路,极容易对校园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产生抱怨心理,从而影响了自己对执政党的评价。第二,大一的学生才进入大学校园,还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根本无时间关注社会动态,对政党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政党认同度要稍低于大四的学生。第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有关政党的相关知识积累较多,对政党认同有较高的认可度,且由于寻找工作或者结课后空闲时间较多,对于网络的关注比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更高,从而获得更多中国共产党的信息,为提高政党认同度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综上所述,重点高校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高校适当举办女性提升独立意识以及参与校园决策的座谈;更加重视人文社科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细化各年级教育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二三年级的政治教育内容。高校通过对以上几方面实施,实现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度的目标,从而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三、基于群体差异提升大学生群体政党认同的若干途径

(一)培养学生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很多重点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弱化问题,人的思想工作往往被放到学校各项工作之后,培养的部分学生对政党认同度不高,守不住初心,担不起使命。这需要各个高校党委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重视女生独立意识教育,提升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学校适当组织当代女性教育,重点培养女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业指导、干部任用、走入职场等事宜不为女生贴标签,并适当对参与集体事务的女性同学给予鼓励,从而逐渐提升女性同学的政党认同度。

(三)重视文科类学生的思想引领,搭建政治诉求表达平台。在课堂教育上,选优配强思想政治课教师为文科生教授思想政治课,促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入耳,更要入脑入心。为文科生搭建更多的自我展示以及政治诉求表达的平台,在实现政治诉求的过程中理性认知社会,从而逐渐提升文科学生的政党认同度。

(四)重视榜样教育作用,用好学生干部与优秀党员示范作用。通过树立先进学生典型提升政党认同,例如以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学生党员为典型,注重宣传其服务师生等先进事迹,宣传内容杜绝人物理想化、事件虚构化、用语僵硬化,通过典型引领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党认同。

(五)进行分年级教育,更好进行学生分类指导。各年级在大学期间利益诉求多元化,各高校学院应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进一步对学生精细化管理,实现因人制宜。通过开展职场规划教育、朋辈辅学等,帮助其审视自己,找准就业方向,回归自我,关注正能量,从而提升其政党认同度。

猜你喜欢

中共党员认同度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一对中共党员夫妇飘零苏联25年的故事
以当代西藏大学生为对象对西藏传统习惯婚姻法的认同度调查研究*
“政党上网”:网络生存背景下群众路线延伸的当代价值与实践启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