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

2022-02-06□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职业院校

□王 敬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时代,大力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水平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的作用,构建职业院校的“清华”、“北大”成为职业院校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对接的重要载体,因此职业院校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双高计划”建设与产教融合互为逻辑

实施“双高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引领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原则,实践证明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双面,“双高计划”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是实现“双高计划”的路径,可见二者具有内在的互为逻辑性。

(一)“双高计划”建设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在传统的理论知识,而且突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侧重学生通识教育能力的考核。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双高计划”的实施则是“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的延伸,通过“双高计划”建设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产教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教融合的渠道与内涵。例如“双高计划”建设能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专业学科,这样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二)产教融合是推动“双高计划”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词,产教融合规定了“双高计划”建设的路径与方向,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双高计划”的建设核心就是要打造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急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基础,因此产教融合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关键;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双高计划”院校是职业院校的“清华”、“北大”,其必须要发挥行业领域的作用,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开展研发工作,并且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产教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经过多年发展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标准模式。然而对比“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要求,高职产教融合建设仍然面临不少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专业结构趋同、专业品牌意识不强。“适销对路”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构建与产业相结合的专业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与实施依据。“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构建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以此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精准对接。虽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趋于合理,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趋同性、品牌意识淡薄问题仍为突出:一是高职专业设置脱离岗位需求。根据调查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面对竞争激烈的生源格局,职业院校在专业招生中热衷于选择社会热点专业,而缺乏对地方产业经济的对接。例如会计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是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主,而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设置,结果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二是专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追求“高大上”的现象,结果导致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高,尤其是专业缺乏前瞻性。

(二)校企合作层次不高,企业的“产”与职业院校的“教”不适应。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已经多年,但是就校企合作的成效看,其存在合作层次不深的问题:一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沟通力度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停留在简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更多是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例如企业将人员需求计划转交给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人才培训。在整个人才培训中,企业不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规划中,结果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或者因企业技术的更新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新要求;二是校企合作的宽度不足。目前校企合作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人才培养,而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比较匮乏。例如企业没有参与到职业教材的编写中,导致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仍然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

(三)产教融合平台匮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教融合平台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产教融合平台服务社会发展功能不足。服务地方经济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目前高职产教融合平台主要是围绕校内科研项目而开展,而缺乏对产业需求的分析,导致产教融合的实效性不强;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是以完成教师任务为主,而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考虑。例如高职科研团队成员主要是以校内教师为主,而缺乏企业优秀工程师的参加,导致科研项目难以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市场成果。

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

为有效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多年实践研究,推进产教融合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产教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和专业的有机衔接,离不开产业对专业的支撑,同样离不开专业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反哺。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以专业设置为主线,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主动调整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思维限制,将专业建立在产业链上,建立在需求链上。例如会计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深入对接地方会计产业人才需求,开设管理会计师方面的课程,以此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必须要强化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会计岗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财务人员要掌握核心素养。尤其是会计资格证考试的取消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而调整,以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强化实践锻炼基地建设。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虽然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但是其与工作岗位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沟通,共建实训基地。例如高职院校要搭建企业资源池,开展学生带薪实习方案。具体方案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沟通,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企业通过搭建就业资源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1对1的就业推荐及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构建培训认证基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产教融合的关键,针对高职学生与就业岗位存在差距的现象,高职院校要开展专业资格证考试与专业教学相对接模式。例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引入管理会计师考试,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砝码。

(三)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是“双高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当前高职院校要加快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利用产教融合平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一是高职院校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对接。例如通过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将产业信息融入到高职院校中,这样能够有效增强高职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能够按照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将会计领域的岗位要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针对高职科研项目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深化科研项目申请模式,将科研项目与企业产业需求相对接,按照企业科技需求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则要构建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科研优势。高职院校要积极申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扩展科研团队结构,将企业优秀工程师引入到科研团队中,以此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按照“双高计划”建设目标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例如高职院校要建设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实现队伍整体双师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速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