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通识教育的需求分析和改进建议

2022-02-06耿子扬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单选题通识导向

◆耿子扬

一、引言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建立适合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的重要课题。

商应美提出高校创业教育应由侧重“知识导向”“理论导向”“知识本位”向侧重“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能力本位”转变[1]。不同创业教育理念带来不同创业教育方式。袁本涛等通过对加拿大三所院校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合作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三种海外创业教育模式[2]。国内创业教育也主要涉及这三个建设方向。张举正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当从问题出发,通过对创业竞赛项目进行管理来带动教学,促成学生能力建构[3]。王淑娉在产学研合作的方向上提出了以“问题、实践、市场”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改革模式[4]。陈文婷基于实践导向探索了大学生创业意图培养、创业资源获取整合以及创业活动开展等环节中遇到的关键问题[5]。也有学者认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兼顾问题导向和学科导向[6],以及有学者从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探讨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7]。这些研究主要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建设方向与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关联起来,未能充分挖掘创业教育供需结合的恰当途径,使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高校创业教育包括通识性基础课程、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辅导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条进阶型进路,随着这条进路的延伸,参与其中的学生规模会逐渐减小,教育模式也会从普及模式逐渐进入精准模式。创业通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树立正确创业观念、纠正创业认识误区,其教学效果对参加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初步筛选作用,对形成稳定的学生创业群体有初步的结构性导向作用,会影响普及性创业教育向精准性创业教育的过渡方式。应当通过创业通识教育寻找学生在创业基础认知上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弥补,才能为后续教育计划的安排和实施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二、资料来源

为了解高校通识性创业教育的需求重点,对某医药类高校的工商管理、医院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三个管理类专业共160 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创业基础知识的问卷调查。填写问卷的学生为大三年级,已经进行了管理类基础课程和医药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问卷调查在大三开设的通识性创业课程的第一节课进行,以便了解学生关于创业认识的薄弱环节。

问卷共包含11 个问题,分别针对创业能力、创业评价、创业环境、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风险、创业计划等创业基础教育涉及的不同内容展开调查。所有问题均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各题选项以相应部分的重点教学内容为线索进行设置。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具有较为全面和恰当的认知,如在“创业者的必要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中,95%以上的受调查者都认识到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合作与关系处理能力、洞察力、自省能力等的必要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认知缺陷,这些缺陷正是通识性创业教育应予以重视之处。

三、分析与结论

调查结果主要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大学生在创业基础认知上的不足,分述如下。

(一)未充分认识创业活动的系统性

创业过程不是零散和短期的行为,而是需要长期系统推进的复杂的整体事业。创业成败受到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可控和不可控的各种因素影响,必须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实施才可能取得成效。受调查者对创业环境、商业模式、创业团队等方面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创业系统性的认知有待深化。

在“创业环境对创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单选题中,40.6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趁势而起,事半功倍”,说明对环境的系统性支撑作用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也有29.38%和16.8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为创业提供机会”和“为创业提供资源”选项,反映了这些学生对环境与创业的关系还停留在具体和片面的认知上,未能从系统的高度看待二者联系。

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企业内外各要素所形成的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自成系统并具有独特性。在“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包括什么”多选题中,虽然超过95%的学生认识到商业模式具备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功能,但同时也有55%的学生认为商业模式应具有“可复制性”,说明他们尚未深刻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创业系统并非易事,这往往与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个成功商业模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复制性。

创业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方式因时因地因情各有不同,应该从系统视角全面考察创业团队的成功之道。在“关于创业团队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中,36.25%的学生选择了“成功创业团队的价值必然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说明他们更多关注到了创业团队的系统性特征。但是,也有25.63%和36.8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成员的才能互补就容易产生好的创业团队”和“好的创业团队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两个选项虽然是许多成功创业团队的特征,但不具备必然性,不能充分概括创业团队的共性。

(二)对创业不确定性的认知不足

创业没有完全可靠的蓝图可依,创业过程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创业成败的概率上,也体现在创业走向的变化上。创业者应认识到不确定性存在于创业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中。受调查者对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计划等方面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对创业不确定性有一定认识,但深刻程度仍然不足。

创业机会来自创意,并且需要创业者付出努力使之与市场需求良好衔接。创意不等于创业机会,创业机会也不等于市场回报,创业机会的产生和落实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关于创业机会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了“只要有市场需求,创意很容易转化为创业机会”,说明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创意、创业机会、市场需求之间能否产生联系存在不确定性。但是,通过分析“关于创业风险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的答案可以看到学生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还存在不成熟之处。20%的学生认为“控制创业风险以规避风险为主要目的”,甚至还有2.5%的同学选择了“控制了风险因素就可以控制创业风险”,这都说明他们未能清楚认识到创业不确定性必然存在的事实。与此相应的,在“关于创业计划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中,只有11.25%的学生选择了“创业计划是用于思考和沟通的”选项,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如创业计划这样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创业不确定性,反映出面对创业不确定性时的无措状态。

(三)创业的主动意识不强

培养大学生创业主动性不仅在于激发其初始创业热情,更应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开拓精神和能力以及迎难而上的品质,才能帮助学生将创业热情转化为持续开展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创业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投身创业实践、勇于迎接挑战的主动意识。

创业主动意识不强首先体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积极投身创业活动的意义。在“你认为创业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单选题中,只有60.63%的学生选择了“创造力得到认可”,其他学生选择了“实现财富自由”“创立实体组织”“获得社会地位”等选项,说明这些学生注重创业成果的外界评价而没有认识到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推动创业持续开展并最终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所在。

创业主动意识不强还反映在学生对创业素质和创业资源的认识中。在“关于创业素质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中,51.25%和11.25%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创业素质培养重点在于创业初期迅速打开局面的能力”和“先具备创业素质再创业”,说明在如何克服创业困难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思想,希望依靠外界帮助或先期积累予以应对,没有认识到创业素质培养不能脱离创业实践,并与创业实践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类似的,在“关于创业资源正确的是什么”单选题中,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边创业边寻找资源是一种常态”,这同样反映了应对创业困难时的被动思维。

四、对高校创业通识教育的建议

(一)清晰定位高校创业通识教育目标,打造系统性创业教育体系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把面向不同教育目标的多种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形成广度和深度兼备的系统化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但与《意见》的要求还有多方面差距,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还未能有效呈现[8]。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部分应是通识性的“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9]。从系统性出发,创业通识教育既要考虑普及化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如何与后续的专项化和精准化创业教育内容相衔接。各高校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资源配备情况进行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设计,并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系统性思维列入通识教育阶段的相关目标和内容之中。

(二)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和内容

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能力并非一定会用于创业项目,但必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长久益处。因此,创业通识教育阶段应当有意识的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未来的能力拓展奠定认识基础。

国家通过“互联网+”“挑战杯”等创业比赛引领大学生将先进科技手段运用于创业项目,《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这都要求各高校应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与教育过程的结合,丰富包括创业通识教育在内的创业教育的手段和内容。

(三)面向“专创融合”提升创业通识教育的针对性

“专创融合”要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效结合,这个过程从创业通识教育阶段就应加以重视,以确保创业通识教育与后续创业教育形成良好衔接。

面向“专创融合”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思考创业活动的实施方式,降低创业不确定性对学生造成的困扰。在通识教育阶段,不仅应从技术角度考虑创业课程如何在内容上与不同专业方向进行衔接,还应从教育管理角度考虑如何在培养方式上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10]。

(四)提升体验式教学内容的比重

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体验及与周边环境交互、解决冲突中实现建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体验式学习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反复训练[11]。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存储、流动、传播和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更加活跃的求知倾向,在供需两方面都产生了有利于开展体验式学习的条件,因此应积极考虑增加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比重以改善仅凭课堂知识传授难以解决的学生创业主动意识不强的问题。

猜你喜欢

单选题通识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2017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7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测试(一)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