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意义、目标及路径探索

2022-02-07□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法典权利案例

□龚 勋

一、新时代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2020年《民法典》的颁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切实实施民法典”的集体学习中特别提到了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群体的民法典教育,他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的民法典教育,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民法典》的颁行,各级政府、公检法机构、大中小学校积极推动民法典的宣传教育,江西省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印发《云南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集中学习宣传工作方案》;北京教育系统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专家引领助力教师学习民法典,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大力宣传民法典;湖南省湘潭大学成立民法典宣讲团,长沙市芙蓉区法院把民法典送进小学校园,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举办“全民普法,民法知多少”线上志愿活动对民法典进行法条科普和法律分析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推动、开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也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当前我国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内开设有“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开展民法典教育。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仅靠这些课程有限的课时,很难将民法典中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全部厘清并完全融入。因此要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新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时代成果的民法典纳入法治教育,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探索一条循序渐进融入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全面而长期的路径,有助于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持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体国民的法律素质。

二、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群体开展民法典教育,除了传授民法典的相关法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公民法治素养教育、陶冶民法精神,引导青少年形成民法观念,培养青少年的权利意识、契约精神、守法意识。

(一)培养青少年的权利意识。民法典是一部“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以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为核心,以保障和救济民事权利为己任。民法典覆盖每位公民人生的方方面面,从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到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进行了全面确认和平等保护,构建了一套公民私权保护体系,能够使每位公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权利的获得感。培养青少年的权利意识一方面要培养权利主体意识、依法维权意识,要让青少年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权利的正当性和不可侵犯性,还要掌握当自己的法定权益受到侵犯时,使用合法途径捍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权利边界意识,让青少年知道权利行使的边界,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时不要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二)培养青少年的契约精神。民法典是一部“市场经济的保障法”,维护契约自由、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等,为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打下了法治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治保障,为民事主体的各类民事活动设定了行为规范和基本遵循。在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中,契约精神是核心精神,与权利意识更侧重权利不同,契约精神更侧重义务,两者是民法精神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全社会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培养青少年的契约精神,重点在于挖掘民法典合同规则的自由平等的内涵,引导青少年在签订合同等民事活动时既真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又尊重对方的平等地位和意思自由;同时还要培养青少年“一诺千金”的契约价值观、履约不能时的担当责任和合作精神,从而让契约精神成为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三)培养青少年的守法意识。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每位公民都息息相关,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的规范指引,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贯穿始终,有助于有序社会、富强国家的建设。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全民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基本途径,它要求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动,从而保障法的效力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培养青少年的守法意识,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民法典不仅是保护权益的法典,同时也是每位社会公民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此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除了遵守法律,还应当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三、提升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市场经济的保障法”,总共有7编加附则共计1260条,所规范的内容范围极为广泛。青少年的民法典教育,毕竟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教育,是公民法治素养的教育,是常识教育、权利教育、品格教育。因此在开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时,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民法典》的认知情况、学习需求、接受程度来设计教育内容,分阶段逐步推进,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要讲清楚我国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逻辑关系、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将民法典教育的理性价值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并进行阐释,使青少年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民法典实质精神走进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二是要讲清楚民法典中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青少年参与民事生活的权利表现、基本方法和维权途径,让青少年了解与自身相关的民事权利,了解其与他人及公共利益的边界,了解人格权、财产权等权利被侵犯时的权利救济方式,了解被违约后的救济途径等,培养青少年遇到法律问题通过法治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意识。三是要清楚民法典中有效指引青少年行为的内容。民法典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还需要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将民法典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传授,还要选择一些民法典中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紧密度较高的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进行阐释,帮助青少年知悉权利界限、强化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对社会道德秩序、公序良俗的认知和认同,有效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选择适合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方法方式开展民法典教育。当前青少年思想上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阶段,思维比较活跃,但课堂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但抽象思维尚未形成。民法典是法律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抽象性,同时民法典作为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因此,为了提高新时代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有效性,应当根据民法典的特点,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生活背景、特性特点、身心发展差异等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说法教育法、案例教育法、渗透教育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法典教育。

1.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采取说服教育法和情感渗透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情理法的统一。既要使用说服教育法讲授民法典中的意义、逻辑关系、新规定、新政策等内容,旗帜鲜明地进行民法典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制度的灌输,理性分析民法典的理论性、解读热点问题,厘清青少年模糊的民法典相关的法治认识,提升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要使用渗透教育法创设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或情境,如开展“我与民法典微案例”、“民法典微法条我来讲”、“民法断案小法官”等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民法典的法律常识、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其中自觉自发的体会和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实现民法的法治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2.结合青少年的思维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即用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民法典原理,注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民法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法案例承载着法治知识,可以启发思考、指引行为,要把握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教学素材来源进行案例探讨,青少年在民法案例探究过程中可以活动知识经验、情感共鸣、行为策略,指导自己的行为。案例的选择一是要“真”,来源于生活又具有典型性,这样民法典的法治意识教育才能严谨;二是要“新”,选取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有助于青少年能够在相同的背景下体会案例所要传达的法治知识;三是要“近”,案例的选取既要紧密联系民法典的法治教育内容,又要贴近青少年,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或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加深学习效果;四是要“生动”,选用表达生动、形式活泼的案例,比如影视剧作品、动画作品中的案例,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需要针对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民法典的特点,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民法典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培养青少年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契约精神意识的目标,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民法典权利案例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民法典来了
我们的权利
中国民法典,诞生!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权利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