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的构建及融合

2022-02-06张红梅杨百忍张莹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导向课程体系

□张红梅 杨百忍 曹 燕 潘 梅 张莹莹 闵 敏

一、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构建及融合的意义和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我国高校正处于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关键阶段,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并以工程能力为导向不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政府教育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所有教职员工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过渡,这无疑是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很多行业都迫切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他们提供服务,减轻环保压力。这一方面给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却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的课程,比如公共基础课有普通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有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不可否认,与很多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随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原有的就业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所以这就导致只有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德才兼备就意味着学生除了要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以外,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情怀往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新的内涵。高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分低能”是一些社会人对某些大学生的评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只注重理论教育却大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一种表现,而这同样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未来就业主要方向就是企业,而企业并不需要那些只会大谈阔论、纸上谈兵的“虚才”,他们所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所以很明显,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工程能力导向下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从这些层面上来讲,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内涵构建及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构建及融合现状

在工程能力导向下,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探索思政新内涵的重要举措。国内好多高等院校正在不断尝试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明显,这些高等院校所取得的成果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出的高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选择。事实上,课程思政同样要求教师能够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从而使他们的工程能力与个人素养同步提升。当前在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未能深入领会课程思政教学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而一些反华势力乘虚而入,利用部分青年大学生心智不成熟、虚荣心强的弱点,不断给他们灌输不健康的思想和信息,不仅给这些大学生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也不利于国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仅要认识到当前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现状,同时还要竭尽全力顶住压力,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做好第一道防线。为此,这就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与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课程思政更像是一种创新思想,其并不是让教师把育人工作都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而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曾关注到的。然而,很多任课教师似乎并没有深入领会课程思政教学思想,不仅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到一起,而且也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沦为形式。

(二)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否认,当前企业在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时不再只看重他们的考试成绩,但考试成绩以及各种荣誉证书却仍然是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方面。“证多不压身”是很多教师以及学生达成的共识,可能在过去人们更倾向于“技多不压身”,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证书数量和质量明显更直观。所以,这就导致很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因此我们可以说,即使是极力推崇工程能力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当前的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当然,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各种证书考试还是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环节都不再只考察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情况,而还会考察他们的个人素养、随机应变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力必然会越来越小。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就更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三、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构建及融合策略

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构建及融合涉及到环境工程专业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不仅对该专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当然,我国提出工程能力导向概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很多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对其了解地并不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工程能力导向的宣传,并鼓励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内涵,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内涵构建及融合做好准备,逐渐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提高师生对工程能力导向的认识。为了提高师生对工程能力导向的认识,学校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工程能力导向的宣传力度,比如利用学校的大屏幕定时播放有关工程能力导向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并将课程思政以及工程能力导向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培养培训内容当中,提高教师对工程能力导向的认识。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更要利用微信等聊天工具将有关工程能力导向、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内容推荐给学生,并借鉴榜样教育思想,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察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情况。课程思政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任课教师能把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而发挥出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科学发展观、辨证唯物主义观等思想政治内容。课程思政并不应该沦为口号,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应该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优势,改革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内涵,不能阳奉阴违、挂羊头卖狗肉,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方向,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为核心,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学校也要不定期考察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三)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构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内涵,还是要将两者融合为一体,都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育导向,逐渐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却忽视实践环节,那么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鉴于此,学校一方面要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思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实践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为达成工程能力导向目标做出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内涵构建及融合现状来看,当前在工程能力导向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着几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质量,为促进该专业的长远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导向课程体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装备环境工程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