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思考

2022-02-06董玲莉邓文航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董玲莉 邓文航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公平、机会平等地接受教育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使命,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及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自2007年以来,随着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力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求学[1]。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下,数以千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并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改革建设发展中,成为了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高校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工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保证。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精准认定工作不仅能提高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实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高校在实际资助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精准认定的重要意义

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署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各地高校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奖、贷、助、勤、补、减、免”等七位一体的资助帮扶体系机制,解决和保障了高校大学生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高校精准资助是指应用科学有效的模式和体系对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和帮扶,帮助和保障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精准资助是在精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上进行的资助和帮扶。具体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资助政策和实施学校资助措施的主要参考因素。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仅关系国家助学金的使用效率,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会产生大学生诚信缺失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机会均等,甚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各高校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制度较为完善,流程程序较为严格,但在实际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程度还有待加强,认定工作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纸质材料认定上,学生填写材料错误率高,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认定范围不全面,认定标准相对简单,实际调研和动态监管缺乏等。此外,由于我国缺乏健全完善的诚信系统,在认定工作中还存在难以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家庭情况的现象。因此,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当前资助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依据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度。目前,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材料主要是凭借学生本人填写的认定申请表和所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等。认定申请表和相关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材料是学校认定学生是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困难等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可是说学生所提供的困难证明材料对认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却是学校也无法一一核实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地方基层单位审核把关不严或未按照相关流程与标准办理,直接开具学生所需的证明材料,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并非是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反映。

(二)认定过程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目前,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困难等级的一般程序是:由学生自愿提交困难申请,填写认定申请表格,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然后由班级进行民主评议及公示,班级公示无异后上报学院,学院进行审核并在学院内部公示,公示无异后报学校审批,然后建档备案。认定程序相对完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班级评议环节,班级评议小组虽有班主任参与和指导,但评议小组成员主要以学生为主,由于学生个人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发表认定意见、投票表决时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等主观因素。在学院审核环节,学院辅导员工作繁忙,一般情况下只能凭借班级上报的评议结果和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结合工作经验进行审核,存在看材料审批材料的现象,对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在学院公示环节,由于申报学生人数较多,难以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这些都给精准认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认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偏重定性的民主评议方法,缺乏定量测评方法。定性的民主评议方法主要通过判断申请学生是否是孤残学生,家庭是否属于农村(城镇)低保户,家中是否有重疾病人,是否有多个兄弟姐妹接受非义务教育等条件来作为是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及困难等级的标准。而实际工作中,学生的相关困难的证明材料并非和学生实际的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日常消费一一对应。因此,认定学生是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凭借以学生出具的证明材料为主的定性评议方法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四)资助工作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各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兼职负责组织开展,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量大,资助工作仅是其中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之资助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及要求逐年增多,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精力投入与资助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考

(一)打好“组合拳”,提高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学生的困难证明材料虽是目前相对有效地证明其家庭状况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但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时,不能仅依靠学生所提交的证明材料,还需要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完善[2]。可通过寒暑假期间直接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走访,直观、实际了解学生的整体家庭情况,并积极与当地民政等相关部门构建沟通交流、联系对接的平台和机制,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可通过与生源地的民政部门、所辖社区等进行沟通联系。可借助高校的“智慧校园”系统,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数据等大数据技术来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困难学生的认定可在定性评议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日常消费、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数据构建对学生进行困难认定的定量模型进行测算,将定量测算结果结合定性评议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二)加强监督管理,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为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精准性,在完善各项认定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动态的监督管理。学校、学院应定期通过“智慧校园”系统,“一卡通”等大数据加强对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习惯等的关注,同时也要强化家校联系,加强对其家庭经济变化情况的及时关心和关注,及时认定突发情况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更新经济状况改善的学生,适时完善学生信息和档案,做到及时地动态监督和管理。同时也要切实发扬民主,充分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方便学生及时反映各种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及实效。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是促进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切身利益[3]。资助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对国家政策、工作流程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各高校要重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资助工作队伍。可结合工作实际,日常工作中应适时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全面业务素质和能力培训,尤其要强化大数据背景下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利用等能力的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实效性。

(四)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建立健全诚信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时,通过资助政策宣讲会,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等,确保国家资助政策人人知晓,申报条件、申报流程人人熟悉,实现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无漏洞。辅导员、班主任要以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为着力点,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引导活动,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宣传和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同时,为确保资助工作目的和实效的实现,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对学生实施的资助工作中,需构建诚信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诚信管理档案,出现失信现象时应立刻取消资助资格,追回获取的资助金,严格按照相关纪律和规定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四、结语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且政策性很强的工程,要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遵循党和国家政策,在政策的指导下,整合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学校各部门的资源,通力合作,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