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2-02-07□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学心理健康

□蔡 霞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各所高校也为此开展了心理问题筛查、心理问题疏导、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高校学生的心理水平并没有提高,各种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基于这样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其教育体系缺乏创新性和适宜性,多是依据教材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当前大学生的需求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覆盖面过于局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多集中在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方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的个体自咨询或团体辅导,通常学生们接受到的多是各类心理问题的特征、案例分析和应对策略类知识,而对于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一方面的教育力度明显不足,从心理成长的目标来看,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同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与疗愈,对于心理状态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的这一学生群体关注不够,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也过于局限。

(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有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各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差异大,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进修机会少,且身兼数职,这就容易导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个层面的工作者不能有效地衔接工作,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它主要研究主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方面,包括快乐、幸福、满意度等主观感受,潜能、激情、爱的能力等积极的品质,以及利他行为、礼貌等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1]。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学以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为主要任务,它主要侧重于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乐观坚韧的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由此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似乎更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此,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以解决心理症状和心理障碍,矫正不合理的思维、情感、行为为最终目标,而是关注大多数普通的学生,研究他们积极的一方面,将塑造大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2],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中积极的品心理质主要有6大类,第一为创造力、好奇心、逻辑思维等认知方面的力量,即智慧;第二为勇敢、热情、真诚等情感方面的力量,即勇气;第三为爱与被爱、友善、沟通等人际方面的力量,即仁爱;第为公平正直、领导组织能力等公正性力量,即公正;第五为自制力、宽容、豁达等避免极端的力量,即节制;第六为信仰、希望、风趣等精神信念的力量,即超越[3]。

三、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但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以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为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指个人根据经验对自己一切的知觉、感受及自身价值的认识,比如关于“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决定了他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心目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当一个人感到成功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并且从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证明,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从而就会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最终走向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不论他多么优秀,他总是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有可能失败,最终走向失败。所以,一个人的自我的观念非常重要,它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社会中其他个体进行比较,不是盲目的攀比,而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参照标准,最终达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情况等的目标。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也就是自我认同。通过前一阶段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大家可能会发现,每一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缺点,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逐步改善,切忌过度地自我批评,因为这将会导致一个人养成自我否定的习惯。

(二)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尊重、真诚、理解、宽容的态度。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大家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需要在这个集体中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归属感。例如,高校新生刚刚进入学校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安,不知所措,直到寝室的小集体、班级的大集体等建立起来,新生才慢慢在集体中适应新的生活,如果没有归属于一个集体,学生将缺乏安全感,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找不到组织,而人际交往是人们归属于某一个集体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地找到组织,归属于一定的集体,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从别人的褒贬中不断完善自己;更可以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遇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和好朋友倾诉,避免极端的情绪出现。所以,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一是要培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持有的态度,只有本着真诚、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分歧时能正确地处理,避免发生极端地冲突,通过与他们地交往不断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三)识别自身情绪,及时地进行情绪管理。心理学家埃普斯顿在《人类情绪的生态学研究》中发现,当人类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其行为和目标也通常会变得积极,充满希望;当体验到消极情绪时,一部分人整体都会变得消极,而另一部分人不但没有变得消极,反而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越挫越勇[4]。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心理成熟地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往往情绪也特别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大学生情绪管理引导。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准确地识别自身的情绪,尽快地从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冷静,例如,在出现愤怒或是悲伤的情绪时,要告诉自己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再解决事情,通常人在情绪中,是没办法摆脱情绪控制的,正确地处理事情,因此在意识到自己处于愤怒或是悲伤的情绪时,要首先找到调节的方式,或倾诉,或发泄,避免出现过激的行为,以至于事后冷静下来后悔不已;二是要创造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自信、成就感的体验,具有较多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人,通常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为积极,认为自己有能力,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心理状态应对一切事物。三是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社会情感主要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它通常反映出自身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特点的心理体验。例如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

(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心态是由个体当前和过去经验引起个体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5]。拥有积极心态的人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它是正向的、向上的、进取的。积极的心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看待问题上通常能看到其相对积极的一方面,在考虑事情时通常也是往好的方面想;二是在情感上对过去满意,有遗憾,但不耿耿于怀,对现在的状态比较满足,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三是在行为上通常敢于挑战,不怕失败,行动力强等。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一项就是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心理状态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主动学习,目标明确,生活充实有意义。

一般来说,心态越好,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接受现状,并迅速调整状态,重新开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在大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既看到挫折消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比如经历挫折之后,个体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就越强,又如挫折可以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驱动个体走向成功,同时挫折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大学生面对挫折时要能够接受现状,允许自己的失败,接纳自己,再勇于面对,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努力从失败中站起来,战胜挫折。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