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甘孜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思考

2022-02-05甘孜州委党校龚燕

区域治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甘孜州宜居农牧民

甘孜州委党校 龚燕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1]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及其对甘孜州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把握好方向和重点,有力地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一、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推动甘孜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可有效推动甘孜州乡村振兴。乡村五大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内涵极其广泛,它既要让乡村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与修复,又要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与条件得以改善。而更深层的内涵是改变甘孜州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统筹考虑,走向保护利用好环境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甘孜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改善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可切实落实国家生态宜居的政策要求,积极配合政府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2)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构建川西北经济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甘孜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四川省委提出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把甘孜州化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范围。甘孜州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融入全省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彰显了甘孜州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担当起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决心。创建生态示范区,离不开全州每个行政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目前全州农牧区草场退化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森林和湿地生态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难,自然灾害频繁,矿产资源开发恢复难,农业污染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只有强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好生态示范区。(3)生态宜居中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甘孜州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高原特色农牧业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有机绿色无污染,而保持这一特质尤为重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质是构建起绿色现代的产业体系,绿色农牧业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核心是改变传统的高原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逐渐减量,或用农家肥作为替代。对农牧业的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如秸秆、粪污、塑料薄膜等进行有效处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制定绿色农牧产品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对产品质量把控,提高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高原特色农牧业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4)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甘孜州农牧区通过新农村建设、牧民定居、脱贫攻坚、城乡提升的建设,农牧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但人居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很突出,与农牧民的期盼有较大差距。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系统治理,能够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使人们的需求和居住环境建设处于协调发展,[3]建立健全符合甘孜州乡村实际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厕所革命与乡村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构建起一座座美丽特色村寨。(5)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甘孜州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注重保护好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有机统一的特色村寨,得以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生态与文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将农牧业、加工业、研学、体育、康养、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提高甘孜州乡村旅游的质量,不断吸引八方宾客,为生态宜居乡村转化为金山银山搭建桥梁,有效促进甘孜农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

二、甘孜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突出矛盾

甘孜州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其过程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1)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求与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矛盾。甘孜州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牧民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才能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把稳方向、持续发力、主动作为。目前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农牧民虽然生态文明意识相比过去有很大的转变,但还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够的矛盾。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认识不充分,责任感不强、主动性不强,存在重视表面、应付检查,而没有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作长远打算。部分农牧民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第二位。甚至一些农牧民把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看着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坐享建设成果。这些现象阻碍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进程。(2)规划设计与地域性差异之间的矛盾。甘孜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整体、科学、适用的规划必不可少。但目前各乡镇制定的生态宜居建设规划与本地区的实际存在矛盾,导致规划看起来高大上,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落地的可行性。甘孜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各乡镇都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规划制定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影响,规划的制定更多地按照全州统一的要求,没有对各村的实际情况作充分考察,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适用性的规划,规划的。导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生态环境整体性、长远性建设;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建成的生态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比如在乡村厕所革命中,全部改为水冲式厕所,不能很好解决乡村对农家肥的需求。(3)各要素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房屋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优美环境的打造,还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投入。目前甘孜州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都相当匮乏,绝大部分是党委政府积极整合各种要素用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但除政府外其它渠道进入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要素屈指可数。首先现阶段由于甘孜州状况制约了政府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所需要素投入,投入要素不能有效满足生态宜居建设所需。其次大部分农牧区收入、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没有更多的资金与技能来改善生态环境。再次社会资本、人才的趋利因素,只有开发价值的乡村能引进少量社会资本和人才,而对大多数条件差的乡村,引进社会资本和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也阻止了享受优质生态环境地区的资源要素进入我州,从而造成优质生态环境供给不足。(4)短期建设与长期维护之间的矛盾。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建设,它不仅包含初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乡村生态修复、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保洁等后续长期管护,但目前存在重建轻管护的现象,对建好后怎样维护和怎样持续发挥作用没有具体规划,如在队伍、经费、监督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导致建好的生态设施闲置和浪费,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泸定县杵坭乡由于旅游人口多,企业要求垃圾每天清运,但村上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影响环境卫生状况。又如海子村的美化工程,是用“山植树、路种花”的经费完成的,但只要求保证存活,以后对其管护却没有具体的规定。康定市若基村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具体的管理细则。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建好的生态宜居乡村也只会是昙花一现。(5)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把保护自然与人的高质量的生存放在同样位置,就必须要利用独特自然资源环境发展农村绿色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农牧民的金山银山。目前,我州农牧区已经在探索绿色发展,但有利于生态与生活的绿色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粗放、过渡现象,忽略了资源环境。农业生产中过渡依赖化肥农药,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手段不多,不仅造成高原特色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另外,有效利用绿水青山的新业态还不成熟、健全,产业融合度低,不能为农牧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6)生态保护与监管处罚缺失之间的矛盾。乡村生态保护要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监管的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处罚。但目前甘孜州农牧民和乡村开发建设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弱,受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影响与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破坏生产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导致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范围广、任务重,但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人员、手段、技术的缺失,乡村很多地方成为环境监管空白地带,不利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生态保护法律缺失和对环境破坏行为执法不严,破坏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

三、甘孜州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综合施策,提高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

只有让农牧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农牧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农牧民,帮助他们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提高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要多方施策,一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利用宣传墙、宣传册、广播、电视、微信群、演出活动、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来约束、规范、引导农牧民逐渐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三是通过树立生态宜居先进典型,通过村党员干部和乡贤率先垂范,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表率,教育引导农牧民向典型学习。

(二)科学规划,提升乡村空间合理布局

各乡村应在设计规划上狠下功夫,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克服规划高大上不能落地落实的局限。一是科学制定乡村空间布局规划。要科学合理安排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农村空间设置得更加合理、高效、彰显生态,兼顾发展与保护的需要。二是突出特色,要重点分析乡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做到规划显特色,坚决摒弃复制别村的模式,因地制宜建成各种特色类型的新乡村,力争百花齐放,各有重点与看点。三是突出重点,宜居乡村建设必须突出以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规划。

(三)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推动乡村建设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坐而谋,更需要起而行[4]。必须深入认识“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在两山之间搭建起有效转换的桥梁。因此,要不断引导农牧区的产业转型,构建农牧区绿色产业体系,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形成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良好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局面。

(1)立足各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绿色农牧业。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业”,突出“生态”这一甘孜州特色。对农产品不仅注重“三品一标”的登记认证,更要注重对产品品质的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着力实现清洁生产,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着力加强环境监管,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构建乡村绿色新业态,提升产业融合度。在我州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乡村资源构建新业态,将乡村旅游与观光、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进行深度融合,以满足城乡双向需求。在发展新业态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制定新业态的环境准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要予以整治。

(四)建章立制,筑牢乡村宜居乡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筑牢制度基础,用制度的硬约束保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宜居乡村建设的制度体系。

(1)完善管理制度。解决好宜居乡村建设任务,明确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必须清楚划分宜居乡村建设各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村干部、村民的职责任务及怎样履职的问题。各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2)建立村民主管理机制。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引导成立村各种民主治理组织,健全机制,组织开展各项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有效发挥村民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如成立卫生管理理事会、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基金、管理员队伍,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3)建立干群联动机制。甘孜州农村发育程度较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较落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较淡薄。必须建立干部联系村民的方式,通过干部带动、引导与监督村民开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培育村民养成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如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环境绿化等活动,清理生活垃圾、清洁水源、清理回收农业生产废弃物等,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

(4)建立健全监督奖惩机制。制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考评奖罚方案,制定出台生态环境监督及奖惩制度,积极开展评比活动,为维护生态环境先进户和个人发放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奖优罚劣、以奖代补,通过这些方式,促进改变破坏生态环境陋习,形成良好的生态风尚。最终以实效和长效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五)依法治理,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针对甘孜州乡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工作薄弱的情况,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提高政府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监管能力,落实管理责任[5],有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强乡村环境组织建设,尽快成立乡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综合执法队伍,加强队伍的人员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其次按照甘孜州的实际情况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为有法可依打下基础。最后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处罚力度,做到严执法、违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改变过去不管理和弱管理的现象,在严监管与奖罚并重的双车道上,规范乡村各类人员的行为,真正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猜你喜欢

甘孜州宜居农牧民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宜居的海底城市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宜居大化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宜居星球
关于甘孜州泸定县农特产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