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纲*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

2022-02-05韩庆祥

江海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

韩庆祥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牢固坚守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引领时代、掌握话语而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具有总体性、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前沿性的重大问题,需加强全面准确深入研究,进而构建起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逻辑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框架,回答“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逻辑脉络

首先需要理清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逻辑脉络及其实质。

据相关权威文献统计,迄今为止,中央文献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共计7次左右。

最早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是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3页。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76页。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再次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8页。

上述表述的关键词,是“作出努力”“继续发展”“开辟新境界”“历史责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及“是”。“作出努力”同“历史责任”基本同义;“继续发展”与“开辟新境界”大致同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有两个含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讲的是“如何发展”,引领时代讲的是“功能意义”。所以,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或论断的基本脉络就是,“历史责任—继续发展—如何发展—引领时代—‘是’的判定”。“历史责任”强调的是责无旁贷,必须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回答“为什么”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继续发展”强调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所要求的时代水平,回答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采取“何种思路”的问题;“如何发展”强调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回答“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引领时代”强调的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引领时代,回答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何种意义”的问题;“是”的判定强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世界地位,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何种地位”的问题。

这种逻辑脉络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逻辑,是从学理上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

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元”意义上讲,要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理清,这是学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清晰头绪”,为人们解释和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完整图景。在没有把这一论断的基本内涵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谈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问题,逻辑上不严谨,往往事倍功半。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关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在”21世纪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世界各国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是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有主导性、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二者是“一”和“多”、“主导”和“支流”、“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中,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作过详细阐释。以此为基础,这里只从“本质”“关系”“时间”“空间”“话语”五个角度,简要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本质”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则坚决不能丢,越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源”。从“关系”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现代化道路直接相关的概念,是在深刻反思西式现代化道路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超越以资本为本体的各种现代性西方资本主义话语,更要书写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版本。(8)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学习时报》2021年8月30日。从“时间”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世纪”为标识,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新境界。从“空间”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直面“两个大局”的马克思主义。从“话语”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解释和引领世界并掌握话语权相关的概念,是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释21世纪世界并掌握话语权所要贡献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话语的背后是‘道’”,(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31页。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的概念,打造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紧迫性

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时代紧迫性。认识并解释世界,首先要理解把握21世纪世界的总体图景。21世纪世界的总体图景,呈现为“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当今世界正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百年变局”的世界发展逻辑,需要去认识并给出理论上的科学解释。我曾以为,现在进一步认为,谁能给出合理解释21世纪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谁就能掌握解释21世纪世界的理论话语权。一个国家的强大也应是思想理论及其话语权的强大。因此,构建解释21世纪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掌握话语权,就成为当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迫切需要探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世纪。这意味着要在守正继承与辩证扬弃以往解释世界的理论的前提下,创新性发展反映21世纪中国发展逻辑和世界发展逻辑与整体图景的新的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而且这种理论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有助于“重构”世界新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掌握历史主动,进而引领21世纪的中国、世界和时代。

我曾认为,新自由主义在世界上曾经拥有强大的理论话语权。然而,面对整个世界“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及其带来的“不确定”“变革”与“重构”,它却显得力不从心。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坚持个人至上,实质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力、自由与力量。个人正当权力和自由当然要受到尊重,但有其限度。具有“单子性”的个人面对整个世界“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及其带来的“不确定”“变革”与“重构”,意味着是以个体应对整体、个人应对世界,这种应对显得捉襟见肘。21世纪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解释21世纪世界的相对优势,它能为解释“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及其带来的“不确定”“变革”与“重构”,贡献一种科学理论体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注重人类的团结合作,注重整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它以系统整体、团结合作应对“不确定”“系统性风险”,显得较为有效。在全球抗疫中,我们中国之所以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从一个方面表明:在科学解释21世纪世界和时代问题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具解释力。

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

这实质上是搞清楚21世纪世界的“本质特征”或“时代特征”,进而理解和把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和方式。

理清21世纪世界的“时代特征”,其逻辑起点是“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21世纪世界的“时代特征”,可概括为“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导致的世界“不确定”“变革”与“重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困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起的世界力量转移、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市场国家、逆全球化的力量、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俄乌军事冲突等皆是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变量”。这里的主要变量,蕴含着唯物史观所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结构性要素。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及新兴市场国家,与“生产力”相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困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起的世界力量转移、逆全球化的力量、冷战后世界秩序重建和俄乌军事冲突,总体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相互关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其历史进程不可逆转,21世纪世界正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影响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21世纪世界正在进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这三个“大”必然导致世界之“变”,即世界力量在转移,世界格局在调整,世界话语在重构,人类文明在重建(它表达和体现的是“世界力量的变局”“世界体系的变局”“世界话语的变局”“人类文明的变局”等),进而导致整个世界进入习近平同志所讲的“动荡变革期”,致使整个世界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这里的“不确定”,集中体现为:世界变化越来越复杂;世界变革越来越激烈;世界分化越来越深刻;世界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变;世界变动的偶然性越来越突出;世界未知范围越来越广大;世界博弈越来越失去信任;人类迷茫感无力感越来越凸显。“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动荡变革”“不稳定不确定”,也会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导致的世界“不确定”“变革”与“重构”,便构成21世纪世界的“本质特征”或“时代特征”。

窃以为可以用“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导致的世界“不确定”“变革”与“重构”这一分析框架,分析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内在逻辑。这表明21世纪的世界,是以“两个大局”交织互动、“不确定”、“变革”与“重构”为本质特征或时代形态的百年变局的世界。我们要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就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其“时代特征”,即理解和把握“两个大局”交织互动及其导致的世界“不确定”“变革”与“重构”。

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

这实际上讲的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作用和意义问题。

“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长期并存”格局中发生的。虽然目前整个世界正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还是一种长期现象。我过去认为现在也依然认为,如何在“两制并存”的“百年变局”中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效应对大变局带来的不确定及其出现的世界性难题,要言之,如何解答“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这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意义的创新性科学理论——发展着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指引。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成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力引领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而且也会越来越显示其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问题的能力和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具有引领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解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道路,能够为21世纪世界发展开辟一条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它坚持以人民为本,走共同富裕道路,超越了以资为本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单向度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它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并形成合力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以资本主导力量为根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它是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一元主导”的排他性、对抗性的现代化道路;它也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那种“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所谓现代化道路。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要解决的是“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它能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第二,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能为“世界向何处去”展现光明前景。我在其他论文中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以物为本、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文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是体现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文明(民本文明);它超越以个人至上、资本主导、西方中心为支柱的文明,是以人民为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华新文明(类本文明);它超越单向度、不协调的工业文明,是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并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它超越那种以“主客二分”为范式的文明,是以“主主平等”为范式的文明。显然,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优越于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文明,优越于以个人至上、资本主导、西方中心为支柱的文明,优越于那种单向度的工业文明,优越于以“主客二分”为范式的文明。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答“世界向何处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简要说,哲学意蕴上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倡导并注重“多样性统一”的世界观,立足“社会化人类”构建人类共建共享共治共同体的世界大同观,任何国家在主权、规则、机会上应当平等的国家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互利普惠”的义利观,“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文明互学互鉴”的文明观。显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历史局限,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由变到治”、解答“世界向何处去”,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有能力引领世界和时代的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

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理清它所解答的世界性的时代课题。时代课题,本质上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当年最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的“现存处境”和“发展趋向”,其关注的时代课题,主要就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提出的“两个必然”思想,最具代表性。这合乎马克思思考时代课题的逻辑。马克思毕生所关注的,就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基点是注重“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在世界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从两个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一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通过政治手段建立社会主义,而马克思当年所思考的,主要是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转向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可以“一国胜利”,马克思当年思考更多的是社会主义“多国同时胜利”。在这种情境下,列宁就必然思考这样的时代课题: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而且也使其由西方走向东方。1956年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思考和探索的主要时代课题,就是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落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应采取“何种道路”。

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的时代课题,主要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是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自然成为邓小平所需解答的时代课题。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及其典型样本,是“两个大局”交织互动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世界新走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当代中国引起的根本变化。由此,它要面对和解答的世界性时代课题是:如何直面和解释“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当代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既竞争又合作背景下的“变革与重构”?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注重并积极解答这一时代课题。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根本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的格言,它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和表达着时代精神和时代课题。时代课题蕴含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时代课题的具体体现。这涉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本质功能问题。

依据时代特征和时代课题,可以简要地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概括为: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中国共产党“硬不硬”?马克思主义“如何具有生机活力”?换一种话语表述,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这五大根本问题,是影响21世纪中国与世界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里有三大依据。

第一,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为依据。《决议》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这是从长远视野、宽广视野、整体视野和纵深视野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要干”的伟业及其伟大意义。这五大历史意义的主题,分别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决的分别是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中国共产党“硬不硬”、马克思主义“如何具有生机活力”五大根本问题。这五大根本问题影响中国与世界发展命运,其实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第二,以治国理政致力于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党中央判断我国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判断我国社会发展总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前半句,实质上是要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后半句实质上是要解决国家“强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两大根本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打的硬“铁”,打铁必须自身硬!要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这意味着还要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硬不硬”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他放眼世界,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求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实质,就是要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命运,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切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理论创新,这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根本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所以整合起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最为关切的就是上述所讲的五大根本问题。其实质,可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第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本为根据。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重要讲话,当属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发表的“就职演说”。演讲的核心内容是三个“责任担当”——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三个“责任担当”,实际上分别讲的是要解决国家或民族“强不强”、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中国共产党“硬不硬”三大根本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主题,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这是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可称之为国家“强不强”的问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33页。这里的“好不好”,主要指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番五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实质上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硬不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决议》中讲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这些核心问题,都涉及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当在关键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谈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这实际上关乎新时代的中国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引领时代、引领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这一根本问题。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归结起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聚焦于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中国共产党“硬不硬”、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生机活力”五大根本问题,亦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当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

这实际上讲的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基本依据、所具能力和核心主体问题。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就认为,世界上一些专家学者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体。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提出的诸多理论,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关注。(11)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有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然而,这都属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范畴。(12)“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21世纪存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集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是指这种集合中的主流、主体,是在21世纪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并影响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性、核心性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体,它属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

首先,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三个意味着”,(13)“三个意味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当代中国的根本标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根本依据。第一个“意味着”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上是讲实现“强起来”,是第二个、第三个“意味着”的前提,第二个、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第一个“意味着”拓展出来的;第二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已经转移到21世纪中国;第三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意义。三个“意味着”的实质,主要是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已经转移到21世纪的中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就转移到哪里。19世纪、20世纪都是如此!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当代中国,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当代中国。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具有长远视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使命担当的最大政党,它领导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最伟大的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融入并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它领导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这一变局前途和走向的关键变量;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改变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这种成功,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92—93页。由此,当代中国自然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

再次,我多次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体。进入21世纪,在世界上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并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种根本制度。习近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和胸怀“两个大局”的积极推动者,他所提出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了思想理论,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问题。

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完整来讲,有四层涵义。

就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它坚守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同时它又以“世纪”为标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地发展了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世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

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时空上相对不同的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创立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集大成,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时在以大历史观全面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开启了其世界向度,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向度,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第7页。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因而具有“中国意义”;同时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意义”。

就整个世界而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包括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形态,同时又是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形态。

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身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核心的理论形态。世界其他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可以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重要贡献,也是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其中心重镇、实践基础、时代特征、时代课题、理论自觉、历史贡献、世界影响而言,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当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这一实践基础,反映“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不确定的“时代特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解决“两个大局”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深刻回答“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其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因而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形态,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思考分析,可简要地初步构建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框架,亦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雏形。这一基本雏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与核心,以当代中国发展逻辑和世界的发展逻辑为支撑,从实践基础、时代特征、时代课题、根本问题(研究对象)和基本内涵等方面展开。(1)实践基础,就是当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因而要立足当代中国、放眼世界。(2)时代特征,就是21世纪世界的“时代特征”,可概括为“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导致的世界“不确定”“变革”与“重构”。(3)时代课题,就是它要直面和解释“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当代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既竞争又合作背景下的“变革与重构”,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4)根本问题,亦即研究对象,就是致力于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和平不和平”、中国共产党“硬不硬”、马克思主义“如何具有生机活力”等根本问题。(5)本质功能,就是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6)基本内涵,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可以从“本质”“关系”“时间”“空间”“话语”五个维度完整理解和把握。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