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索

2022-02-06张丽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工匠校企

□张丽云 王 刚

工匠精神的产生源自工匠的信念和追求,工匠的地位与国家的文化、政策和人民的信仰密切相关,工匠精神的传承深受工匠的地位的影响,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我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普遍不高,且匠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他们的成果很难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传承也得不到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更不会有系统化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意识的提高,尊重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强化职业素养养成和技术技能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一、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特征

工匠精神,又称匠人精神或大匠精神,是工匠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品质追求极致的一种精神信念。工匠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在古代还会将超越适用以外的技艺视作“奇技淫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工匠精神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成果开始丰富起来。学者刘颖和郭雅洁对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从“尚巧”、“求精”、“求合”、“尚实”等四个维度进行了解读[1]。陈昊武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

事实上,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制造业逐渐被现代化工业所代替,工匠精湛的技术虽然仍是中国制造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其地位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管理及销售模式的创新、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对品牌性格的塑造、科技与美学的融合等,都是未来竞争决胜的关键[3]。一方面,工匠所能发挥的力量和传播范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工匠在现代化工业环境中的特殊性,以及现代文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工匠的地位反而逐步提升。

综合以上情况,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内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精神值得培育和传承的精华,且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既追求技艺精湛又重视创新的理念。技术的革新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工匠们不再束缚于机械重复的劳动,但高精密零件给工匠们带来更大的挑战,不仅要求他们技艺高超且能创新性地解决技术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于是技术创新成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事实上,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三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在我国历史悠久,占比巨大,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工匠自身的素质,扩大工匠的影响,提高工匠的地位,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二、工匠精神传承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是追求精益求精,这是一种精神信念,也是工匠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工匠的坚持,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的日益进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冲突。

(一)工匠精神之于人。从工匠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要求员工对待工作认真、较真,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地进行改良和优化,有的甚至是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前两年热播的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在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创造出神奇的“火花艺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在他3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等一系列的优秀事迹,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工匠对工作的“执着”和“专注”,为大家展现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即不断超越和突破的技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坚持,有助于建设一支优秀精良的员工队伍,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工匠精神之于利益。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企业自身,工匠精神固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们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即工匠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的负面效应。对员工来说,他们要心无旁骛地长期坚守他的工作,甚至择一事终一生,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他从事的工作,而他的工作与他所在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息息相关,一旦这个行业遭遇任何变故,他的收入和地位都将受到巨大影响。而且由于工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会使他因为过度沉浸于产品和服务本身而降低对外界的感知,使他所在的企业错过参与新兴市场的机会,丧失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4]。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地位会大幅下降,工匠精神的传承也会面临冲击。对企业自身来说,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如果对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过于苛刻,将会影响企业发展的效率,从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企业的经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三、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转变观念,形成职业平等的社会意识。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工匠的地位与国家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日本,由于泛神思想的影响和佛教的渗透,以及匠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整体较高,日本的工匠精神得以有效地传承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3]。在德国,新教伦理将工作与宗教使命联系起来,并始终推崇工匠们的勤奋、热忱、严谨、有序的特质;同时,德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对工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激发他们在对美的向往的同时,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基础上赋予它们美的元素,为人们带来更淋漓尽致的使用感受[5]。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农本工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始终得不到提升,导致工匠精神的传承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平台播出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发展成果,以及工匠们的优秀事迹,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普及职业平等的观念,形成职业平等的社会意识,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精神支撑。

(二)建立健全工匠制度,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制度,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为工匠提供稳定的保障。一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在保障高层次人才的情况下,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的保障,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优惠待遇,并纳入政府业绩的考核评价中。二是完善人才晋升制度,对于优秀的工匠要给予政策上的奖励,相应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上,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三是通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对美的自然的追求。四是建立保护优秀工艺品制度,对于优秀的产品,要给予大力宣传和奖励,让大家形成竞争,自然而然地去提高对产品质量和工艺的追求,形成工匠精神。

(三)将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实现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开展工匠精神的推广与普及,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

1.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课程都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的育人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一是要树立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形成对工匠和工匠精神尊崇和敬仰的氛围;二是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优秀事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接纳;三是将工匠精神纳入考核奖励,鼓励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以能工巧匠为自己的榜样和学习目标,并通过考核奖励获得社会的认可。

2.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训。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急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有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榜样。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训,一是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加强对大国工匠人物和劳动模范等事迹的宣传,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院校教师形成工匠精神的意识,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为之奋斗;二是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理念。鼓励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个人在思想、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将工匠精神融入其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三是建立并健全多重考核标准,引导教师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专业带头人工程”、“骨干教师工程”、“能工巧匠工程”、“教学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抓手,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以“校企互动,双向交流”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教师追求工匠精神提供充足的动力。

3.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都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的同时,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考核指标,有效地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一是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可以通过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考核体系。烟台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在校企合作中采用“五互补”模式(即思政教育互补、教学角色互补、内化载体互补、评估过程互补和实践平台互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探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参考。二是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应积极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不再一味地强调无私奉献,而是注重利益均衡;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既需要高超的技能同时要勇于创新。为了更好地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制度,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深融入职业教育,提升工匠自身的素质,提高工匠的地位,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工匠校企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90后大工匠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工匠神形
工匠赞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