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影响

2022-02-06李学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道德修养法制

□梁 蓓 李学锋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文为针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与学习情况,对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教育提供参考。

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用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以规范社会行为秩序的上层建筑。“法制”与“法治”都因它而来,“法制”在“制”,偏于制度。它的出现与存在历史久远。《辞海》对它的释义是:利用法律手段建设出来的一种社会秩序,是指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相关法律行使主权,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办事情。现代意义上,它强调的是制度建设,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立法工作,即国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创制颁发;二是社会主体,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遵照法律办事的法则和制度;三是法律活动,不仅是法律制度,还有实施、监督、监察等活动的准则规范。而“法治”是“治”,重在实践。它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治理手段或者措施,更强调实践活动。本文重在研究法制,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

当前最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用课本,书名中大写“法律”二字,由此可见法律即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一章的重要性;它的全书占比——从137~195页,共59页,约为全书(共197页)的三分之一,因此将法律,写进书名不容置喙;它的学习内容,全部是以我国法律体系为基础,主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运行,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格局为学习内容,最终意在使学生能够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但是综观这门课的教学及其效果,这一最终主旨并没有完全达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力图梳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知识点;通过访谈,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研究目的主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及效果

(一)教学过程的可喜成果。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法制意识较过去10年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有明显的提升与进步,无论是对国家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还是对社会突发事件的看法与做法,都能在相关法律知识下及时运用法律视角去解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尤其是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性增强。这一结果为对大学生继续进行法制教育提供了信心和力量。

(二)教学现状的存在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育成效不佳。就目前而言,全国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课堂规模普遍偏大,多为将近两百人的大课堂,至少的话也有五、六十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不例外,但如此大的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并且这位教师会带许多班级,这样“狼多肉少”的局面,使教师根本无法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活动有脱节,教学内容不能被学生完全消化和吸收,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只是带着修学分的目的来听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太大,因此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

2.多数学生法制意识不强。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涉及到自身权益的法律问题时有较好的认识,但对与自己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其关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大学生应准确理解什么是依法治国,但是能做到的大学生属于凤毛麟角。并且高校很多学生对法律缺少一种敬畏之心,从侧面折射出法制意识淡薄,很容易抵不住诱惑,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个别学生道德水平失衡。道德同法律有密切的关系,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制意识息息相关。由于法律知识获取摄入不足,难以真正建立法制意识,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失衡。比如,在一些利益面前,丧失底线,罔顾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当然,这只是一些个别现象,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三、造成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但大学生群体的法制意识却露出了端倪,具体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系统性的法律教育比较缺失。当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法律的途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式较单一,内容较少。虽然会有普法宣传,宪法日等活动,但多重形式,忽略内容实质,甚至只有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组织参与,难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学生的法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强化。除此之外,大学生维权意识较差,特别是在进行兼职或者实习的时候,因未签写劳动合同,而造成人身意外伤害或者大学生薪资拖欠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只能哑巴吃黄连,难以真正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更难以担负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任。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内外联动转化形成困难。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法律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尤其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量配比不均衡,且教育者本身对法律教学不够专业。毕竟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既需要专业的教育者进行教育这一外在根据,也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转化。

(三)流于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之所,更是立德树人的高地。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只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是根本不够的。但是现实情况是系统传授真的只有此一门课。大学校园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遍流于形式,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法制意识不足是有原因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律知识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法制意识。想要真正改变高校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不入脑”“不入心”的状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才是高校培养法制意识的紧要任务。

(一)国家和社会营造法制氛围,校园加强普法教育。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发展的排头兵,我国应该在依法治国的同时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各种教学场所完善校内法制实践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高校也可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大学生群体以及相关学科教师进行讲座,将法制知识分模块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校外聘请—校内宣传—进行讲座三位一体的工作,不仅营造出法制学习的氛围,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效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提升。

(二)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心施教与接受教育。一是高校应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场所,方便备课;亦可以采取增加集体教研的次数的方法,凝聚共同的力量,研究课堂共性问题,从而“拯救”课堂吸引力,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学习兴趣。二是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早在2016年,国家《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需要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完成法制意识的自我转化。因此持续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堂模式,注重法制教育创新尤为必要。三是合力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大学生内心的法制意识能够自觉进行转化时,需要他们本身具备一定条件:要有自我认识的基础,有愿望和能力去进行;自己能够确立目标,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有意识地监督和调节,努力争取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在教材更新与国家法律条例的不断增补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总之,要体现法制意识形成与发展,真正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才是大学生上思修课所要达到的最好状态。因此,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讲解,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真正自觉做出改变。

(三)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法律知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如刑法修正案,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坚定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也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因此大学生法制意识亟待提升。就目前而言,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系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依旧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此进一步完善教材的法律知识,对于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作用非凡。

五、结语

通过这次研究,高校法律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方式比较单一,虽然大学生法制意识有所提升,但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发挥更大的功效,就需要高校在遵循我国新近出台的主要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增加法律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高校非法学专业学子们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养成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观念,减少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道德修养法制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我国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流变及最新调整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探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