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浙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022-02-06杨珍珍李云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杨珍珍 徐 峰 李云贵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面融合,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1]。这段话表明校企合作要从“浅层”向“深层融合”发展。在这个发展中,人才培养是关键。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诺干意见》(教职成[2015]63)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社会各领域密切相关,在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精神的引领下,不但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达到高度融合[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变革时代的到来驱动产业企业和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特别是像浙江省这样经济领先的东部沿海省份,产业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造成职业技能培养时间越来越短,但职业素养的培养却越来越弱化,直接导致人才链与产业链连接不紧密,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浙江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现状,并据此找出提升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3]。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在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成熟、稳定的内在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尚的职业信念,包括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等内涵词组成。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即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不断的学习及其自身改变,最终形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如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种行为规范与办公流程、及时主动反馈工作当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仔细倾听上级的工作布置与安排、不懂就问、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等等。

二、浙江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现状

浙江虽然作为东部沿海开放省份,经济较为发达,但是高职教育发展一般,与高职发展先进省市(北京、上海、广州)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理念方面相对落后。浙江高职院校普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抓手,而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较少。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着重以技能培养课程为主,而在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不多,仅限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课程设置。而这些课程经过多年实施,普遍存在理论填鸭式灌输和说教、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缺乏与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实践类课程,因而与产教融合下的人才需求脱钩严重。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校企合作历来是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之一,通常在人才培养方面是以“订单班”或“虚拟订单班”形式存在,采用企业委托高职院校招生,培养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企业实际参与度较少,参与的主要环节一般是学生的顶岗实习,而缺少对企业文化、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需求方面的介绍,因而很多订单班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企业认同度低或者难以达到企业要求,导致订单班学生在订单企业留存率较低,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浙江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相对本科教育短,因而教师队伍组成也相对复杂,在学历、职称、教研经历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也各不相同,主要课堂教学中,如部分年龄较大教师,其大部分以前在中职学校教学,养成了一种“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在并入高职院校后,没有随着时代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导致与学生矛盾不断,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学生认为这个教师教学没水平,双方认识出现错位,恶性循环,导致这些老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倦怠感,缺少了为学生奉献服务的精神,变成了一种得过且过的教学萎靡状态。又如个别教师只注重自身科研、职称晋升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个人利益,而轻视了教学这一本职工作,教学中得过且过,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浙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意识严重缺乏。现在的高职学生与以往相比已经出现较大不同,主要反映在对职业素养意识缺失方面,而浙江高职院校学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一是职业观念薄弱。目前部分的高职学生职业观念较弱,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对学习就不感兴趣),热衷于谈恋爱、玩游戏等,在顶岗实习中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职业环境中,作为职业人的意识比较淡薄。其中大部分这类学生家境殷实,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漠不关心。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浙江高职院校学生对工作存在拈轻怕重、好利怕苦的情况,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有的学生到企业面试时,首要问题便是你能给我多少月薪,而从不思考你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有的学生一听说要去企业车间一线工作,表现出非常抗拒,遇上加班或者工作比较辛苦时,抱怨连连,甚至想到辞职。

三、产教融合视野下浙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型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前的订单班、虚拟订单班这种“浅层”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升级,往深层次校企“融合”发展,现有的“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联合办学模式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的[4~5]。以“学徒制”联合办学模式来说,其具有招生即招工和双主体育人的主要特点,校企联合招生,学员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学员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少量时间在高校。这样企业作为主体之一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灌输给学员,而学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企业文化,从而较快地从学徒转变成企业员工。

(二)发挥课堂教学和高校管理制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这个前沿阵地和诸多学校管理体制中。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丰富职业素养的内容,比如在实训前后加大比重考核学生清理卫生、标准摆放实训器具、关闭窗门电等安全和卫生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安全卫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记录和总结、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加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并长期坚持,使之变成人人遵守的文化理念;如以衢州职业学院为例[6],学工部门开展学生公寓“6S”管理,将学生寝室卫生标准化,每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进行挂钩,做得好的进行上墙表扬,做得不好的连同班主任和寝室成员公开通报批评。

(三)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社团和科研助手等平台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搭建多样平台,发现学生长处,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为例,现提供多种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如社团、职业技能大赛和科研助手等,学生同时有多种身份,比如社团成员、学生干部、大赛参赛选手、教学助手或科研助手,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学生身份。所有的身份应该为学生这个身份助力。众多平台的搭建,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众多平台中,科研和大赛就犹如两条腿,支撑着学院日常工作向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这些平台能够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良好品质:一是培养为他人服务意识。无论科研还是技能大赛都采用传承制,即上届老生带新生,因而需要老生能够免费帮助新生的意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增强了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助人的快乐,培养为人民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先锋模范意识。科研或技能大赛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大赛成绩和科研成果,根据学校和学院规定,对其评奖评优带来一定的好处,而这些成果是其通过自身艰苦努力获得的,必将增强其自身荣誉感和自豪感,这些点滴荣誉感或者自豪感促使其今后更加努力地去勇立潮头,而这些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模范榜样力量。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提升职业素质。无论是科研或者大赛,学生都需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专注力。而这些往往就是学生今后工作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

(四)增强教师职业素养,保障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关乎学生职业素养的重塑与教化[7],而浙江高职院校一般将“双师”标准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对职业素养要求不高。因而可将教师职业素养指标纳入学校的考核机制,作为其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依据教师年度的工作表现,制定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标准,通过授课学生、教研室相关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考核评价。通过考核,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职业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