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的公共安全治理:挑战与对策

2022-02-05刘孝云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公共安全时代

刘孝云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后真相(Past-truth)作为2016年的一个热词至今仍被解读和诠释。《探索与争鸣》杂志在2017年第4期“多维视野中的后真相时代:问题与对策”圆桌会议上,多位专家学者对后真相进行了多角度的考量。综观后真相产生的背景与环境,大数据与自媒体的发展与扩散势不可当推动着我们所处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快速运动与发展的时代,一个事件的出现及其引起的热度在真相还未及揭示前就已经成为过去或旧闻。人们在意的是事件的刺激和与自己的相关度,对事件真实性已不太关注,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公共安全治理的要求相去甚远。公共安全领域需要的是安宁、和平,需要的是事实真相的具体呈现,而不是对于事件的情绪愤慨、恐慌抑或悲观,不是受情绪影响而引发的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秩序混乱和不稳定。因此,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并且需要相应的对策将其化解。

一、后真相时代的特征

后真相作为年度热词出现与2016年国际社会的两个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一是英国在6月23日通过全民公投退出欧盟;二是美国在11月8日第58届总统选举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Trnmp)战胜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成为第58届总统。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胜选这两场事件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如果要想赢得公众的支持,那么在公共舆论的塑造上,“诉诸情感(emotion)和个人理念(personal belief)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①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探索与争鸣,2017,(4):36.,这一解释即是“后真相”一词的核心内涵。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赫克托·麦克唐纳(Hector Macdonaldd)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将后真相概括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和逻辑不及情感煽动更能主导舆论的情形。麦克唐纳以一个个故事为载体,分析了在大数据时代,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故意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并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等误导性真相,同时提出必须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②[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9.

(一)后真相时代是一个情绪比真相更为凸显的时代

后真相并不是完全否认真相或者对真相彻底无视,对真相持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仍需要真相,为了证明自己认可的“事实”存在,甚至使用“数据”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形成表面上“重视事实”的假象。在公共讨论中,由于受个人情感和个人信念的主导,“当事实真相与自己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很少有人质疑、反思、修改和调整自己既有的观点,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现有的数据资料中作片面的选择取舍,通过‘改造事实’甚至‘操纵证据’来达成自己喜好的结论。”③刘擎.共享视角的瓦解与后真相政治的困扰[J].探索与争鸣,2017,(4):24.在争执过程中的不断重复将使人更加认同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或是真实的,形成了为了伸张自己的主张和情感偏好的所谓“真相”。这种无视事实真相或假意他所见或所认同真相的情绪宣泄,使情绪比真相更重要,人们的情感上的好恶超越了真相的事实本身,以先入为主的姿态认同所谓的或者说他们希望认同的事实真相。

后真相时代人们将获得情感或情绪的共鸣置于对真相的探索之上,很容易被情绪或情感影响而走向未知。对事物(事件)的理性探究在完全承载着主观性或感性的情绪或情感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容易使事物(事件)脱离事物(事件)发展的正常轨迹和规律,甚至走向自身的反面,从而造成难以把控的后果,使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二)新媒体在后真相时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该说,后真相的出现是现代媒体技术发展与运用的结果。多媒体平台与自媒体账号的结合,使得信息因无缝隙传播而无处不在。据统计,我国手机用户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5月,现有移动电话用户高达16.08亿户,普及率为每百人114部,也就是说我国每人平均拥有1.14部手机。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就是一个信息源和接收者。在信息爆炸、自媒体爆棚的今天,时间的碎片化与阅读的碎片化“已经开始妨碍公众的深入思考,简化其认知过程,倾向依赖显而易见的线索,匆忙得出武断的结论。”④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探索与争鸣,2017,(4):40.而短时间内要求人们提升信息素养,都能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真实性的拷问并进行理性思考,着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日益圈子化,不良情绪在社交圈子里的传播很容易形成群体性的焦虑、恐慌、激愤等。

(三)利益的驱动是后真相时代的幕后推手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会因种族、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价值取向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往往有自己的喜好或者偏好,这种喜好或偏好又形成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形成对事物的不同阐释,我们每个人的视角只是众多可能的视角之一。不同视角下,代表不同利益群体可能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一套个人或群体眼中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基于不同视角的对某一事件的阐释。其实视角的内在之意即是潜在的身份或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某一视角的共识即是基于某一身份或某一利益群体的共识。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济阶层的认知、道德价值的判断、情感上的认同等完成对某一事实的评判,从而做出结论或为某一结论选择一些事实论据。如是否接种疫苗、佩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就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美国、欧洲部分地区发生过反对强制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公共场所强制佩戴口罩的集会游行、直至群体性对抗事件。

二、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挑战

公共安全是社会公众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享有安全、和谐的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且这种环境和秩序能够确保公众的财产、健康、民主以及自我发展等权利免受损害。而公共安全治理则是指在公共安全主要维护者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协调社会、公民等积极参与,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条件下创新公共安全治理的体制与机制,确保理想的公共安全价值之实现。因此,公共安全治理既是立足当下的社会状况,对当下的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公共安全问题的预测和预防。

公共安全是良好的社会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秩序是人们安全生产、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人民需要的是确定的、可预知的安全和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是一种可预知、努力就能实现的生活。因此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是美好生活、更是公共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它与确定性、信任以及稳定息息相关。而后真相时代则相反,信息等容易被操控,不确定性、情绪性、信任的丧失等对公共安全以及公安安全治理构成新的挑战。

(一)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的不确定性增加

确定性(determinacy)是1993年公布的数学名词,①百度百科.确定性[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1%AE%E5%AE%9A%E6%80%A7/6173607 fr=aladdin。是指客观事物在没有发生质变之前的一种稳定状态。事物的确定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持事物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核心内涵,在事物发展中起着稳定功效。决策活动应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确定性作为重要准则。②百度百科.确定性原则[B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1%AE%E5%AE%9A%E6%80%A7%E5%8E%9F%E5%88%99/22621662 fr=aladdin#ref_[1]_23215233。在哲学范畴中,确定性的意思是确定无疑、真实无误。那么,确定性的反面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Uncertainty)作为一个关键概念出现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保险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中,其含义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和预测某一事物、某个事件或者某种决策的后果,不确定性往往与风险相关联。①MBA智库.不确定性[EBB/OL] 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8%8D%E7%A1%AE%E5%AE%9A%E6%80%A7

后真相时代在信息泛滥的推波助澜之下,真相的被操控、公众情绪的宣泄等增强了事件、舆论甚至社会不确定性的发生,不确定性是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频发就是有力明证。公共安全问题涉及面广,诸多因素纷繁复杂,国际国内的安全形势以及公众对安全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能在安全管理的知识、信息、人才、设施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对安全形势不作及时、准确地评估和判断,往往会因预见性的缺失而导致政府行动的滞后,这种滞后容易引发特定领域的公共安全事件,甚至蔓延至其他领域。

(二)对真相的不求甚解引发的恐慌是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的进步,人们生存资料的获取能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但在社会富足的当今社会人们的不安全感却在增强。绝对风险的减少和对风险感知的增加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普遍特征。而风险感知的增加又增强了人类的脆弱性。②张宪丽,高奇琦.社会风险化还是心理风险化——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21,(8):74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对人作为人的尊严的保护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成果的同时,对任何来自自然、社会的风险的适应性却大大减弱。

在突发事件或者灾难面前,对真相的不求甚解抑或对真相的不信任是社会恐慌的原因之一。恐慌情绪的高涨和行为的无序只能起到一个作用即是加剧对秩序的扰动和破坏。如2011年3月由于日本地震引起核电站爆炸,人们担心核辐射污染海域导致食盐短缺,在中国出现的抢购食盐狂潮;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对疫情防治的过度反应,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连花清瘟胶囊等药品的抢购事件等即是例证。这种根据一些新闻报道而断章取义的判断,加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容易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慌,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对生存资料短缺、生存环境恶化、生命遭瘟疫的恐惧,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只认可自己或自己群体所认可(立场)的真相使公共安全治理所需的共识难以形成

在人人都是媒体的当下,信息的传播和传递往往都夹杂着发送者的个人情绪。如果在相关部门对公共安全事件调查还未结束、事件性质还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情绪放到对事件的评判之中,容易歪曲实事真相,引起情绪的激化,甚至会出现德国学者舍勒(Max Scheler)称作的“怨恨式批评”,也就是缺乏任何积极目标的不分皂 白的批评。③成伯清.“体制性护短”催生“怨恨式批评”[J].人民论坛,2011,(6)下:21.这种不认清事实真相一味批评的现象极易让人们走进狭隘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的泥潭。而在网络、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现象极易使每一个人成为网络攻击事件的始作俑者或帮凶,成为公共安全事件发酵激化的推手。

网络传媒能够通过“算法”监控个人浏览偏好,并将其推向极致,加上“回音壁”作用在社交媒体朋友圈的发挥,使人们既定的价值观或者看法更加固化,这种价值观或者观点的固化又促使人群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近期吴某凡因涉嫌强奸被刑事拘留的新闻曝光后,他的部分忠实粉丝却在真相面前失去理智,有人认为这是对吴某凡的陷害,并发布了一些骇人听闻的言论,如改国籍、劫法场等。这些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值得引起警示。①吴亦凡粉丝喊话:不放人就换国籍!央视怒批粉丝已走火入魔.[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FH4FN20548NHR6.html.

(四)诸多媒体反转报导削弱了人们对公共安全治理舆论引导的信任

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有其诸多的原因,如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麦克风、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推波助澜、受众缺乏媒介素养等。②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5):45-48.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手中的手机、电脑都可以成为媒体,都有麦克风,人们可以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使虚假信息(或者未经核实的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新闻反转事件屡有发生。如2018年10月28日在重庆万州发生的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短短五天时间内媒体报道就经历了让人目不暇接的逆转。主流媒体的缺席或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真相公布于众,自媒体八面来风的信息无序传播,消耗了媒体应有的公信力。

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挖掘事情的真相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要求。但在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众媒体因对受众资源争夺的日益激烈而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为迎合受众对信息传播时效性追求,部分媒体为抢占头条对未经深入调查的线索就进行报导,对线索不作筛选、核实和审查;或者为博眼球一味迎合受众趣味,导致新闻内容碎片化、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等现象的发生。这种把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置于脑后的做法,“不仅会为后续真相的反转埋下隐患,而且会透支社会的信任”③樊淑琴.网络热点事件中反转新闻的负效应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5):45-48.,造成对社会信任机制的损害。这种不信任特别是对官方发布的不信任,将直接导致小道消息、流言的盛行,影响事情的发展。如瓮安事件的发生与当地公安机关对真相披露不及时、不恰当,权威信息失语、虚假信息泛滥密切相关,导致谣言成了真理,以致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对策

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中提出“当真相被操作、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的问题。④[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9.其实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我们更应关注如何行动这一问题。

在公共安全危机当中,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风险本身,而是人们对风险的错误认知。⑤张宪丽,高奇琦.社会风险化还是心理分鲜花——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21,(8):75.网络社交平台的虚拟性质以及表达的便捷性,在激发公众意见表达欲望的同时,对这种表达的社会责任的规制远未得到同步提升。人们在真相未明、网络大V人为炒作的情况下的大规模评论与转发极易造成公众的恐慌,为事件的发酵推波助澜,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舆论引导和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势在必行。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对公共安全事件真相的调查与信息发布工作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往往散落在不同视角的信息和各种细节里,需要权威部门查证核实,剥茧抽丝,才能将它们还原。“谎言止于智者”,相关政府主管机关、主流新闻媒体应及时开展公共安全事件的调查工作并按照调查的进程适时公布相关信息,呈现动态事实,还原事件真相,消除事件造成的恐慌。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阶段出现的恐慌心理,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新冠肺炎流行的状况、治疗方案、防疫方案的确定并下发指引,整个社会对新冠疫情的反应和情绪由恐慌逐步走向理性。

弄清事件的真相是公共安全治理的前提。没有真相,没有事实,针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就无从谈起。首先,在后真相时代公共安全治理中,相关职能部门首先应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与优势,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排查清除公共安全隐患,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次,对真相的探求与揭示要在“快”字下功夫,当实事还未查清楚之前,可以适时将进展情况告知公众;同时根据事件性质,尽可能实现事件处置的现场感,运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动态展现处置的进程和措施。

(二)发挥主流媒体在公共安全事件治理中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交融的传播环境中,主流媒体不仅是“把关人”,更是“守望者”。①李安娜.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公共安全事件报导策略研究——以新冠肺炎报导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8):80.在公共安全事件报导过程中应增强新闻的敏感性,发出最强音,及时跟进公共安全事件和新闻热点,以专业的精神厘清线索链条,揭示真相,快、准、狠地将真相或者说最接近的真相披露给广大受众,实现主流媒体的新闻引导与监督作用。

发挥主流媒体在公共安全事件治理中的引导作用,首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在重大主题、专题热点的敏感性,通过集中发声、及时引导,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对正面诚信典型的褒扬和负面失信案例的贬斥营造网络诚信氛围,发挥主流媒体对网络诚信环境的舆论监督作用。其次应加强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报导的策略创新,一是突出公共安全事件的属性,呈现事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媒体使用的习惯差异,运用新旧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集中播报;三是在新闻播报的同时建立与公众的情感联系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三)加强对自媒体公共安全事件报导的规制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传播环境的便利,在网络与社交媒体上发言几乎不存在什么门槛。“‘随便什么人对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随便地说些随便的话’造就了公共领域前所未有的众说纷纭的局面。”②刘擎.共享视角的瓦解与后真相政治的困扰[J].探索与争鸣,2017,(4):26.这种局面会导致传统知识权威的式微,却也未必能将开放和理性植入新的土壤,如果不对其进行规制反而容易造成社会的分裂。

加强对自媒体公共安全事件报导的规制主要是法律法规的规制和新闻直播、转发制度的规制。各类媒体、账号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在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时,应秉承摆实事、查真相、明是非的传统,通过深入调查来呈现事件的真相,而不是使用煽动性的标题或把还没有调查清楚的热点当作真相去评论等,避免激化公众情绪的。对于为获取流量、恶意营销而无中生有、误导公众制造假热点、散布谣言,引发社会恐慌的网络账号,要依法加强监管与处罚。如“吨姐”路虎堵宝马事件随着警方的一则“警情通报”, “吨姐”崔某某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吨姐”抖音账号被永久封禁而结束。①永久封禁!“吨姐”后续来了[EB/OL].https://t.ynet.cn/baijia/31102000.html.

(四)健全网络诚信体系增进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相互认同、相互信任,并在社会活动中真诚交往的现象。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和合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共情应是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力量,积极向上的社会共情有助于激发人们创建美好社会的热情和活力。而获取公众信任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真相和事实如实呈现。

网络秩序是社会秩序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空间同样需要规制和秩序。网络诚信即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网下的协同发展是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0年12月7日发布)首次将网络诚信定义概念定义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网络空间活动中尊崇道德、遵守法律、履行契约、恪守承诺的状态。”②网络诚信建设面临的五大挑战[N].大众日报;2020-12-08(03).并针对当前网络空间诚信建设的挑战如网络谣言、虚假宣传、泄露个人隐私、网络恶意营销、网络诈骗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网络诚信建设体系共建共行、推动形成协同治理诚信建设新格局综合施策、充分运用多手段推动网络诚信建设厚植根基、积极培育网络诚信文化等建议。③四个首次!《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发布[EB/OL].http://www.cac.gov.cn/2020-12/07/c_1608908349121859.htm.相信在政府和网民的共同努力下,多措并举,共绘网上网下同心圆。

(五)加强公共安全网上网下协同治理

公共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安全事件很容易形成网上网下共振、网上舆论与网下行动交融,对社会安定和秩序稳定的影响较以往传统社会更加显著,这无疑增加了公共安全治理的难度。公共安全治理亟需实现网上网下的协同。

加强公共安全网上网下协同治理,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网上网下治理合力。工信、公安、应急、环境、卫生、新闻等政府部门应加强横向合作,依法依规共同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进行治理,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社会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建立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如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发挥“一网统管”平台作用,实现政府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公共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其次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导企业履行好网络安全管理责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指引社会进行网络监督,“键对键”“面对面”对网民进行网络行为规范宣传,实现政府与社会在公共安全治理的网上网下协同。第三,及时做好网络信息监督的同时,加强网下实事真相的调查,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和流程,实现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处置的精准化、程序化,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对真相的探求与揭示是公共安全治理成效的保证。没有真相,没有事实,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就无从谈起。①又一火爆全网的事件反转!网络狂欢背后却是无尽的伤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77351759115984859&wfr=spider&for=pc.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应在辨明何为完整的事实方面提高自己的定力,增强对权威机构的信任,始终把事实放在第一位;在坚持自己视角的同时,也应尊重别人的视角,最终融合形成新的“共同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应积极作为和引导,最大可能揭示真相并将真相真实地呈现,提高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见性,增强公共安全治理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公共安全时代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
英国:公布食品安全事件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