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推进策略*

2022-02-05唐山师范学院尹依明

区域治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化文化

唐山师范学院 尹依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从温饱到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城市中集中了大量优质资源,反观“三农”的发展,必要资源保障却十分匮乏,日益突出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现如今,随着城乡结合建设、发展的持续推进,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乡村振兴,加之一系列优质资源如政策及资金、人才等优化组合目标的逐步实现,乡村发展开始面临新机遇。不仅如此,也加速形成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如以城带乡、工农互促等,受这一系列的可喜变化影响,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机遇。此时,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必须从特色化角度出发,基于过往经验的不断总结,确保具备我国优势的乡村文化振兴道路逐步形成,进而借助全新支撑和动力促进我国的特色化乡村振兴。

一、走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必然性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的独特作用决定了乡村要振兴,文化必须兴。因此,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也会推动乡村振兴。第一,我国有14亿多人口,国情特殊复杂,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照搬的样本,从宏观上我们必须走特色化的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大的需求。我们必须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更美好的精神家园。第三,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文化和产业的融合会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第四,文化可以发挥纽带力量,文化作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准则,在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综上,特色化的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障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系列战略和文化振兴发展的提出,与众多的领域、环节密切相关,面对这一情况,就必须在党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方面进行强化、优化、完善,这一举措不仅是我们的传统所在,同时也属于一种巨大的政治优势。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党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推进,加之对农村学生一系列照顾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有效治理了农村的各种不良风气,此时在农村得到蓬勃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如电视、网络等,使得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也促进了农民文化品味、文明认知程度的提高,相应的,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活力注入到“三农”发展中。从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来看,都是坚持党的领导获取的巨大成就。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主张、强调的立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出发,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并让人民共享乡村文化发展的成果;要坚持走进群众,确保乡村文化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使其文化获得感、文化幸福感切实增强。

(三)以文明乡风为目标追求

古老的“中国之魂”就是农耕文明。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靠的就是乡村文明、乡土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中国文化的根脉就是乡土及乡村等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我国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应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村庄价值共识的不断汇聚为前提,在酒席及孝道、卫生、科学、邻里等文化的全方位建设上加快力度,借此确保广大农民的精气神不断提升,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体育生活逐步丰富起来。与此同时,也要引导、鼓励农民群众在空闲时参与一些易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下棋、唱歌、读书等,使其思维得到启迪、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的同时,帮助农民群众的思想切实丰富,最终促进其文化品味及精神境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基于农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追求的有效激活,使新时期我国特色化、全新的精神文明风尚及风貌、风格真正昭示出来。

(四)以持续发展为推进动力

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整个乡村的道路上,相应的逻辑、脉络都必然存在,不仅关系着个体经济及认知、学历学识、修养修为等状况,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依法治国等多方面内容,所以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属于多方面因素的集中体现,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代表。在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建设和推进中,始终坚持的出发点、立足点都要以“三农”问题,特别是要以乡村文化建设具体情况为主,还要以农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现实文化诉求、利益诉求为出发点,由点及线、再到面进行振兴。只有持续不断地发展才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持续发展是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推进动力。

三、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推进策略

(一)用好各种政策,发挥保障作用

政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也不例外,必须用好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政策,同时确保政策不打折扣的落到实处。对此,乡村文化振兴推进环节,要在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提高注重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政策都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根本准则,在此基础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作用,有关部门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下功夫。第一,制定好合法合情合理且有效用的政策是根本的前提,必须通过到基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多听取民意,多了解民情,确保弄清楚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政策堵点,定位政策需求。第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畅通政策发挥作用的渠道,确保监督和管理不缺位。因乡村文化振兴涉及各级部门和机构,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盘根错节的情况,整合协调难度很大,因此必须确保有效监督和管理。第三,要分阶段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和完善政策的评价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细致、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从而及时修正和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真正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强化党史教育,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认知,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史文化理应发挥引领作用。第一,强化主流思想意识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引领、带动,而这一过程要将有形、无形两方面工作切实做好。从其中的有形工作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将党的领导地位及文化建设内容以实体形式彰显出来,使党史文化引领作用切实强化;而无形工作主要是说要将党史文化进行有效宣传,使其能够入脑入心,自觉转换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有效引领并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跟随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等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第二,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厚植党建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项建设工作并未积极推进的情况下,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而在党建文化厚植及涵养缺少不足时,文化振兴的灵魂就难以寻觅。乡村文化振兴推进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重塑历史场景及乡村情景,也不是一种脱离历史的再造和新建,而是基于历史及科学、敬畏等态度的秉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方面加强力度,同时结合人民这一中心在新时期乡村文化中渗透为人民服务及自力更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传统、旧有社会关系积极打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活用农民力量,发挥支撑作用

作为一种人的文化的乡村文化,其本质就是农民的文化,所以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推进时候,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首先,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农民的主体性,要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进文化振兴方面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农民群众将自身的文化利益与诉求清楚表达出来,并与自身特长相结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参与,最终借助这一主力军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次,在生成乡贤方面提高注重程度,密切关注先行者的积极培育。简单来说,就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带头人、倡导者、示范主体等,这些精英不仅能提出一些新点子,同时也能通过干实事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最后,在民间文化团体壮大方面加大力度,切实盘活农民建设文化的动能。作为流动价值观及符号、行为之一的乡村文化振兴,民间文化团体力量的壮大十分必要且尤为关键,原因在于借助以民间团体为主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能为建设乡村文化起到带动作用。

(四)结合产业融合,发挥动力作用

“三农”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系列的产业链条为依赖,而脱离其他生活活动的所有农民农业活动,都和现实之间存在违背现象,而这一现实的根本特性就是不分混沌,所以要在现实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避免将现实抹煞或进行简化。作为特殊文化发展现象之一的乡村文化振兴,必要的保障就是丰富和持续的物质及经济等条件,所以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支撑就是持续不断的产业力量,特别是文化产业力量尤为关键。对此,借助产业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在乡土社会中既有特色及亮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基于乡村文化品牌的积极创设,促进文化振兴品质表达的切实提高。首先,高度重视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以强有力产业链条的支持为前提,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在融合性产业发展方面提高重视程度,要推动各要素渗透到“三农”工作中。与此同时,也要在全新的理念及模式、业态等方面提高注重程度,基于特色化农业产业的始终、坚持发展,价值在农产品品牌潜质方面进行持续、深入挖掘,进而与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的特色相结合,把各种土特农产品做精做细,如大米及小米、大豆等,借此实现地域、特色等品牌的打造目标,切实增强产业文化属性,也利于产品文化意涵的厚植。其次,从纵深角度发展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该环节应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色、优势方面坚持挖掘,基于乡村存量土地的高效、合理规划,使农业经营主体不断状态,并在市民及工商资本下乡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在此基础上基于各种产业园及科技园等的积极建设,确保集生产加工及市场营销、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聚合链逐步形成,实现打造高效、优质产业链条的目的,升级并延伸农业产业。

(五)重塑文化生态,发挥塑造作用

首先,整合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方面,在城乡文化交流方面加强推进力度;另一方面,重视乡村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遗产的保护、传承,其中历史文化建筑为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手工技艺及表演艺术等领域主要集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次,注意乡村特色教育的重构。这一过程先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要在乡土文化教研方面加强力度,积极打破统一化的城乡考试评标,并在实践内容模块的增加方面予以密切关注;立足教育对象方面来看,要从学生出发,在富有一定乡村特色、特质的品质教育方面加强力度,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开放及合作、创新等现代化文化素养的积极培养;从教育实施方面进行分析,应从教师出发,基于教师乡土情怀的切实培育,加之教师待遇问题的切实解决,充分突出乡村建设中教师的重要力量,培育并建设素质高、富有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沉的禀赋。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塑造、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上。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的中华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因此坚持走特色化乡村文化振兴道路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特色化文化
文化与人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谁远谁近?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